在淄博經開區傅家村有一塊石碑,高137厘米,寬56厘米,厚21厘米,碑心大字“劉川陽還金處”,系平面雙線陰刻,左上方小字殘存“……昔萬歷icon己亥(1599年)先生……拾三兩五錢……先生諱……”等字樣,據傳此碑立于清康熙年間,由該村村民集資樹立,原失主立碑于明萬歷年間,后幾經兵燹戰亂,原碑遺失。
經查閱舊《淄川縣志》,在卷十末有這段記載:
“城北傅家莊開店者忘其姓,有客遺金于門外,行遠方覺,自以無可尋覓。閱歲復經其地,問店主曰:某時予忘金于門外,曾拾之乎?主曰:金幾何?客詳告之:主曰:金現在也。出而予之,客驚,欲與之分,不可,遂訂交”。
此小段志文,記載了一件拾金還主的動人事跡。相傳此事發生在明朝萬歷年間,當時傅家莊尚小,只有傅劉二家帶宋家。此莊是南通淄川、博山、泰安,北往高苑、青城一帶的交通要道,來往客人絡繹不斷,故有劉氏開店立鋪之說,其他傳說情節與縣志略同。
細想此事雖出于明朝封建社會動亂之年月,但卻有劉氏拾金不味,閱歲復還之事。店主開店,是為了致富發家,但劉川陽深知,致富只能靠辛勤勞動,絕不能靠不義之財,因之決然等候失主來取。表現了我國勞動人民自古以來就具有的拾金不昧的優良品質,才致后人立碑傳頌,成為美談。拾金不昧是一種高尚的社會風尚。新中國成立icon后,特別是自毛主席發出“向雷鋒同志學習”的號召以來,這樣的事跡更是層出不窮,這種崇高美德已在全國人民中蔚然成風。
關于此碑,當地還有這段傳說:
明朝萬歷年間,傅家莊是北通高苑、青城,南往淄川、博山等地的交通要道,來往客商絡繹不絕。該村有一姓劉名川陽的,為人忠厚老實,開一爿客店,鋪面素來興隆。
一日,有一山西客商,宿于店中,早起急于趕路,把盛有金銀的皮褡忘在廁所旁,行遠方覺,思量皮褡必被人拾走,所以未回去找。一晃十幾天過去了,一直沒有等到失主,劉川陽就把皮褡藏在院中的枯井之中。
數年后,失主重經此地,同劉川陽閑談時說:“此地近年來必有發跡的。”劉川陽驚問何故,客商說,“前幾年,我在此地丟失一提褡金銀,拾者必富?!眲⒋柋銌柺Ы鸲嗌?,客商如數告之。劉川陽說:“金銀仍在此。”即從枯井中取出,原封歸還??蜕逃煮@又喜,拿出一半金銀分給劉川陽,作為酬謝,劉川陽堅決不收。
客商見劉川陽道德高尚,端莊篤厚,即拜為兄。后來,客商為報答劉的厚恩,便于其店門前立碑鏤書:“劉川陽還金處”,以永記此事。
(該傳說由傅家村李柏芳老人講述,韓其潭記錄整理 , 原載1979年11月30日《淄博日報icon》,繼載1982年2月13日《大眾日報》、1990年版山東民間文學系列叢書《淄博故事卷》、2005年版《淄博故事大全》、2006年2月《韓其潭藝文集》,2019年《今日頭條》,文字略有刪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