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東航2024年財報出爐。
這100多頁,6萬多字的信息量,我從頭到尾讀了一遍,頗有感慨。
實事求是的說,一方面2024全年營收1321.2億元創歷史新高,大幅減虧39.64億的數字背后,凝聚了全體東航人“重新啟航”的辛勤付出。
另一方面,全年凈虧損42.26億元的數字背后,有國際油價全年高位震蕩的壓力,有人民幣匯率波動吞噬利潤的無奈,有全行業在口罩后復蘇付出的真實代價。
——畢竟,當一架飛機每天飛滿12小時才能盈虧平衡時,“盈利”二字說著輕松,卻遠沒有想象的那般容易。
未來的經營發展形勢,依然復雜嚴峻。
站在2025夏秋航季的門檻上,在全球百年變局下再看待中國民航未有之變局,如今燃油成本高企、高鐵網絡加密、國產替代加速,這些變量既帶來挑戰,也孕育機遇。
回望東航過去一年多來的重大變革,這種努力,讓我看到了一個"破局者"的姿態:
成本管控突圍,止血能力肉眼可見:行業普遍承壓的背景下,同比減虧近40億,經營性現金流猛增40%,手握373億真金白銀,這是穿越寒冬的底氣。
客運產能突破,國際航線殺出重圍:全年運輸總周轉量達252.5億噸公里,同比激增36.3%;旅客運輸量1.41億人次,同比增長21.6%。夏秋季平均航距同比拉長3.3%,用"長途增量"對沖高鐵分流效應。國際航線強勢反彈——曼谷、新加坡等核心國際快線日均班次突破兩位數。上海-歐洲航班量反超2019年,新開利雅得、馬賽等11條航線,藏著"一帶一路"上的新商機。
國產民機商業化破局,C919扛起大旗:作為國產大飛機C919全球首家運營商,東航C919機隊規模擴容至10架,執飛6500余班次,載客量突破50萬人次。在浦東、成都、西安等樞紐機場,C919的平均客座率達89.7%,高于同航線其他主力機型1.2個百分點;其每座公里成本較窄體機降低18%,為開辟二三線航線提供了成本利器。在與波音空客的競爭中助力著"中國制造"的戰略卡位。
空鐵聯運破解市場流失,服務革命靜水流深:虹橋火車站空鐵服務中心日均分流3000旅客,"行李無憂"讓投訴率直降27%,這些看不見的基建正在高鐵主導的低成本市場中重塑出行生態和競爭力。
更關鍵的是,東航在三個維度上埋下了未來的伏筆:
用"小而美"的洲際快線避開北上廣血戰;聯合吉祥航空打造"長三角國際航空聯盟",計劃在上海兩場投放超40%的國際運力;"京滬快線"日均33班實現公交化運營,"滬穗快線"18班串聯大灣區;C919頻開新線,C909深耕支線,"寬體機國際干線+窄體機國內快線+C919區域樞紐"的立體布局掀起新一輪網絡重構。
艙位預測算法把客座率推高到83.5%,比行業均值高出5個百分點;在2024年研發投入3.5億元基礎上,2025年啟動"數字機坪2.0"計劃:AI預測航班延誤準確率達89%,自助值機覆蓋率突破95%,行李全流程跟蹤系統減少80%賠償糾紛。與騰訊合作的"云端智慧客服"即將上線——通過自然語言處理技術,90%的常規問詢可實現毫秒級響應。數字化正在武裝到東航管理、安全和服務領域的毛細血管。
綠色競爭力方面,SAF生物燃料已在京滬線試用,當歐盟碳關稅落下時,這就是航空業的"新能源車牌照"。
回望民航史,很少有航司能在順境中偉大。
美西南航空在石油危機中打磨出低成本模式,阿聯酋航空在9·11后押注A380成就沙漠神話。
今天的東航,正憑借上海樞紐不可替代的區位價值、天合聯盟全球1000個目的地網絡的協同效應、用寬體機隊構筑洲際護城河,用窄體機編織國內和短程國際區域網絡,“四梁八柱”發揮協同效應——當人民幣匯率企穩、公商務出行回暖、全球化再次出發時,這些蟄伏的布局都將化作沖天而起的燃料。
我們正在經歷的,不是行業的緩慢終結,而是新秩序的重構。
作為曾經東航的一員,我個人對公司的感情細膩又復雜。這些年來的交流告訴我,東航人自己書寫的進化論,正在照進現實。
就像虹橋機場每天迎著朝陽起飛的C919,那些逆風時刻積蓄的勢能,終將在云層之上轉化為澎湃動力。
東航老友,希望2025咱們再接再厲,再加把勁,排除外界噪音,繼續努力突破困境。
加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