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醫藥產業面臨重大拐點轉折,中企全面參與并融入全球競爭的時代已經到來,原料藥、仿制藥、小分子新藥(含改良)、生物藥及生物類似藥,不管哪個賽道都在呼喚更多的“藥明”崛起。
藥明為首,中國醫藥產業價值重構之旅拋錨啟航
Guide View
3月25日,藥明生物2024年業績公告。結合此前三星生物的財報來看,營收、利潤及增速方面,三星生物已明顯超過藥明生物。(詳見:)。
2024年下半年以來,三星生物屢簽大單,已從生物安全法類似的大國博弈中獲益,獲取更高市占率,未來該勢頭或將持續。而藥明生物自去年開始美國市場從進攻轉為防守。
所幸藥明生物擅于前端研發、專注走艱苦卓絕的CRDMO模式帶來的發展韌勁不容小覷——前端業務不斷引入新客戶和新項目,通過出色的執行力將項目留在平臺上,打開了后端商業化項目的空間——藥明生物目前綜合項目總數達817個,其中,后期臨床開發項目有66個,而早期臨床項目達到328個,截至年底,未完成訂單總量達185億美元。
值得關注的是,藥明生物從前端穩穩鎖定生物醫藥兩大高增長賽道:雙抗和ADC。
WuXiBodyTM雙抗/多抗平臺累計支持超過50個項目發現,其中4個項目處于臨床Ⅰ期開發階段;WuXiDARxTM ADC平臺已支持超過50個項目開發,其中7個處于臨床試驗階段。2024年藥明生物平臺上雙抗和ADC項目數達151個和194個,兩者合計占比超過42%,已成為增長最快的細分領域。
據統計,藥明生物R技術平臺在2024年賦能了七個分子發現服務的全球項目,有權獲得總額約為1.4億美元的近期付款,潛在總交易金額超過23億美元。公司已賦能超過50個項目能夠收取里程碑付款和銷售提成,其中就包括多款雙抗。
圖源:醫藥筆記
另據藥明生物子公司藥明合聯財報,在2024年中國企業出海且交易金額超10億美元的ADC對外授權交易中,60%為其客戶。
圖:據沙利文統計,全球臨床階段的ADC藥物大部分來自于中國企業。中國生物技術企業在充分發揮組合式創新的優勢,利用本地豐富的臨床資源,以及強執行力的CDMO專業化分工,在全球市場脫穎而出。
藥明生物技術平臺的先發優勢正在轉化為商業價值。例如,同潤生物通過藥明生物技術平臺開發的CD3產品CN201,最終以13億美元授權默沙東。(詳見蓋德視界此前報道;;)。
業內評價:該項目不僅驗證了"R技術輸出-里程碑分成-銷售提成"的商業模式,更揭示出CXO企業價值重構的路徑——從服務收費向價值共享進階。當生物藥的創新浪潮遇上藥明生物CRDMO的硬核實力,關于中國醫藥產業價值重構的故事才剛剛開始。
挑戰一:常態化地緣博弈與抱團式聯盟競爭
Guide View
《生物安全法案》拉開地緣博弈的序章,目前擱置,會否重啟、何時重啟未知,但帶來的CXO訂單分流結果、歐美日韓印生物制藥聯盟的競爭格局已經形成,仍將長期存在。
一是,依靠產能規模優勢的韓國CDMO的高歌猛進。
今年1月,三星生物公布2024全年的財務業績(詳見:),公司表示,這是迄今為止最高的年收入。同月,三星生物與一家未披露的歐洲制藥公司簽訂了2.07萬億韓元(14.1億美元)的生產訂單,期限截止到2030年12月31日,也是迄今為止金額最大的合同。
2024年,17家世界頂級制藥公司,支持三星生物超過了43億美元的合同總價值,累計合同價值達到163億美元。其中輝瑞、葛蘭素史克、羅氏、阿斯利康和禮來是其五大客戶。
根據公告,三星生物目前總容量為60.4萬升,產能優勢將持續發揮,2025年下半年,4號工廠將再投入18萬升的產能,預計額外產能將幫助在2025年實現20%至25%的收入增長。三星生物也在為今年的其他產能擴張做準備,有跡象表明,6號工廠正在建設中,5號工廠將于4月投產。隨著其規模效應的逐步釋放,全球生物藥CDMO訂單分流將進一步加劇。
圖:CM10醫藥研究中心的數據顯示,三星生物的優勢在于規模效應
2024年,三星生物占據全球CDMO市場的11%,相關預測認為,到2032年三星會超過Lonza,并領先百分之六十多。
圖源:GS,韓國、日本公司大幅擴產能,Lonza和藥明相對平緩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日韓在大幅擴產,全球CDMO產能會有序增加,但因行業的進入門檻高(資金需求、技術能力、經驗和行業名聲都需要時間積累,以贏得屈指可數的大藥廠們的訂單),因此,產能增速并不會超過總體需求。一定時期內,生物制藥的產業競爭仍然是頭部企業的角逐游戲。
而就中韓CXO競爭來說,韓國的優勢在M端放大,而中國以CRDMO一體化發展模式鎖定未來,同時合規質控、成本與效率仍然會是長期籌碼,能為開拓海外市場高筑護城河。以藥明生物為例,其發展路徑是從CRDO自然擴展到CMO ,靠R和D端布局了未來10年的市場,這是現階段三星生物無法企及的。(詳見:)
不過,三星生物也在“逆向”蓄力,自2020年在美建立CDO研發中心后,訂單端有顯著的增長,已擁有來自美國和歐洲的116個CDO項目。E藥資本界的分析文章認為,考慮到藥明生物的現狀(美國市場處于被動防守態勢),對三星生物制劑的CDO發展應更為樂觀。
圖源:三星生物,CDO業務增長迅速
二是,印度CXO也開始抱團攪局。
在仿制藥與原料藥領域,印度已經搶先,如今印度也立志于躋身世界創新藥產業鏈。
2024年9月18日,印度總理納倫德拉·莫迪 (Narendra Modi)擔任主席的聯合內閣批準了“生物技術研究創新和創業發展計劃”(Bio-RIDE)。該計劃總支出為919.7 億盧比(約合人民幣77億元),側重于合成生物學、生物制藥、生物能源和生物塑料等領域
今年2月,印度11家本土CXO企業聯合成立了一個創新制藥服務組織(IPSO),成員包括Syngene、Aragen Life Sciences、Piramal Pharma Solutions、Sai Life Sciences等,旨在通過擴大研發基建,聯合人才培養,提升生產制造效率等提升印度在全球CDMO市場的競爭力,爭取更多國際大藥廠的合作訂單。(詳見:)
除此以外,收購歐洲企業也是方法之一。印度藥企Granules India宣布,將收購瑞士 CDMO 企業 Senn Chemicals AG。此次并購仍需滿足若干條件,達到后預計將于 2025年上半年完成交割。本次并購將使 Granules India 獲得 Senn 在液相多肽合成(LPPS)及固相多肽合成(SPPS)的專業技術,并整合 Senn 的 CDMO 業務與既有客戶資源。根據瑞士 Swissmedic 與美國 FDA 的《互認協議》(MRA),Swissmedic 的 cGMP 審查結果將被 FDA 認可,這為印度企業 Granules India 拓展美國市場提供了直接的監管通道。
這一先例若能取得成功,未來或許會有更多印度公司競相效仿以收購入局,快速解決技術及合規問題。美時間3月10日,另一印度公司Syngene International宣布將以約3,700萬美元的價格收購Emergent BioSolutions一座生物制劑生產工廠。這也折射出以Syngene為代表的印度制藥企業通過戰略聯盟和產能擴張來拓展全球版圖的趨勢。
挑戰二:藥企閉環供應鏈與高端制造回流
Guide View
去年,在地緣政治博弈中,跨國藥企分散供應鏈外包訂單、擴大本土自建產能已成行業趨勢。今年以來,藥企更以全所未有的力度加碼自產:
禮來:宣布未來5年投資270億美元在美國新建4座生產基地,其中3家聚焦小分子原料藥(如減肥藥替爾泊肽),1家生產注射劑,加上之前已承諾投入230億美元用于在美國建造和翻新工廠,未來幾年內,禮來在美國本土累計投入將超過500億美元。(詳見:)
禮來此舉旨在應對特朗普政府的關稅威脅(對進口藥品或加征25%關稅),同時借助《減稅與就業法案》的稅收優惠(企業稅率從35%降至21%)降低本土生產成本。
作出相同應對的還有:
輝瑞:計劃將部分歐洲生產基地轉移至美國現有工廠,利用其13家本土工廠的產能彈性規避關稅風險。CEO Albert Bourla直言:“若關稅落地,轉移生產是快速解決方案”。
3月21日,又有強生宣稱,將在未來4年在美國投入550億美元資金。這筆巨額投資不僅用于新建3家生產基地,還將對其現有的醫藥和醫療技術網絡中的部分工廠進行擴建。早在去年10月,強生就已透露,將斥資超20億美元建設北卡羅來納州威爾遜的一座50萬平方英尺的新生物制劑工廠,主要生產用于治療癌癥、免疫學和神經科學疾病的藥物。強生此次并未透露新建3家生產設施的具體選址,威爾遜工廠并不包含在這3家新廠之中。
而在去年11月,特朗普當選總統后不久,阿斯利康就表示,到2026年將在美國追加20億美元投資,用于提升其生產制造和研發能力。
有一個趨勢很明顯,不僅CXO在實行全球多中心與多元化供應策略,以應對美政府主導下的逆全球化和地緣博弈風險,跨國藥企也紛紛踐行此道,比如:
阿斯利康一邊投資美國,一邊重磅押注中國市場,3月21日阿斯利康宣布在北京投資25億美元,直接創下跨國藥企單筆對華投資新紀錄,并達成多項重大研發與生產合作。
一是研發產能躍升:繼上海全球研發中心后,計劃在北京建立全球第六大戰略研發中心,重點布局癌癥、呼吸系統疾病及AI藥物發現領域;二是加強本土合作:與和鉑醫藥簽訂318億元合作協議,鎖定多特異性抗體技術平臺,突破腫瘤免疫治療瓶頸 ;還投資元思生肽34億美元(預付款7500萬美元)開發大環肽藥物,劍指慢性病治療藍海。三是供應鏈升級,計劃與康泰生物在北京合資成立疫苗生產基地,來填補呼吸道傳染病預防產品線空白,隨著北京疫苗工廠的落地,疊加無錫、青島、泰州生產基地的智能化改造,阿斯利康將在中國形成“研發-生產-全球供應”的閉環生態。
綜上所述,跨國藥企正在加碼自建供應鏈形成本土閉環發展,并在全球范圍內日益常態化。
業內分析,這一趨勢下,因為技術壁壘與藥企定價權能支撐回流歐美本土生產的成本消化,跨國藥企高附加值藥物(如細胞與基因療法、創新生物藥)的本土化生產可能加速,而仿制藥與小分子化學藥因成本困局難解,回流幾無可能,仍將依賴全球供應鏈。
這種發展趨勢下,對中國企業而言,需警惕高端CDMO訂單流失風險,如禮來投產的時刻可能是藥明康德高增的TIDES業務退速的時刻,好在藥明前端超強、后端不弱的CRDMO發展模式能發現并及時跟上下一個領域的創新風潮,尤其是能引領賦能眾多中小創新藥企,這規避了單一制造端依賴大客戶的風險,且提供了多元發展空間,對CXO同行具有借鑒意義。
此外,仿制藥原料藥及制劑出口的結構性機會還存在,參與門檻相對較低,結合國內市場的內卷現狀來看,相關產業鏈條上的企業也得加速出海。
越是受阻于地緣關系博弈,中國CXO及醫藥產業越要勇敢甚至抱團出擊,全面參與并融入全球化競爭,才能實現產業發展的大破局。原料藥、仿制藥、小分子新藥(含改良)、生物藥及生物類似藥,不管哪個賽道都在呼喚更多的“藥明”崛起。
參考來源:企業公告、蓋德視界、醫藥筆記、CM10醫藥研究中心、藥時代、錢塘藥聞、醫深觀
制作策劃
策劃: May / 審核校對: Jeff
撰寫編輯:May / 封面圖來源:網絡
媒體合作 | 微信號:GuideView2021
投稿 轉載 | 13291812132 (同微信)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參考文獻如上,如對文中內容有不同意見,歡迎下方留言討論。如需轉載,請郵箱guideview@guidechem.com聯系我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