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是經濟發展的命脈,社區是社會治理的核心單元。著眼產城融合、互促共進,2022年8月,連云港經濟技術開發區試點成立大浦工業社區“大黨委”,堅持以系統思維整合各方資源,以用戶思維提供精準服務,走出了一條黨建引領工業園區社區化治理的新路子。自擔任大浦工業社區黨委書記以來,姜振華帶領班子成員抓黨建、強服務、優生態,逐步總結提煉出“靠‘浦’惠通,暢通社企溝通機制;靠‘浦’融橋,搭建多方聯動平臺;靠‘浦’鏈通,推動產業融合發展;靠‘浦’護航,提升惠企服務質效”的“靠‘浦’+”工作法,通過構建工業社區“共同體”,推動“企業園區化、服務社區化”,讓企業依靠大浦、感覺靠譜,實現企業發展“輸血”和園區建設“造血”的雙向流動、黨建工作與企業服務的雙向奔赴。2024年,大浦工業社區被連云港市政府評為“2024年度全市創新項目”,大浦工業社區治理模式先后被人民日報、學習強國等媒體報道。
大浦工業社區
靠“浦”惠通,暢通社企溝通機制
堅持以黨建為引領,將居民社區治理理念嵌入工業園區,依托工業社區黨群服務中心這一平臺,打破政企溝通壁壘,以強勁紅色引擎凝聚轄區資源優勢,服務高質量發展。織密社區組織體系,當好工業社區“大管家”。為了破解涉企服務資源不集中、企業需求畫像精準性不強、生產經營關聯度不足等難題,姜振華帶領社區“兩委”班子多次協商討論,決定以社區“大黨委”為統領,構建社區、產業、企業“1+N”組織框架,推動駐區單位、企業、群團組織等共同參與治理,凝聚黨建惠企的強大合力。目前“大黨委”班子中設兼職副書記2人、兼職委員10人,吸納300余名企業中層及以上骨干進入大浦工業社區企業聯絡微信群,精準開展線上線下服務,惠及企業黨組織51個,覆蓋黨員956名。完善需求反饋機制,當好企業信息“中轉站”。堅持“企業有所呼,社區有所應”,完善“點單—派單—接單”工作機制,通過企業提交訴求、社區黨組織派單、職能部門接單的流程,對企業及其產業工人提交的需求和難題進行精準幫扶。完單后,及時跟蹤回訪做好復盤,不斷提升服務的精準度和滿意度。聯合企業黨組織及其他企業代表定期召開議事會,重點圍繞公共事務、行業事項、重大活動等共商共建共解,充分調動轄區企業參與治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推動跨部門、跨街道、跨行業間各類主體互聯互動、協商共決,已幫助企業解決問題172個,開展活動35場次。賦能需求發展平臺,當好惠企信息“傳播站”。社區自身力量有限,但姜振華通過“借力打力”,依托中小微企業發展需求平臺,積極動員職能部門將人員招聘、公益服務、志愿服務、市場服務、個性服務等資源在社區統一“上架”,并以共建形式提供法律咨詢、知識產權保護、政策宣傳與解讀等服務,幫助企業解決難題。此外,發動聯絡員加入經發、人社、安全、環保等業務工作群,把相關政策要求第一時間精準傳達到企業,確保企業對各類優惠政策應知盡知、應享盡享,累計傳達各類信息1000余條。
開展流動黨員“山海月明 紅韻暖流”活動
靠“浦”融橋,搭建多方聯動平臺
以黨建資源撬動社會資源,通過組織共建、資源共享、項目共辦、發展共推,做大共建“朋友圈”,為政企、銀企、企企之間搭建橋梁,凝聚起服務企業的廣泛力量。網格化聯企,強化政企對接。網格是社區基層信息的觸角,也是治理和服務的抓手。姜振華根據園區地理位置、空間布局、企業規模數量等情況,將社區劃分為3個網格并實行“書記+網格員”管理架構,在為每個網格配備2名網格員的基礎上,積極引導“紅領專員”下沉企業、車間,常態化開展企業訴求收集、惠企政策宣傳、安全環保巡查等,形成“部門—社區—企業”工作閉環。目前,已聯合經發、執法、應急等職能部門,開展經濟普查入戶、食品安全管理、高速沿線整治等各類活動40余批次。行動化助企,強化銀企對接。為解決企業資金訴求一直是姜振華的心頭大事,他多次對接職能部門,爭取資金支持。在社區“大黨委”的推動下,連續兩年開展“‘浦’惠東方 助企遠航”行動,與東方農商銀行達成長期戰略合作。整園一次性授信10億元,已有6家企業享受普惠信用貸款2300萬元,進一步暢通了金融服務供給渠道,穩步推進“做活工業社區、助力實體經濟”的戰略目標。融入式交流,強化企企互動。社區成立之初,姜振華發現園區內的企業之間互不溝通、鮮少合作,有些企業“跑遠路”尋求合作,也不知身邊就有合作方。為進一步盤活資源,姜振華帶頭當起“中間人”,邀請企業負責人和職工參與社區組織的“一月一主題”活動,推動企業發展的“內循環”得到進一步暢通。
與東方農商銀行授信簽約
靠“浦”鏈通,推動產業融合發展
黨建做實了就是生產力,做強了就是戰斗力,做細了就是凝聚力。大浦工業社區錨定新材料產業,以產業鏈黨委建設為突破口,堅持鍛長補短,加快集群強鏈,奮力推動新材料產業做大做強。快速摸清底數,為企筑鏈。走訪工業社區內中復神鷹、江蘇奧神新材料等多家新材料企業,全面摸清黨組織和黨員底數,編制先進制造業集群培育方案,協助推進新材料產業鏈黨委建設,聯合打造新材料產業鏈黨建工作站,鼓勵行業龍頭企業與中小微企業協作,推動重點產業集群化高質量發展。優化運行機制,為鏈賦能。建立“政企聯通、貫穿上下”聯絡機制,整合各部門力量,繪制企業煩惱指數,及時關注產業鏈企業的利益訴求,通過線上“企業吹哨·部門報到”平臺和線下產業鏈黨委聯席會議,為鏈上企業解決要素供應等問題10余個,實現鏈上企業抱團發展。強化服務載體,為鏈增效。實體化運行新材料產業鏈黨建工作站,與大浦工業社區聯合辦公,同步建設幸福里職工餐廳、大浦公園,為園區企業和職工常態化提供社會保障、綜合治理、文化教育等服務。
開展為企服務專題沙龍座談會
靠“浦”護航,提升惠企服務質效
堅持需求導向,找準企業發展切入點,以社區化服務模式,做好賦能強企的生產服務功能,推動惠企服務質效更加彰顯,不斷擦亮工業社區治理成色。一方面,細化服務標準。姜振華深知社區要想管得好,服務得跟上,但要管得精,標準要早建。他帶領社區人員圍繞項目推進、資金扶持、法律保障、安全生產等事項,細化服務標準,共包括五大類18項服務,涵蓋50項具體職能,形成服務項目、服務企業、服務產業的成套做法,推進工業社區規范化建設。另一方面,完善議事流程。建立黨建聯席會議制度,完善議事流程,邀請職能部門、共建單位、企業方等主要代表共同議事,找出問題解決對策和方案,集中優勢力量進行攻堅克難。目前已解決租賃雙方、道路綠化、停車困難等各類問題11個。
因產業而興,又聚而為城。大浦工業社區自成立以來,通過推行“靠‘浦’+”工作法,探索出黨建賦能、社區主導、企業參與、社會協同的工業社區治理新模式,也為黨建惠企帶來3點啟示。
1
將靠前服務作為提升運行效能的著力點
在試運行過程中,大浦工業社區科學劃分管理網格,配備專職網格員隊伍,通過主動靠前、上門服務,摸清了企業底數,掌握了經營訴求,為精準服務奠定堅實基礎。同時,發揮工業社區高精度、全覆蓋、易歸口等獨特優勢,推動了企業服務的社區化和管理的日常化。
2
將模式創新作為優化營商環境的關鍵點
探索工業集中區管理服務的新模式,通過向上聯動職能部門、向下延伸轄區企業,形成了系統協同、一體貫通的治理模式,有力推動了各項惠企政策的落細落實,同時提升了企業問題訴求的反饋效率,為打造營商環境示范區提供了生動注腳。
3
將黨建引領作為匯聚各方力量的落腳點
堅持以黨建資源撬動社會資源,以體制內組織帶動體制外組織,為政企、銀企、企企之間搭建橋梁,凝聚起服務企業的最廣泛力量,成為各方資源協同配置的高效平臺。在大浦工業社區的有力加持下,企業黨組織成為穩企業、助發展的“紅色引擎”。
來源:先鋒連云港
制作:李夢葦
審核:王長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