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深夜,一則公告震動了全球資本市場。
92歲的李嘉誠宣布以228億美元的估值,將長和集團旗下除中國大陸及香港外的全球43個港口資產打包出售給美國貝萊德財團。其中,巴拿馬運河兩端的巴爾博亞港和克里斯托瓦爾港赫然在列。
這被市場視為李氏家族“輕資產化”轉型的里程碑,長和股價次日應聲暴漲21.86%。
這一交易若完成,將刷新全球港口并購紀錄,卻也瞬間點燃了一場橫跨商業、政治與國家安全的多維博弈。
短短一個月內,這場“世紀交易”的風評急轉直下。
3月28日,中國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宣布對此交易進行依法審查,保護市場公平競爭,維護社會公共利益。原定4月2日的最終簽約日被無限期擱置,長和四家上市公司市值蒸發超700億港元。
從表面看,這是一場純粹的商業交易:長和港口業務近年利潤率下滑至35%,低于其電信和零售板塊。出售資產可優化負債結構,套現超190億美元投入新興科技領域。
但巴拿馬港口的特殊性,讓交易越過了商業邊界。
作為連接太平洋與大西洋的咽喉,巴拿馬運河承擔著全球6%的海運貿易量,中國則是第二大用戶。2024年,通過該航道的中國貨物達4.23億噸,占中國全球海運量的21%。若美國資本控制港口,中國貨船可能面臨通行費暴漲、數據監控甚至供應鏈“卡脖子”風險。
更微妙的是,貝萊德財團與美國軍方關系密切。有分析指出,美國意圖借此削弱中國在拉美及全球港口布局的影響力,甚至為特朗普揚言“武力控制巴拿馬運河”鋪路。
起初,輿論對李嘉誠的批評集中在“套現離場”的商人本性。但隨著事件發酵,中國國務院港澳辦官網罕見轉載《大公報》署名評論《莫天真 勿糊涂》,直指此交易“絕非普通商業行為”,并質問企業“要站在哪一邊”。
官媒連發評論,直指交易背后的戰略風險:一旦港口“美國化”,中國商船或面臨加價、刁難甚至斷航,而“一帶一路”的拉美支點也可能被釜底抽薪。
據彭博社3月26日援引香港權威人士消息,李嘉誠家族正配合美國資管巨頭“貝萊德”牽頭的財團,全力推進盡職調查、稅務、會計等交易條款的最終敲定,力爭在4月2日這個關鍵時間節點前簽署協議。
耐人尋味的是,中國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反壟斷二司在3月28日突然表態,宣布對此交易啟動審查,強調將“維護市場公平競爭與社會公共利益”。
這一動作被外界解讀為官方首次對李嘉誠的“戰略資產出售”亮出紅牌。次日,長和宣布推遲原定4月2日的最終簽約,交易陷入僵局。
3月31日,外交部發言人郭嘉昆主持例行記者會。有記者提問,據報道,中國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表示將審查長江和記擬向貝萊德財團出售有關港口資產事,你對此有何回應?
郭嘉昆表示,我們注意到有關報道。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就此表示,注意到此交易,將依法進行審查,保護市場公平競爭,維護社會公共利益。
“我想再次強調,中方一貫堅決反對利用經濟脅迫、霸道霸凌侵犯損害他國正當權益的行為。”
對于這場交易,全國政協副主席梁振英的質問振聾發聵:“沒有祖國的商人只會淪為沒有父母被人欺凌的孩子。”
面對審查,李嘉誠的處境堪稱尷尬。若強行交割,長和股價不僅已蒸發數百億港元,還可能觸發《香港國安法》的制裁;若放棄交易,則面臨巨額違約金與商譽損失。
這位以“不賺最后一個銅板”著稱的資本巨擘,或許低估了“逆全球化”時代商業與政治的糾纏深度。
歷史總是充滿諷刺。1997年,李嘉誠以2200萬美元“白菜價”拿下巴拿馬港口時,憑借的是對中國崛起的前瞻判斷;28年后,他試圖在高點套現離場,卻因中美博弈的烈度升級淪為“風暴眼”。
截至今天(4月2日),交易仍未落槌,但無論結局如何,此事件已為全球企業敲響警鐘:在民族國家與資本巨頭的博弈中,商業利益與國家安全的天平愈發敏感。
當資本觸及戰略資產,商人便不再是純粹的商人。資本無國界,但商人有祖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