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源網絡疊加AI(侵刪)
首發/簡盈財觀
公眾號/Jian Ying Cai Guan
作者/齊思
編輯/FENGLING
一年一度的年報季,來了。
公募基金行業,除了拼管理規模(),就是看營收和利潤了。
這幾年,股市不怎么爭氣,基金賺錢效應消減。
基金不賺錢、基民不賺錢,疊加公募基金行業費率改革,基金公司的日子異常難過。
有人說,公募基金進入“前所未有的行業寒冬”。
回顧2024年,股市跌宕起伏,年初急跌與9月末的急漲,都令人印象深刻…
指數基金大崛起,權益基金分化,疊加固收業務及海外市場風云變幻,深刻影響著中國公募基金的行業格局。
隨著上市公司陸續披露年報,“旱澇保收”的基金管理人,「戰績」要揭曉了。
幾家歡笑幾家愁,當然,愁的是大多數。
首先說明,并不是每家公募基金都會公布經營數據。
截至3月底,四十家基金公司披露了2024年經營業績。而它們之所以披露,是因為其與上市公司有關聯關系,必須對公眾披露。
所以,這是一份不完全統計數據,且,各家上市公司年報披露的口徑有所側重。
簡盈以凈利潤數據為依托,就已公布數據做了簡單匯總。
今天我們來一覽下整個盈利榜,并著重中小公募基金:
誰是逆勢增長的黑馬?誰在彎道超車?哪些基金公司凈利縮水?誰的業績在滑坡?
公募巨頭們,2024年賺了多少錢?
在中,
簡盈簡單聊了9家一年賺超15億的基金巨頭們,
它們賺錢,各有各的絕招。
易方達實力演繹“強者恒強”,憑借“大而全且無明顯短板”的業務結構,疊加降本增效穩守第一。
南方基金與華夏基金,在增收和控費中,爭奪激烈。
工銀瑞信和廣發基金,凈利潤都在“20億俱樂部”,前五家都算是凈利潤增長的模范生。
而富國基金和招商基金,明顯受主動權益影響大。
匯添富基金,「降本增效」的“狠角色”。
2024年匯添富在收入下滑和成本下降中,硬是壓出了一個利潤“剪刀差”。
更多詳細內容《》
公募基金2024,誰在超車、誰在滑坡?
先來看看上面的續表。
中小基金的日子,沒那么好過。
尤其是,依靠主動權益基金的,影響尤其嚴重,不乏凈利潤下滑超過40%的例子。
當然,也有增長黑馬和彎道超車的案例。
交銀施羅德,凈利潤連跌三年
如果來看凈利潤5億以上的基金公司。
去年ETF大發展,華安基金“喝到的湯”不多,營業收入和利潤雙降,2024年賺了9.1億元。
建信基金,依靠強大的固收,表現的相對較穩,利潤降了4.4%,全年賺了8.44億元。
在這個梯隊中,最值得說的是交銀施羅德和華泰柏瑞,都是鮮明的代表。
交銀施羅德,深受「權益困局」影響。
作為「權益大廠」交銀施羅德,在2020-2021那輪基金大發展時代頗為風光。
交銀施羅德的凈利潤也從2018年的4.78億元,飆升到2021年的17.86億元。
當年,同是銀行系公募基金,招商基金凈利潤16億元,建信基金凈利潤11.55億元。
轉身之間,輝煌已變成歷史。
此后,交銀施羅德凈利潤“三連降”,如今已跌出“10億俱樂部”,2024年全年賺8.79億元。
究其原因,最直接的沖擊是規??s水及基金降費。
2024年,盡管下半年A股市場回暖顯著,不少主動權益基金凈值修復。
但是這一波上漲中,投資者像“多年媳婦熬成婆”,回本就賣,越漲越贖回,并且將目光更多的轉向ETF。
主動權益基金規模縮水,疊加公募基金降費改革,權益大廠首當其沖。
交銀施羅德在布局上過于倚重主動權益基金,沒有抓住這兩年規模增長較快的固收類、ETF等產品線。
從根本上來說,曾經的主動權益業務“進攻性”太強了,交銀施羅德忽視了系統性穩定的重要性。
如今,
陣痛期的交銀施羅德基金表示,在積極搭建更多元化的產品體系,除了權益投資外,也在發展固收和被動指數產品。
更多相關內容:
華泰柏瑞,一匹“增長黑馬”
靠「ETF大廠」而聞名,華泰柏瑞,2024年再放異彩。
華泰柏瑞滬深300ETF,一只ETF規模就超3600億元,全市場規模最大的股票型基金。
它憑一只產品之力,撐起了中國10%的ETF規模。
伴隨著華泰柏瑞滬深300ETF的規模狂飆,華泰柏瑞整體管理規模穩步攀升,行業排名「大躍進」。
目前,華泰柏瑞管理規模,大跨步的挺進了行業前十,位列第八。
華泰柏瑞基金2024年營業收入23.13億元,暴漲31.6%;凈利潤飆升45%,達到7.3億元。
今年的華泰柏瑞,就像被「潑天富貴」砸中的幸運兒,妥妥的一匹“增長黑馬”。
只不過,華泰柏瑞滬深300ETF「依賴癥」太嚴重了。
2024年11月,大型寬基ETF集體降費,包括華泰柏瑞滬深300ETF在內,只是對去年的管理費收入影響甚小(畢竟只降了1個月)。
而今年,ETF降費沖擊,影響整年。
華泰柏瑞的營業收入和利潤,勢必承壓。
另外,
即使華泰柏瑞憑滬深300ETF規模排進“非貨”前十,圈內也很難將它視為行業一線公募公司(只算是ETF大廠)。
華泰柏瑞ETF業務規模領先,但它的綜合競爭力并不明顯。
如今,重新思考戰略布局及業務轉型,是當務之急。
相關內容:
- 5 -
「權益困局」下的它們
2024年,深陷權益困局下的基金公司,并不是只有交銀施羅德。
主動權益基金規??s水明顯,疊加公募基金降費改革,對部分公募基金受影響頗大。
信達澳亞、東方紅資管、萬家基金等多家公司深陷其中。
信達澳亞基金2024年實現營業收入6.44億元,凈利潤1.01億元,與2023年相比,分別下滑31.24%、42.11%。
信達澳亞,凈利潤直接下滑超4成,成了極端案例。
除了收入下滑外,大概因為信達澳亞,積極優化業務結構并沒有很好的控制運營費用。
比如,信達澳亞推進“第二增長曲線”戰略,希望將固收及“固收+”業務線發展成另外一個業務支柱。
只能說,希望信達澳亞面臨的困難是暫時。
萬家基金2024年營業收入17.79億元,凈利潤3.27億元,凈利潤同比下滑9.31%。
東方紅資管,營業收入同比下滑30%,凈利潤下滑32%。
這類布局單一的基金公司,這一役,受傷很重。
- 6 -
突圍的佼佼者,靠什么
如果說,ETF大發展是華泰柏瑞、華夏基金、易方達等大廠突圍的利器。
那么,更多中小公募基金突圍,就屬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了。
比如,依靠“債券?!钡裙淌諛I務逆勢增長的中銀基金、興業基金…
還有,依靠REITs等創新業務異軍突起的,比如中金基金、國泰君安資管。
中金基金是個更為鮮活的案例。
中金基金,2024年凈利潤1.09億元,盈利首次過億,猛增了170%。
要知道它2020年至2023年的凈利潤分別為:
-4323.65萬元、152.55萬元、2159.31萬元、4044.04萬元。
中金基金,2024年末管理公募基金規模增長至2073.3億元,同比增長63%。
它主要是靠公募REITs特色業務突圍,2024年中金基金新發5只公募基金,其中三只是REITs。
- 7 -
結語
很明顯,2024年基金行業整體格局維持強者恒強。
頭部公司如易方達、華夏等依然穩坐釣魚臺,但中小基金公司的日子就沒那么好過了。
公募大廠們的競爭策略,都是多元化業務,構建更豐富、更全面的投資板塊,以期搭建一個更穩定的運營系統。
而,中小型基金公司“守成”太難了,差異化路線,才有彎道超車的機會。
當然,很多尾部基金公司,還在艱難求生…
最后,再放送下基于管理規模的榜單:
PS:如果您想看中國公募基金公司盈利榜榜單PDF版,可以關注公眾號【簡盈財觀】,后臺回復“中國公募基金盈利榜”下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