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錢花有命花,永遠是永恒的主題?!?/strong>
采訪過程中,陳亮的聲音平靜中帶著一種歷經沉淀后的篤定,目前作為螞蟻集團資深副總裁、首席市場官,如今站在人生的中場,開始以一種更開闊、也更接地氣的姿態,分享他對時代變遷、個人選擇與生命價值的思考。
2025年3月14日是陳亮入職17周年的紀念日,這一天他寫了這幾年最大的感悟:
“我們的世界已經從「暴利時代」走向了「復利時代」,活得好與活得久不再只是一句空泛的美好愿望,而是未來諸多價值的重要根基。有錢花and有命花,兩朵花得雙生雙伴,纏纏綿綿到天涯。”
2025年的春天,空氣中似乎仍彌漫著過去十年互聯網狂飆突進留下的熾熱余溫,但理性的涼意已悄然滲透。一個以速度、規模和顛覆為標志的“暴利時代”正緩緩落下帷幕,取而代之的,是一個更需要耐心、韌性與智慧的“復利時代”。
這不僅僅是宏觀經濟的周期切換,更是無數個體,尤其是曾被時代浪潮高高托起的互聯網中產們,必須面對的人生邏輯更替。
如何從對“一夜暴富”的迷思中抽身,轉向對“細水長流”的經營?如何在變幻莫測的未來,真正實現“有錢花”且“有命花”?帶著這些問題,我與螞蟻集團的陳亮進行了一場深度對話。
他的人生軌跡,恰好貫穿了中國互聯網從莽荒到鼎盛、再到尋求新平衡的完整周期。他的思考,既有身處行業核心的敏銳洞察,也飽含著一個中年人對生命本真意義的探尋,更折射出這個時代普通人可能面臨的困境與啟示。
【插播一條:這次采訪的完整音頻,可以到小宇宙上搜索「犀利財經」的「夏麗巴人」欄目,2.5個小時的采訪音頻,悉數呈現,里面的思維邏輯、未來判斷,當下對普通人也有很大的啟發,歡迎訂閱收聽?!?/strong>
告別暴利幻夢:時代的風轉向了
“我們需要認識到一個情況,2020年基本是一個分水嶺……我們從一個高速增長的階段已經進入到一個緩慢增長的階段?!?/strong>陳亮坦言。他口中的“分水嶺”,既指向螞蟻集團自身的跌宕起伏,也映照著疫情、地緣政治、貿易摩擦等多重因素交織下,全球經濟增長引擎的普遍降速。
那個曾經被無數人奉為圭臬的“暴利”路徑——進大廠、拿股票、上市暴富、離職創業、融資再上市或賣公司套現——在陳亮看來,正迅速褪色。“我們這代人見識過太多這樣的故事……但在這個(緩慢增長)階段下,不好意思跟大家說一個很沮喪的話,那種暴利的邏輯可能不太存在了。”
早在2021年底,當許多人還沉浸在“陣痛過后必將反彈”的慣性思維中時,陳亮私下在自己的團隊內部提出了“個人要降杠桿”的預警?!爱敃r大家其實不太能夠認同我的這個判斷,”他回憶道,“大家認為當下是一個最差的階段性的東西,但以后過了這個階段,我們又會回來到那個很好的狀態。我當時認為不是?!?/p>
他的判斷并非空穴來風。他研究了日本“失去的三十年”,關注到國內人口出生率下降的趨勢,對比了國際通行的房產租售比與國內的巨大差異。“回到常識,回到基本面,回到基本的樸素的常識的視角上就可以了?!?/strong>
他摒棄了“我們很特殊”的僥幸心理,做出了在當時看來頗為“反?!钡臎Q策——2021年、2022年的時候,將自己名下的房產悉數出售。
“如果認知到了,你就應該去把它落實到行動里面去。如果不能落實到行動里,就說明你其實認知是沒到?!?/strong>陳亮堅信“知行合一”的力量。他不僅自己行動,也建議身邊背負沉重房貸、將家庭絕大部分資產押注在房產上的同事們,調整配置。
這個舉動,不僅是對個人財務風險的主動管理,更是他對一個時代落幕的無聲宣告。那個依靠房地產和互聯網雙重紅利就能輕易實現財富躍遷的“暴利時代”,真的過去了。接下來,個體如何在新的游戲規則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十七年堅守:暴利時代的“復利”樣本
回望陳亮17年在支付寶、在螞蟻集團的生涯,本身就充滿了耐人尋味的“復利”色彩,即便這段經歷的大部分時間都處在所謂的“暴利時代”。
時間拉回到2008年。彼時的陳亮,是廣州的《南方日報》的一名記者,手握“事業編”這個在當時及至今日都令人艷羨的“鐵飯碗”,在業界小有名氣,收入穩定,生活安逸。
然而,一個偶然的瞬間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某一天在報社樓下看到排隊報銷醫藥費的離退休職工,“我當時感覺已經能看到自己的未來,當我不想在一個能夠看到自己未來的地方?!?/p>
骨子里的“叛逆或者不安分的因素”開始作祟。他渴望換一種活法,去一個充滿不確定性但更讓他感興趣的地方。他開始接觸包括阿里在內的多家民營企業。
最終打動他的,不是待遇,而是“當時阿里的這幫……人,比較簡單,比較理想主義,比較純粹?!?他將自己的青春視為一種投資,而投資標的,是這群充滿激情、愿意為理想埋頭苦干的人,以及杭州這座相對純粹、不那么浮躁的城市。
“我當初來這個地方就不是奔著錢來的。”陳亮說這話時,并非矯情?;厮菟敵醯倪x擇,放棄優渥穩定的工作,大約降薪50%,換了城市,投身一個前途未卜的民營企業,這本身就與當時主流的追求穩定和“錢途”的邏輯相悖。
在阿里的初期,住在公司附近300米的出租屋,每天工作到深夜十一二點,跟同事們吃住都在一起,像大學宿舍般親密無間,充滿了共同戰斗的激情?!澳莻€時候真的是幾乎就是吃住大家都在一塊兒……那感覺其實有點像大學的那種大五大六的感覺。”這種全身心投入的狀態,驅動力并非996的強制,而是源自內心的熱愛和對事業的認同感。
17年間,互聯網行業風起云涌,無數人來了又走,跳槽、創業、追逐風口成為常態。陳亮也曾有過離開的想法,也面對過更高的薪水誘惑,但他形容自己“比較懶”,更重要的是,“總是想著還能搶救一下”。這種“鈍感力”,或者說對一份事業的長期承諾,讓他得以在一個地方深耕細作。
“即使在一個暴利時代里面,我個體而言,是這樣一個復利邏輯待在這家公司的十幾年。”他解釋道,“我是一個喜歡研究事情的人,因為要研究它,就需要你在一個地方待的足夠久。”正是這份長期的沉淀,讓他能夠對支付寶乃至整個行業的發展有深刻的洞察,正如他在潘亂播客中展現的驚人細節記憶和思考深度。
“如果今天我是一個跳來跳去的人,我確實可能會看到更多的風景,但是不一定能夠沉下來去思考的那么深,或者想了那么多?!标惲恋倪x擇,無意中契合了復利的精髓——時間的價值。在一個充滿短期誘惑的時代,他選擇了長期主義,最終收獲的,或許不僅僅是物質層面的回報,更是對事業和人生的深度理解。
擁抱復利時代:財富增長的新邏輯
當“暴利”的潮水退去,“復利”的價值便凸顯出來。陳亮的個人財務策略轉變,正是從對“復利”概念的深入研究開始的。
契機同樣源于螞蟻上市暫緩。“如果這家公司它后面或者很難上市,或者需要很長時間以后再上市,那假如這段時間里面我出現了意外怎么辦?”作為家庭頂梁柱,他開始認真思考風險保障問題,進而研究起了曾不屑一顧的保險。
從最初對保險推銷員的普遍印象,到親自下場研究各類險種——重疾險、壽險、醫療險、增額終身壽險……他發現,保險不僅關乎保障,更蘊含著投資的可能,尤其是儲蓄型保險背后的“復利”邏輯。
“年化3.5%,20年翻一倍。這個有點符合我的訴求了?!彼懔斯P賬:年化3.5%,100年是32倍;年化4%,100年是50倍;年化5%,100年更是高達130倍。“做時間的朋友,”這句曾被視為雞湯的話,在復利的視角下變得無比實在?!盎畹镁眠@個事兒就有意義了,活得長這事兒就有意義了?!?/strong>
他開始將部分資產,特別是賣房所得,配置到能實現長期復利增長的渠道上,比如香港的儲蓄險?!皣鴥龋ㄔ鲱~壽)的利率一直在下降……香港像一些儲蓄險的一些情況還不錯,它的實現率還可以。所以我就后來……盡可能去做一些配置?!?/p>
這種配置邏輯,與過去將大部分身家押在房產上的做法形成了鮮明對比?!叭绻裉炷銈兒芏嗉彝ミ€是按以前的邏輯,把家庭財產的70%甚至80%……全放在房產里,你去想象一下這個情況會怎么辦?”他向朋友們拋出這個問題。同樣
1000萬的初始資產,20年后,一邊是大概率能穩健翻倍到2000萬的復利產品,另一邊是前景不明、甚至可能縮水到500萬的房產,“差距會越來越大。”
為了實踐自己的理念,陳亮選擇了租房生活?!拔易夥孔?。”他坦然分享,“以我的親身經歷證明,無需擔心(房東趕人等問題)?!?他算過,一個月房租7000元,一年8.4萬,自己租住的房子,按當時市價,年租金需要支付70年才能抵上房價。經濟賬算下來,租房遠比持有房產更劃算。“居住,跟有房子,其實是兩件事情……你可以用別的方法來解決住的需求。你如果只是為了解決住的需求,不一定要有自己的房子?!?/p>
他并非全盤否定買房,而是區分了消費與投資。“如果你只是為了消費沒問題……把房子作為一種消費品,為了自己更好的體驗沒毛病。但我只是想說把房子作為一種投資品,慎重?!?/strong>
從高杠桿、重資產的“暴利”思維,轉向穩健、可持續的“復利”配置,這不僅是陳亮個人的財務進化,也為在時代轉折點感到迷茫的中產們提供了一種新的解題思路:優化資產結構,相信時間的力量,追求更可持續的“有錢花”。
生命是時間的載體:健康長壽的價值
復利的回報,需要時間來兌現。因此,“有命花”——擁有健康的身體和足夠長的生命去享受財富積累的成果,成為了復利時代邏輯鏈條上不可或缺的一環。
“做時間的朋友,你得有能力做時間的朋友。這是一個能力,你如果沒有能力,你不配做時間的朋友?!标惲恋脑捳Z直白而深刻。
他開始前所未有地關注健康,春節前后大S和方大同的去世,“當你開始送走同齡人的時候,這種感受尤其強烈。”陳亮說,其實在這兩個公眾人物離世之前,他的同事也曾遭遇健康危機,“財富規模比我們大的多,但是身體上出現了很多的問題,那我就會想,掙那么多錢有什么用?最后很可能沒命花。”
去年,陳亮成功戒掉了多年的煙癮。“到今天應該301天,還是302天?!苯衲甏汗澢昂?,他開始系統性地鍛煉身體?!拔乙呀涍B續運動一個月了,這在我過去是一件想都不敢想的事?!彼业搅诉m合自己的方式,騎行、快走、在家跳繩,靈活組合,將運動融入日常。
“周末禮拜天的時候,我一個朋友……訂了他們家附近的一個餐廳,我騎車過去,騎了15公里,然后回來15公里,你來回就30公里,這就算鍛煉了?!?他甚至會在下班高峰期選擇從公司步行7公里回家,“也就耽誤了一點點時間……生活沒有那么多的要忙的東西?!?/strong>
他認為,許多焦慮源于不必要的自我施壓。“你操心的那些東西,真的有特別大的必要是一定要操心的嗎?比如房貸?!彼膭畲蠹覍徱曌约旱纳罘绞?,是否可以做出改變,而不是被固有的觀念或所謂的“社會規訓”所綁架。
健康管理,也成為他與父母溝通的新橋梁。他主動研究父母的體檢報告,針對性地提供健康知識,比如篩選可靠信源,通過微信反向輸出給父母;還給母親購買蕎麥面、麩皮等健康食品,甚至去年雙11時給母親買了很多面膜,鼓勵她降糖后
的積極變化。這種基于科學、充滿關懷的溝通方式,讓父母樂于接受并實踐健康的生活理念,親子關系也變得如同“閨蜜”般親近。
“有錢花”和“有命花”,在陳亮的認知體系和實踐中,不再是兩個割裂的概念,而是相輔相成、互為支撐的整體。
健康的生命,是承載財富、體驗美好的前提;而理性的財富管理,又能為健康長壽提供更堅實的保障。這正是復利時代賦予“活得久”這件事的全新意義。
人生進化論:選擇、放棄與平常心
貫穿陳亮所有選擇的,是一套清晰而自洽的人生哲學。
首先是選擇與放棄。“這世界上沒有什么都有的東西……你一定要把這個事情想明白,就是很多事情就是得放棄?!?從放棄鐵飯碗到放棄高杠桿房產,再到日常生活中放棄無謂的比較和競爭,陳亮深諳“得失一體”的道理。
他強調,做選擇時必須清楚代價,并坦然承受?!澳氵x擇你自己的方式就好了,你承受他,承受這個選擇背后的代價就行了?!?因為想清楚了,所以無怨無悔,也就沒有了所謂的“決策錯誤”或“失落”。
其次是降低預期,擁抱平常心。“這個世界上最大的痛苦就是你的期望跟你的現實存在的落差。但如果今天你沒有期待,你沒有期待,沒有落差?!?他坦言對自己、對孩子都沒有過高的期待。他認為自己和父母、孩子都是“平庸的普通人”,今日的成就更多是“時代的紅利”。這種認知讓他擺脫了比較帶來的焦慮。
“我從小就是一個很叛逆的人,我就不喜歡按照所謂的社會規訓來。”他對兒子說,考不上心儀的大學也沒關系,可以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比如開個手辦店,“賣賣咖啡,然后那個拼拼高達……說不定還能認識一些喜歡的姑娘?!?這種平常心,讓他得以在自己的節奏里從容前行。
第三是活在當下,為自己而活。陳亮的中年危機來得比許多人早,在35歲左右。他開始深刻思考“人活著到底是為了什么”。最終的答案是:“未來為自己而活。”
他認為,一個人只有先愛自己,為自己而活,才有能力去愛別人,為別人而活?!叭松褪且粋€找自己的過程,找到自己是誰,找到自己應該用什么樣的方式去活。”
最后是邊界感與專注自身。“關你屁事,關我屁事?!?這句略顯粗礪的話,被陳亮視為處理外界評價和干擾的有效原則。
“你覺得我的狀態好,或者說你羨慕嫉妒恨,那是你的問題,那不是我的問題。我不會因此而內耗。” 這種強大的內心邊界,讓他能專注于自己的選擇和生活,不受外界噪音的影響。
這套人生哲學,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他在時代洪流中不斷反思、實踐、修正的結果。它讓陳亮在面對不確定性時保持了內心的穩定與平和,也讓他得以在人生的中場,活出一種令人羨慕的松弛與通透。
在陳亮看來,“有錢花有命花永遠是永恒的主題”, 在從暴利到復利的時代轉軌中,理解并實踐這一主題的深層含義,或許正是我們每個人都需要的人生進化課。
最后,如果要覺得不過癮,要聽完整的2.5個小時的音頻,可以去訂閱我的小宇宙,歡迎收聽。后續我也會在 視頻號陸續更新視頻,歡迎關注“犀利科技”的視頻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