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芯中科,終于揚眉吐氣。
根據信息顯示,在北京市2025年的21180臺終端設備集采中,龍芯中科一家獨大,采用龍芯技術路線的設備占比高達63%。
眾所周知,龍芯在國內CPU領域,是非常獨特的存在。公司自2010年便開始角逐國內市場,能獲得如此成就實屬不易。
自研架構,業績承壓
龍芯的特殊性,在于自研龍架構——LoongArch。
在CPU世界,架構(或者指令集)是軟硬件生態的起點。當下最被熟知,也處于壟斷地位的兩大指令集,一個是英特爾、AMD主導的X86指令,幾乎壟斷了服務器CPU市場。
2024年,X86指令集在全球服務器CPU中的市占率高達75%左右,遠超指令集ARM(10%-15%)和RISC-V(5%-10%)。
另一個是國外ARM公司主導的ARM指令集,霸占手機等移動設備CPU市場。
在這種情況下,國內芯片公司想打造一顆國產CPU,衍生出兩大路線。
一類是合作派,即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從外部購買現成的指令集。海光信息、華為、兆芯等都屬于這一類。
一類是自主派,也就是靠自己研發,建立一個我國自己主導的軟硬件生態。龍芯中科其中最典型的代表。
自主研發的道路極其艱難,少說需要十幾甚至幾十年的技術積累,才能與國際芯片巨頭并肩。
受研發投入的影響,龍芯的業績持續惡化。2022年之前,公司凈利潤起伏雖大,卻能勉強盈利。2022年之后,公司就陷入虧損,且虧損額越來越大。
2024年前三季度,龍芯中科實現營收3.08億元,同比下滑21.94%;凈利潤虧損3.43億元,同比下滑65.67%。
根據業績快報,公司2024年預計實現營收5.07億元,同比上升0.24%,與2023年基本持平;凈利潤卻虧損6.24億元,將比2023減少2.9億元左右,預計同比下滑87.89%左右。
零的突破,嶄露頭角
不過,自研架構的優點也是其他公司無法比擬的——核心技術不必受制于人。
龍芯中科是國內唯一掌握指令集、處理器IP和操作系統等計算機核心技術,基于自主指令集構建系統的CPU企業。
截至2024年上半年,龍芯已經研發出3個系列產品,分別為龍芯1號、龍芯2號、龍芯3號。
其中,龍芯1號和2號主要面向工控領域,龍芯3號則在工控的基礎上,又開拓了服務器等信息化場景。
2024年上半年,公司信息化芯片和工控芯片營收占比分別為49.73%和24.66%,也就是說出貨量以龍芯3號系列居多。
而龍芯3號中的,桌面芯片3A5000和服務器芯片3C5000性能已經位于國內較高水平,部分桌面終端、工作站、服務器等整機產品正在逐步搭載龍芯CPU芯片。
并且根據綜合性能測試,公司的3A6000芯片已經比肩英特爾2020年發布的第十代酷睿處理器。
這也是為什么龍芯相關產品能在北京終端設備集采中嶄露頭角的重要原因。
近日,龍芯2K3000(3B6000M)流片成功,各項指標符合預期。2K3000和3B6000M是基于相同硅片的不同封裝版本,分別適用于工控和移動終端領域。
2K3000/3B6000M的流片成功,意味著龍芯中科經過20多年的積累,已經形成了桌面、服務器和終端三條完整線路產品,能夠為不同領域提供高性能及高性價比的CPU產品。
龍芯能多次實現技術突破,與公司持續高強度的研發直接相關。
2019-2023年,公司研發費用也從0.71億元增加到4.25億元,2024年前三季度也有3.11億元的研發費用。
單從這個數額來看,與海光信息動輒幾十億的研發費用,的確無法相提并論。
但別忘了,2024年前三季度龍芯的營收總共才3億。在這種情況下,公司還能拿出3.11以來搞研發已經難能可貴。
2019-2024年前三季度,龍芯中科研發費用率從14.67%一路攀升到101.04%,遠超海光信息、兆易創新、瑞芯微等國產芯片龍頭。
AI+信創,空間廣闊
短期來看,龍芯中科業績將面臨一段陣痛期是不爭的事實。但長期而言,龍芯未必缺乏成長空間。
第一,適配AI大模型。
AI服務器是CPU未來主要的應用場景之一,海光信息、華為、英特爾等都在爭搶。
龍芯中科當然也不甘示弱。
2025年,龍芯聯合太初元碁、寒武紀、天數智芯、算能科技等合作伙伴,打造了適配DeepSeek等AI大模型的多形態推理平臺,成為AI服務器市場強有力的新生代。
據預測,2024-2028年,我國AI服務器市場規模將從190億美元增長到550億美元,年復合增速超過30%。龍芯中科有望憑借自身努力從中分一杯羹。
第二。信創市場國產替代。
信創市場可謂是龍芯中科的“舒適區”。
只因相比于性能多么優越,信創市場更看重的可能是自主可控。例如,北京市這次終端集采中明確表示不接受進口產品參與投標。
而沒有哪家公司的芯片能比自研架構的龍芯中科更加安全,正因如此龍芯才能占比63%,一戰封神。
接下來,在國產替代的趨勢下,龍芯在信創領域的競爭力將逐漸凸顯。
不得不說的是,龍芯中科也還有一場硬仗要打。那就是構建生態。
正如龍芯中科董事長胡偉武說“我們通過20年的努力完成了技術補課,要開啟生態建設的新征程。”
結語
胡偉武在一次演講提到“我們要建第三個體系,需要30年,現在我們過了20年了,還有10年,我相信是能建成的”。
這20年間,龍芯從零開始自研架構、設計芯片,最終流片成功,打破海外壟斷并在國內初露鋒芒,走得跌跌撞撞,卻也一步一個腳印。
未來10年,構建生態是一大難關,而AI和信創市場也在給公司提供難得的切入點和增長空間。
以上分析不構成具體買賣建議,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