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情感或心理專家們往往向人們支招兒:要變得更加敏感,才能應對種種復雜的場面。甚至“敏感的人比鈍感的人優秀”變成了人們的一種思維慣性,甚至社會常識。然而,就在去年,為了緩解人們的心理困擾,日本著名作家渡邊淳一先生在雜文集《鈍感力》中提出了“鈍感力”的“藥方”,逆“敏感”潮流而行之,逐漸引起了現代人的共鳴。
鈍感力亦稱“遲鈍的力量”(the power of insensitivity),即從容面對生活中的沖突、挫折和傷痛,堅定地朝著自己的方向前進,它是“贏得美好生活的手段和智慧”。
“鈍感”的反義詞是敏感(sensitivity)。與人相處保持一定的人際敏感性是必要的,比如,聽得懂他人的言外之意、能夠察言觀色等。然而,如果過度敏感,動輒火冒三丈、疑神疑鬼,則會阻礙和破壞人際關系。鈍感,筆者的理解主要有兩層涵義:一是不過分敏感,時刻處于精神緊張的戒備狀態;二是建立在適度敏感基礎之上,恰當地控制自己的反應方式和反應強度,既不是歇斯底里地失控,也不是熟視無睹的麻木。
人際互動學家認為,社會是靠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來維系的,不管你的頭腦多么聰明,學習多么優秀,如果不能很好地處理人際關系,就無法享受愉快而有意義的人生。要在人際關系方面做到從容大度,一個人應掌握的一項重要的能力恐怕就是鈍感力。當受到領導批評,或者朋友之間意見不和,還有戀人或夫妻之間產生誤解時,不要急于反應,而應該以積極開朗、從容淡定的態度對待沖突。一個人凡事都謹小慎微,看得過重的自尋煩惱的時代,應該宣告終結了。
東方文化偏重于人際關系,因此,鈍感力的說法產生于東方自有其中的必然。在眾多的人際關系之中,親密關系(戀人、夫妻)對一個人的影響最為直接、最為重要。如果在親密關系中缺乏鈍感力,則往往會給雙方帶來痛苦。心理學家把幸福婚姻進行了經濟學的分析,發現一段和諧美滿的夫妻關系相當于每年創造10萬美金的價值。
有過戀愛或婚姻失敗經驗的人,較易形成“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的敏感心理,可能總結出了許多經驗教訓,結果卻常常矯枉過正、精明過度、挑剔過頭,甚至想到新的戀情或婚姻就會感到莫名的恐懼。這些都是不懂得“有意義的遲鈍”的好處的表現。
在婚姻當中,深諳鈍感力之道的許多名人都給了我們很好的啟示。羅納德·里根夫婦,婚齡52年。經歷半個多世紀的婚姻生活,南希·里根的感悟是:“婚姻不可能實現真正平等,其中一方總要付出更多和學會妥協。這50年來,我們就一直在實踐著這種付出和妥協。”我國著名歌詞作家喬羽先生在一次宴會上,有一個學生問他:“您與一位女人共同生活了40年,真是難以置信!這些年您是怎么過來的?”喬羽回答:“這很簡單,就是一個字:忍。”
妥協、忍讓,都是建立在適度敏感的基礎上,用智慧處理矛盾和沖突的原則和方法。忍,在我國傳統文化中有許多類似的表述,如寬容、寬恕,孔子把人際和諧之道概括為一個“恕”字。叔本華也有一段話,堪稱鈍感力的哲學表達:我們應該寬厚地對待每一個人的愚蠢、缺點和惡行,牢牢記住我們所擁有的也只有自己的愚蠢、缺點和惡行。
如今某些年輕人在尋找伴侶時困難重重,究其原因,乃是缺乏鈍感力以及運用鈍感力的勇氣。例如有些年輕相親者自認為目光敏銳,用短短8分鐘約會就可以決定“行,還是不行”。如果能夠運用鈍感力,盡可能不以成見視人,不過早下結論,以觀察、理解對方為出發點,往往會有意外的收獲。
就在“中國的城市離婚率逐年提高”、“‘80后’閃婚后跟著閃離”等話題隨處可見的時候,電視劇《金婚》的熱播反映了人們對美好婚姻的渴望和懷念。我們常說“情比金堅”,“精誠所至,金石為開”,一個“金”字,道出了婚姻的難能可貴。電視劇中的丈夫,正是以一種看似愚憨的鈍感力包容、化解著妻子的過度敏感。那些用幾十年如一日“將愛情進行到底”的人們,向我們展示了婚姻的成功秘訣。
鈍感力,可以說是大智若愚、以不變應萬變的現代闡釋。戀人或夫妻,若相互寬容、尊重、理解,巧妙地運用鈍感力,和諧美滿的愛侶關系、婚姻生活或許不再遙不可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