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年,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在薩拉熱窩遇刺,一顆子彈引爆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這座巴爾干古城從此被貼上“歐洲火藥桶”的標簽。
然而鮮為人知的是,30年后,當納粹鐵蹄踏破薩拉熱窩的鵝卵石街道時,另一段驚心動魄的故事正在上演——一位名叫瓦爾特·佩里奇的年輕人,用生命續寫了這座城市的抵抗史詩。
時間再過了三十年,1972 年的中國銀幕上,一名身著皮夾克的男子正站在薩拉熱窩的鐘樓頂,端著機槍向德軍掃射。
子彈在金屬表面擦出火星,驚起一群白鴿掠過奧斯曼風格的清真寺。
這個經典鏡頭讓無數中國觀眾記住了 "瓦爾特" 這個名字,卻鮮有人知,這位傳奇英雄的扮演者,胸中的那腔熱血絲毫不比瓦爾特·佩里奇遜色半分,在生命的最后時刻,這位傳奇人物臨終前的遺愿竟是:“我要加入中國籍!”
從面包店學徒到“薩拉熱窩之狼”
1919年,瓦爾特出生在塞爾維亞普里耶波列的一個普通面包師家庭。
和很多幫家里干活的小孩子一樣,每天放學之后的瓦爾特就跟著父親一起烤面包,那爐子里的火光映照在父親的臉龐上,映襯出一片明亮的光澤,在香甜的麥子香氣中,父親手把手地教瓦爾特怎么辨別烤面包最重要的東西——火候。
父親常說:“烤面包和打仗一樣,火候差一秒就全毀了。”
這句話仿佛預言了瓦爾特的一生。
逐漸長大的瓦爾特并沒有繼承家里的面包店,學習優秀的他進入了薩拉熱窩的一家銀行成為了金融白領。
如果生活繼續這么下去,或許瓦爾特的生活也是一片光明,但在接待了一個客戶之后,他的一切都變了。
這是一個眼神堅定的中年男子,他來歷不明卻數量驚人的存款讓瓦爾特以為他有著什么見不得人的生意,但在一次前往這位客人的家里進行客戶訪問之后,瓦爾特卻發現他竟然是南斯拉夫共產黨。
中年男子并沒有因為身份暴露而傷害瓦爾特,反而是和平常一樣和他談笑風生,他語言和眼神中透露出的精神力量立刻征服了瓦爾特。
是時候給按部就班的生活來點調味劑了。
1940 年,21歲的瓦爾特加入南共后,他的生活徹底改變。
這個戴著金絲眼鏡的年輕人,白天處理著票據往來,夜晚卻在秘密印刷反法西斯傳單。
1941年4月,納粹德國和意大利以“閃電戰”攻占南斯拉夫,薩拉熱窩被劃入傀儡政權“克羅地亞獨立國”。
德軍指揮官得意洋洋地宣布:“這里的清真寺尖塔將成為第三帝國的路燈!”
南共號召人們推翻德軍統治,德軍也加緊了對南共的追殺。
在這一片肅殺的氛圍中,22歲的瓦爾特在家里面包店地下室悄悄藏起了第一把步槍。
過了幾天,一個德軍士兵來店里索要免費面包,瓦爾特笑著遞上一籃“特制款”——底層藏著紙條:“今晚8點,炸鐵路橋。”
沒錯,這個德軍就是南共的內應,而瓦爾特也早已從一個斯文的銀行柜員,變身成了一個出色的共產主義戰士,還成為了城市游擊隊長。
當晚,他帶領的幾名城市游擊隊員成功切斷了德軍補給線。
1942 年,當德軍鐵蹄踏入巴爾干半島,瓦爾特不顧槍林彈雨的生死危機,帶著 20 名游擊隊員潛入被占領的薩拉熱窩。
"我們就像鼴鼠一樣在城市地下活動。" 據幸存戰友回憶,瓦爾特的指揮部設在一家鐵匠鋪的地窖里。
白天,他偽裝成鐘表匠與德軍軍官周旋;夜晚,帶領隊員炸毀德軍的軍火列車。
1943 年的某個雨夜,他甚至喬裝成德軍少校,大搖大擺走進蓋世太保總部,將機密文件藏在風衣夾層中帶出,甚至還和看門的德軍打了個招呼,問他們要了支香煙。
第二天發現被耍了的蓋世太保們惱羞成怒,下令全城搜捕瓦爾特這只“陰險的老狼”。
從此,“會烤面包的瓦爾特”成了令納粹頭疼的“薩拉熱窩之狼”。
用咖啡壺傳遞情報,拿吉他盒裝炸藥
瓦爾特最著名的戰績是1943年的“圣誕夜突襲”。
當時德軍在市中心酒店舉辦宴會,他假扮侍者混入廚房,和負責主菜的廚師熟稔地打著招呼:“先生需要我干點什么嗎?”
廚師忙的頭也不抬:“把那只鵝送到前廳,長官們要開始大餐了。”
瓦爾特連忙推著一只放了烤鵝的餐車走了出去,到了半路他停下來見左右無人,“嘿嘿”一笑從懷里掏出來一個定時炸彈。
這只烤鵝只怕不夠長官們吃啊,別著急,我來給您們加點“硬菜”。
將炸藥藏進烤鵝腹腔之后,瓦爾特推著餐車進了宴會廳,若無其事地把車推到了主餐桌上,他見餐桌旁的侍者也是自己人,竟不忘給同伙使眼色一笑:“長官們用餐完畢后看看還能不能找個鵝腿,我還要沒吃飯呢!”
嘖,如果瓦爾特能夠看到《亮劍》,發現“喝花生”之后還往懷里揣了兩只燒雞的和尚,那他肯定會熱淚盈眶:“知音啊,終于找到組織了。”
這就是瓦爾特的游擊隊,他們雖然裝備簡陋,卻創意十足。
有的竊取信息中,他們用咖啡壺傳遞密信,一把看上去非常普通的咖啡壺,甚至壺里倒出來的咖啡都是滾燙的,但在把咖啡壺倒過來之后,壺底夾層一打開,里面藏著微型地圖。
一把吉他,看上去也是非常普通,能夠彈奏任何樂曲,就是比普通吉他重了一些。
這是因為這把吉他里面早已改造成了一把沖鋒槍,側邊的一個隱藏按鈕一旋轉,琴弦就成了扳機,一撥就能觸發引信。
一次行動中,瓦爾特甚至用教堂鐘聲的節奏作為摩爾斯電碼,指揮全城同步襲擊。
德軍根本就不知道為什么這些南共游擊隊的配合好像天衣無縫一般,似乎有了“共同大腦”。
占領薩拉熱窩的德軍指揮官比紹夫少校曾在日記中寫道:"這座城市的每塊石頭都在向我們開火。"
瓦爾特領導的游擊隊將奧斯曼時期的老城區變成了迷宮戰場,在里面把德軍溜得找不著北,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時候自己身后會出現一個人。
時間一長,瓦爾特藏身的鐵匠鋪還是被找到了,將近兩千德軍氣勢洶洶地包圍了整條鐵匠街,一定要找出來瓦爾特。
在這危急時刻,最讓瓦爾特擔心的是鐵匠鋪中的傷員,把傷員轉移,那么他們也就好脫身了。
眼看德軍就要完成包圍了,瓦爾特心中更加焦急,他準備只身出去吸引火力,一打開門卻發現幾乎整條街的鐵匠都聚集在了他家門口。
“伙計,我們大概能猜到你們在干什么。”一個頭發都白了的老鐵匠拍了拍瓦爾特的肩膀,“我們也是南斯拉夫人,你們要干的事情我們也應該干,我們只有一個要求,把該死的德國人按死在城外的臭水溝里。”
看著這群鐵匠,瓦爾特瞬間感到了一股更加龐大的力量。
在這場著名的"鐵匠街戰役"中,整條街的鐵匠們用鐵錘敲擊鐵器,巨大的噪聲干擾了德軍聽力,讓德軍們頭暈眼花,為首的兩個德軍軍官氣地大聲咆哮:“去把這群該死的鐵匠全部殺光!”
但身邊的小兵也根本聽不清他在說什么,最終瓦爾特游擊隊的傷員們集體轉移,德軍連根毛都沒找到。
后來瓦爾特更是發明了"屋頂戰術"——利用奧斯曼建筑密集的屋頂,在德軍眼皮底下自由穿行。
“東方有個國家叫中國,他們在上海抵抗”
瓦爾特對中國的情結始于1942年。
某日,他在秘密電臺中聽到有人在美國國會的演講:“寧為槍下鬼,不做亡國奴!”
這句話讓他徹夜難眠。
后來,他從猶太醫生朋友處得到一本英文版《論持久戰》,這直接給瓦爾特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
書頁上密密麻麻的筆記,難以掩飾他透露出的激動:“毛澤東說‘兵民是勝利之本’,我們不正如此嗎?”
1944年,瓦爾特偶遇中國赴歐考察團,他抓著翻譯追問:“聽說上海市民用醬油瓶裝硫酸襲擊日軍坦克,是真的嗎?”
得到肯定答復后,他大笑:“下次我們往德軍啤酒里摻火藥!”
1945年4月5日,距離薩拉熱窩解放僅剩三天。
瓦爾特帶隊前往一家煙草廠的德軍指揮部視察,本來以為只是“踩點”行動,但瓦爾特卻突然發現德軍這個指揮部守衛非常空虛,似乎連二十人都沒有。
激動的他當機立斷,下令突襲德軍指揮部。
戰斗的確很順利,但瓦爾特卻是不幸中彈了。
據目擊者描述,這位 36 歲的指揮官在生命最后時刻,仍用身體護住身邊的游擊隊員,當戰友找到他時,他緊攥的手心里,是半張被鮮血染紅的中國地圖。
彌留之際,他囑咐戰友:“把我的懷表交給貝爾格萊德總部...還有,記得去中國使館問問,能不能讓我葬在東方...”
然而歷史開了個殘酷的玩笑:南斯拉夫檔案顯示,瓦爾特因“身份特殊”被草草安葬,懷表與遺言塵封半個世紀。
直到后來,一位中國記者在薩拉熱窩舊貨市場偶然買到這塊刻著漢字“義”字的懷表,才揭開這段往事。
1977 年,當《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在中國公映時,觀眾席上爆發的掌聲甚至蓋過了電影配樂。
上海某影院售票窗口,一位老人連續三天排隊購票,只為多看幾遍 "瓦爾特炸火車" 的片段。
更令人稱奇的是,影片中"空氣在顫抖,仿佛天空在燃燒"的臺詞,竟成為那個年代年輕人的流行語。
飾演瓦爾特的演員巴塔?日沃伊諾維奇,1986 年首次訪華時引發萬人空巷。
據接待人員回憶,當他乘坐的紅旗轎車駛入長安街,車窗外瞬間伸出無數雙手:"瓦爾特!瓦爾特!"
這位身高1米92的硬漢后來在自傳中寫道:"中國觀眾的熱情讓我害怕,但更讓我感動。"
晚年的瓦爾特原型扮演者巴塔,始終對中國念念不忘。
2006年,當他在貝爾格萊德接受心臟手術時,特意要求在病房播放《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的電影原聲。
據護士回憶,這位 83 歲的老人在昏迷前反復呢喃:"我要去中國,那里有我的影迷。"
更令人動容的是,巴塔在遺囑中特別注明:"將我的部分骨灰撒在薩拉熱窩的鐘樓下,另一部分送到中國,埋在長城腳下。"
2016年他逝世后,塞爾維亞駐華使館舉行了特殊的紀念儀式,工作人員將他的照片與中國國旗擺放在一起,正如他生前所愿。
硝煙散盡,傳奇永存
今日的薩拉熱窩,游客們仍能在拉丁橋上看到斐迪南大公遇刺地標,但少有人知,老城小巷里曾有家“瓦爾特面包房”,櫥窗上貼著一張泛黃字條:“本店配方來自1943年圣誕夜——多加勇氣,少放糖。”
電影中的場景也依舊能夠找到:塞比利噴泉旁的鐵匠鋪仍在叮叮當當,格茲?胡色雷?貝格清真寺的尖頂依舊倒映在米爾賈卡河中。
而在瓦爾特犧牲的煙草廠遺址前,每年4月6日都會出現中國影迷敬獻的鮮花,花束卡片上寫著:"您保衛了薩拉熱窩,我們記住了瓦爾特。"
從巴爾干的硝煙到中國的銀幕,瓦爾特的故事跨越了時空與國界,他不僅是反法西斯戰爭的英雄,更是連接兩個民族的文化符號。
正如他在電影中所說:"誰活著誰就看得見。"
他的傳奇,將永遠活在人們的記憶中。
當中國游客問起瓦爾特的故事,當地老人會眨眨眼:“他啊?可能正在某個平行時空,戴著五星紅旗臂章,教八路軍做巴爾干風味烤肉呢!”
參考文獻:
再見,瓦爾特!——長江日報
啊朋友再見 親愛的瓦爾特同志——杭州網(轉載都市快報)
保衛薩拉熱窩的“瓦爾特”走了 20世紀70年代他曾紅遍中國——北晚新視覺
"瓦爾特"扮演者逝世 與中國情緣深厚自豪被稱"中國人"——人民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