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南京市鼓樓區深入貫徹落實“以人民健康為中心”的基層醫療衛生服務理念,以黨建引領為抓手,推動優質醫療資源向基層延伸,通過構建“紅色醫聯體”、深化院地合作、創新社區健康服務等舉措,織密群眾家門口的“健康網”,走出“黨建紅引領健康綠”的基層醫療新路徑。
01
黨建引領聚共識
構建“紅色醫聯體”新格局
鼓樓區將黨建工作深度融入衛生健康事業,以“盟管家”黨建品牌為紐帶,整合轄區三級甲等醫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非公醫療機構等多元主體,構建起“組織聯建、資源聯享、服務聯動”的“紅色醫聯體”網絡。區衛健委牽頭成立“紅色醫聯”行業聯盟,通過黨建聯席會、結對共建等形式,將家醫簽約、健康宣教、義診服務等納入基層黨組織年度計劃,打造形成“15分鐘健康圈”。
在江蘇省人民醫院呼吸科,主任醫師吳教授正帶著一批來自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基層醫務人員,進行教學查房和病例討論。“我們不只是看病,更要帶出一支專業的基層醫療隊伍。”這種“輸血+造血”的幫扶模式,得益于鼓樓區與省人民醫院簽訂的《人才雙向結對培養合作協議》。鼓樓區創新推出“大框小集”發展思路,打破傳統醫療壁壘,區衛健委每年分兩批次,組織基層醫務人員赴省人醫進行為期3個月的脫產培訓,并定期派員參加省人醫舉辦的各類國家級專科學習班,通過“名醫工作室”“專家坐診”“脫產進修”等方式,著力構建高素質、專業化的基層醫療隊伍。
02
品牌賦能樹標桿
打造家門口“健康守護站”
為實現居民抬腳就有“醫”靠,推動健康服務就近就便,鼓樓區堅持以居民需求為導向,不斷優化醫療資源、均衡布局,讓百姓在家門口就能看上“專家號”。
鼓樓龍江片區南北狹長,5萬多居民解決日常醫療需求只能依靠相隔6公里的兩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老年人看病拿藥不方便。鼓樓區積極探索“家醫網格”建設,先后打造出“人文鳳凰家醫工作室”、“丁山家醫工作室”、“繡球公園家醫工作室”等特色品牌,推動基層醫療機構形成“一中心一品牌、一中心一特色”,通過個性化簽約服務、上門護理、慢性病管理等,把看病取藥點開到居民家門口,成為居民信賴的“健康管家”。幕府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作為省人醫消化內科內鏡技術專科孵化基地,專家定期為附近居民提供胃腸道早癌、幽門螺桿菌篩查,開展無痛胃腸鏡、內鏡下息肉治療,5年來獲益人群達2000余人。
目前,全區共組建家庭醫生團隊99個,擁有344名家庭醫生,建成32個區級和6個省星級家庭醫生工作室,把問診臺搬到小區里、建到網格群,與轄區內各級醫療機構形成了鼓樓的“健康網絡”,全年開展義診服務200余場,惠及居民超5萬人次。
03
服務下沉惠民生
黨建共建豐富服務內涵
立足轄區居民多元化健康需求,鼓樓區積極推進“小病在基層、大病去醫院、康復回社區”的全鏈條醫療服務模式,通過項目化運作、品牌化服務,將優質醫療資源精準輸送到社區,就近解決小病、慢性病、常見病,著力提升居民健康福祉。
熱河南路街道三汊河、江東街道騰飛園等多個社區黨委與南醫大二附院黨建共建,將搭載“專科輕騎兵”的“健康大篷車”開到小區門口,提供掛號預約、開藥繳費、免費寄藥等便捷服務,幫助居民實現“上車即入院”,讓老百姓在家門口就能看上專科。寧海路街道探索“愛心代取藥”活動,聯合衛生院為居民提供代開藥取藥服務,當天送藥上門,讓社區高齡、獨居空巢以及行動不便老人取藥不再難。中央門街道紫竹林社區聚焦老年群體健康需求,以“醫心為民 共筑家園”為宗旨,聯合7家醫療單位打造“健康紫竹‘鄰’”項目,通過“國際健康講座”“名醫零距離”“銀齡互助圈”等活動,將健康服務嵌入居民日常生活。
下一步,鼓樓區將持續深化“黨建+醫療”融合,以更實的舉措推動優質醫療資源下沉,以更優的服務守護群眾健康福祉,讓“家門口的醫院”更有溫度,讓“健康鼓樓”的幸福底色更加鮮亮。
來源:南京市鼓樓區委組織部
作者:顧思遠
編輯:毛丹丹
制作:李夢葦
審核:王長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