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陣扛槍,下地種田
文能實驗,武能打拳
追星趕月,向陽而生
在華農,成為一名軍訓教官
是怎樣的體驗?
今天,為你帶來
華農軍訓教官團
農學中隊第六期成員的故事
在他們的講述中
一起感受這份特別的堅韌
華農軍訓教官團農學中隊第六期成員
華南農業大學軍訓教官團簡介
2017年,在省軍區和省教育廳的指導下,華南農業大學軍訓教官團(簡稱“教官團”)正式成立。教官團由學校黨委保衛部(人民武裝部、保衛處)負責管理,編為5個大隊、22個學院中隊,教官成員均為在校生,從組織架構到訓練體系都有著一套完備科學的規范。
通過多年探索,學校成功打造了學生教官和軍訓自訓的華農模式。截止2024年,教官團已培養了9期共2037名教官,自主完成了超8萬名新生的軍訓任務。在教官團中,更是涌現了一批踏實能干的優秀成員,成為許多華農學子心中可親可學的“身邊榜樣”。
訓練場上做最“狠”的
“軍訓教官團的傳統就是‘優秀’,我們追求的是‘更加優秀’。” 華南農業大學軍訓教官團六期教官、來自2021級農學丁穎班的曾志鋒,這樣形容他所在的農學中隊。
這支隸屬于農學院的隊伍,以“農學精兵,敢為先鋒,紀律如鐵,拼搏如鷹”為口號,2022年起連續數期被評為“先進中隊”。2025屆的11名教官中,有8名成功保研,多名同學擔任學生干部,服務同學深受好評……“出品”于第六期農學中隊的學生教官們,也恰如他們中隊隊徽所象征的雄鷹一樣,目標堅定,在追求“優秀”的道路上一路披荊斬棘。
會操訓練
“訓練帶給我的不只是強身健體,更重要的是鍛煉了意志。”農學中隊第六期教官,2021級農學丁穎班的馬文堅如今已經成功推免至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她表示,自己常常懷念起教官團的日子,“我們中隊的精神就是‘有第一就去爭,有紅旗就去扛’。”
“成如容易卻艱辛”,雄鷹高飛的背后,往往是無數次羽翼的磨礪。
大一軍訓時,帥氣的教官團就讓曾志鋒心生向往。為了加入其中,他做了一件在旁人看來很酷的事——剃了個寸頭 。“從頭開始”的他,最終通過層層考核,如愿成為農學中隊的一員。一晃快四年,如今的曾志鋒依然保留著這個發型。
曾志鋒
教官團的日常訓練由早訓和周末訓練組成,在暑期也會開展封閉集訓。訓練內容參考入伍兵,要求十分嚴格。站軍姿曬傷,汗水掛在臉上、淌在勒緊的腰帶上方、浸透訓練服,練習匍匐、戰術時因動作的質量要求擦傷手掌……這些對于教官們來說都已經是“家常便飯”。
“有時候我們沒有假期,一天訓練完很累,看到大家都在曬自己出去玩,也會覺得羨慕。”如今回憶起在教官團的訓練,曾志鋒認為,“流汗”和“流血”都算是比較尋常的,最難通過的,還是對意志的考驗,“確實有一定犧牲,但是也都是為了得到自己真正想要的東西。”
為了檢驗各個中隊的訓練成效,教官團還會定期舉辦考核,并評比出“先進中隊”頒發臂章。曾志鋒參與的第六期教官團一共開展了兩次考核,在第一次考核評選中,農學中隊的成績在全團幾乎墊底,這使他們倍感打擊。“看著老師在儀式上給別的中隊授臂章,心里還是難受的,也會恨自己確實不夠拼。”
于是,曾志鋒決定在完成規定任務外,再叫上隔壁宿舍的同學一起加練。慢慢地,越來越多的同學自發加入其中,最后變成了有組織行為。早訓結束后沒課的時間、晚課結束后的一小時,操場上、地下車庫里,大家互相督促,反復琢磨練習每一個細節,不斷精進自己的動作。
2022年新生軍訓見面會,農學中隊第六期成員上臺
“我們也算是‘知恥而后勇’,都非常拼命。”曾志鋒說,“不管男生還是女生都沒有區別,練得狠、要求也高,就是一種很‘硬’的風格。”他們的“狠練”也并沒有白費,第二次考核中,農學中隊被評為先進中隊。在接著第二天開展的新生軍訓中,農學中隊教官們的右臂上,比其他中隊的教官多出了一個臂章。
即使當時因為疫情沒有舉行全團儀式,大家都還是感到非常自豪,“我們一致認為,新生軍訓就是我們最好的頒獎儀式。”
既是“教官”,也是“師兄師姐”
訓練場上,大家共同刻苦訓練、揮灑汗水;訓練場下,農學中隊的成員同樣親密無間。
講起相處日常,中隊同學們七嘴八舌地聊了起來:晚訓結束以后,大家常常聚在一起聊天,有時在操場恰巧路過的師兄師姐碰到,也會加入進來,和大家分享訓練和學習生活上的經驗。時常聚在一起吃飯過節,組織中隊的籃球比賽,與其他中隊舉辦聯誼,為戰友們過生日,在期末周一起復習,安排學習打卡……除了這些日常點滴,中隊還會舉辦分享會,邀請往屆優秀的師兄師姐回來交流經驗。
“平常都是在公眾號上看到他們的事跡,坐在一塊兒就會感覺很親近。”曾志鋒表示,分享會是一個拉近自己和優秀師兄師姐距離的很好機會,不管是學習方法還是人際交流,自己從他們的身上學到了很多,“有的師兄師姐比較全能,從他們的經歷當中學到某一方面,都已經是受益匪淺。”
暑期集訓結束后,同學們聚在一起
已經在本校讀研的林聲旭,曾任第六期農學中隊的中隊長,同時也是和曾志鋒同處一個實驗室的師兄。“歸屬感”,是他對農學中隊的最深刻感受。“農學中隊就是一個很純粹的地方,在這里和大家交流就不會有什么包袱,也能放下很多煩惱。”
“旭哥不僅是我的中隊長,也是我在實驗室和生活里的師兄。”曾志鋒說,在農學中隊的“歸屬感”是十分具體實際的,“大家經常見面聯系,感情很深厚。”
這種既是“教官”又是“同門師兄師姐”的情況,在整個教官團都十分常見。如何把握好雙重身份?馬文堅的答案簡潔有力:“首先要嚴格按照大綱完成任務,讓自己的學院軍訓技能過關,做到‘學有所成’。”在軍訓之余,她也會積極為師弟師妹們答疑解惑,參加各類團建活動,和師弟師妹們打成一片,“我們不僅是他們大學第一課的老師,同樣也是他們的好朋友。”
華農精神的傳承者
看著一批又一批的“萌新”在教官團成長成才,農學院2021級輔導員吳睿珊對學校軍訓教官團的“自訓、自管、自律”的培養模式深有感觸:“這既有助于培養同學們自律的習慣,也有助于大家更好地學習領悟和傳承發揚丁穎、盧永根等老一輩華農人的精神。”
來到華農后,曾志鋒對“一門三院士”的佳話耳濡目染。農學中隊中有多名隊員同時也是盧永根院士辦公舊址講解團成員。講解團時常舉辦緬懷丁穎、盧永根院士的活動,曾志鋒印象最深刻的盧永根院士的那句“未必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 這句話,也成了他做人做事的標準。
盧永根辦公舊址陳列展
“訓練場、教室、實驗室、宿舍”是農學中隊同學最熟悉的地方。曾志鋒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大三暑假的經歷:“剛起床就要到訓練場值班,值完班就要到實驗室做實驗,做完實驗就要回宿舍換訓練服趕到訓練場。”
但為了完成任務,大家都只是咬牙堅持。在這個過程中,更讓他們為之觸動的,是晚歸時看到的奮斗身影:“很多實驗室幾乎是一天都在用的,晚上一定是燈火通明的。”
在平時的專業學習中,老師們的言傳身教,也讓大家為之欽佩。“試驗操作親力親為的莫釗文老師,即使摔傷了腿依舊堅持給同學們在田里上課的劉向東老師,打扮質樸、時常能在試驗田里見到的劉耀光院士……老師們都是以身作則。時間越久,越能真切感受到華農精神的代代傳承。”曾志鋒說。
2022年農學中隊三期畢業照
“教官團把‘優秀”當做薪火相傳的傳統,同學們不怕苦累、無懼困難、積極向上,農學中隊就是其中典型代表,生動反映了我校以綜合育人為核心的軍事技能訓練教學改革成效。”學校黨委保衛部(人民武裝部、保衛處)有關負責人表示。
據介紹,除完成軍事訓練任務外,教官團每年寒暑假還組織赴偏遠地區開展公益國防教育活動,助力山區愛國主義教育。許多同學畢業后依然十分關心教官團的發展,大家捐贈設立國防教育與教官發展基金、舉辦就業創業分享會,向師弟師妹繼續傳遞溫暖,并于2023年成立了教官團校友會。
“展望未來,教官團將不忘初心,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強化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持續提升素養與能力,在團隊傳承中開拓進取,為國防教育添磚加瓦;攜手畢業校友,凝聚社會力量,書寫華農篇章。”
征兵報名
在華農軍訓教官團的鍛煉過程中
不少學子也堅定奔赴了
投筆從戎、報效祖國的夢想
2025年征兵報名進行時
在校生、應屆畢業生入伍有哪些優惠政策?
如何報名?報名時有哪些注意事項?
點擊《即可了解
報名入口↓↓↓
https://www.gfbzb.gov.cn/yzbm/
一屆又一屆的學子
用熱血之筆
書寫了一個又一個
無悔的青春故事
屬于你的那一個,是怎樣的?
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分享
/“哪條路,才是適合我的路?”/
/倒計時2天,北京見!“雙一流”,招人!/
/華農研究院再“上新”,生物智造打頭陣!/
-SCAU-
文 | 新禾融媒體工作室 劉泳辛 邱盈月
圖 | 受訪者提供
編輯 | 新禾融媒體工作室 劉泳辛
初審 | 費思迎
復審 | 陳芃辰
終審 | 鐘耿濤
左下點擊標簽閱讀更多,右下點贊、分享、推薦支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