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279年,零丁洋上波濤洶涌。
當文天祥被元軍押解至崖山海域時,這位被俘的南宋丞相拒絕北向而坐,以示與故國同在。
他望著海天盡頭飄搖的宋旗,提筆寫下《過零丁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那一刻,崖門海戰的硝煙尚未散盡,十萬忠魂的碧血已將南海染成赤色。
20年后,元世祖忽必烈第三次召見這位倔強的南冠囚徒。
面對高官厚祿的誘惑,文天祥將《正氣歌》的墨跡擲于案前:"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圣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后,庶幾無愧!"鐵窗寒光中,正氣浩然如長虹貫日。
文天祥,字宋瑞,號文山,江西廬陵人。
這位出生于儒學世家的天之驕子,20歲中狀元時,考官曾驚嘆其策論"以天地為心,以萬民為念"的胸襟。
然而命運的急轉,讓他在32歲那年遭遇國破家亡。當元軍鐵騎踏碎臨安的宮闕,這位右丞相選擇挺身而出,以區區數萬勤王軍,直面蒙元的百萬雄師。
在潮州海面,他寫下"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被俘后,他將囚車經過的惶恐灘、零丁洋化作詩句,將個人遭遇升華為民族氣節的絕唱。
元軍將領勸降時,他以《正氣歌》回應:"是氣所磅礴,凜烈萬古存。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那些古代仁人志士的浩然之氣,在他筆下化作穿透時空的精神豐碑。
與蔣捷的隱忍不同,文天祥選擇以生命為筆,蘸血淚書寫最后的華章。他在燕京獄中三年,將《易經》卦象推演至極致,完成《指南錄》與《正氣歌》。
當行刑之日來臨,他向南方拜了三拜,從容就義。刑場上圍觀的百姓,紛紛拾起帶血的殘紙,將"丹心照汗青"的誓言藏入懷中。
數百年后,當后人誦讀"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時,總能聽見那穿透時空的正氣之聲。
文天祥用生命詮釋的,不僅是"留取丹心"的忠貞,更是文明在絕境中不屈的尊嚴。正如他在絕筆詩中所寫:"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這句擲地有聲的遺言,最終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永恒坐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