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這個國家挺有意思的,表面上是個整體,但實際上由英格蘭、蘇格蘭、威爾士和北愛爾蘭四個部分拼湊而成。這四個地方的歷史、文化、語言甚至人種都不太一樣,就像一個大家庭里的幾個性格迥異的兄弟姐妹。蘇格蘭和北愛爾蘭時不時就鬧著要“分家”,尤其是蘇格蘭,獨立運動搞得風生水起,隔三差五就上新聞頭條。反過來,威爾士卻像個乖寶寶,從來不吭聲,老老實實待在英國的框架里。這是為啥呢?
歷史恩怨:蘇格蘭和英格蘭的“相愛相殺”
要搞清楚蘇格蘭為啥老想獨立,得先翻翻歷史賬本。蘇格蘭和英格蘭的恩怨,那可是能追溯到中世紀的老故事了。這倆鄰居打了上百年,互看不順眼。1296年,英格蘭國王愛德華一世帶著軍隊殺進蘇格蘭,想把蘇格蘭一口吞了。
蘇格蘭人當然不干,拼了命地反抗。到了1314年,蘇格蘭在班諾克本戰役中把英軍打得落花流水,保住了自己的獨立。這場勝利在蘇格蘭人心里就像是點燃了民族自豪感的火種,代代相傳。
后來,事情有了轉折。1603年,蘇格蘭國王詹姆斯六世運氣不錯,繼承了英格蘭王位,兩國開始共戴一個國王,但還是各管各的。到了1707年,兩國簽了《聯合法案》,正式合并成一個國家,蘇格蘭議會也并進了英國議會。
不過,這合并可不是心甘情愿的,蘇格蘭保留了自己的法律體系、教育體系和教會體系,民族意識壓根沒被抹掉。就像兩家人搬進一個房子,表面上是一家子,但各有各的規矩,心里還是隔著道墻。
18世紀,英國成了“日不落帝國”,全球開花,蘇格蘭人也跟著沾光,賺了不少錢,獨立的想法就先放一邊了。可到了二戰后,英國國力不行了,殖民地一個個跑路,蘇格蘭人開始琢磨:跟著英國混還有啥前途?加上民族主義這把火一燒,獨立運動就又起來了。2014年那次獨立公投,雖然沒成功,但支持獨立的票數也不少,說明蘇格蘭人心里那股勁兒一直沒斷。
再看看威爾士,歷史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了。1282年,英格蘭國王愛德華一世直接把威爾士給滅了,最后一位威爾士君主盧埃林·阿普·格魯菲德死在戰場上。從那以后,威爾士就沒了還手之力。
1536年,英國頒布《威爾士法》,把威爾士徹底并進英格蘭,法律、行政全都被英格蘭同化,連貴族都開始說英語,混進英國的上層圈子。威爾士的地盤小,人口少,抵抗能力本來就弱,時間一長,獨立意識就被磨得差不多了。
所以,蘇格蘭和英格蘭是“相愛相殺”,歷史上的斗爭讓蘇格蘭人始終覺得自己是個獨立的民族。而威爾士呢,早早被收拾得服服帖帖,民族意識沒機會抬頭。
經濟賬:蘇格蘭有油田撐腰,威爾士靠農業吃飯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這話用在蘇格蘭和威爾士身上再合適不過。蘇格蘭有個大殺器——北海油田。這地方石油儲量大概有30億噸,日產量能達到幾百萬桶,簡直就是個會下金蛋的雞。如果蘇格蘭獨立,這油田的錢全歸自己,不用跟英格蘭分賬。
除了油田,蘇格蘭還有威士忌產業,全球聞名,每年出口賺得盆滿缽滿。旅游業也不差,蘇格蘭高地的風光、愛丁堡的文化吸引了大批游客。經濟上,蘇格蘭底氣足得很,獨立后日子不會差。
2014年獨立公投時,蘇格蘭民族黨就拿經濟說事兒,宣傳獨立后大家能過上好日子。雖然公投沒過,但經濟牌確實打動了很多人。蘇格蘭人算了一筆賬:自己有資源、有產業,干嘛非得跟著英國混,把錢分給別人?
威爾士就沒這福氣了。威爾士的經濟支柱主要是農業和旅游業。以前靠煤礦還能撐一撐,但現在煤礦不行了,剩下種地、養羊和開個小旅館,賺的都是辛苦錢,沒啥高附加值。獨立后,威爾士拿什么養活自己?稅收不夠,產業不強,連現在的生活水平都保不住。威爾士人也不是傻子,算算賬就知道,獨立是條死路,還不如老老實實待在英國,至少有英國政府兜底,日子過得穩當。
經濟上的差距,直接決定了蘇格蘭敢鬧,威爾士不敢鬧。蘇格蘭覺得自己能單飛,威爾士卻怕飛出去就摔死。
政治舞臺:蘇格蘭有議會撐場面,威爾士權力小得可憐
政治上,蘇格蘭和威爾士的待遇也差得遠。蘇格蘭有自己的議會和政府,自治權大得驚人。1999年,英國搞權力下放,蘇格蘭議會成立,能管教育、醫療、交通這些大事兒。
蘇格蘭民族黨(SNP)從2007年起就長期執政,獨立訴求喊得震天響。他們不僅有想法,還有實打實的權力做后盾。2014年的獨立公投就是蘇格蘭民族黨一手推動的,雖然沒成,但這事兒本身就說明蘇格蘭在政治上有話語權。
反過來看威爾士,1999年也成立了威爾士議會,但權力比蘇格蘭的小得多。威爾士議會能管的事兒有限,大部分關鍵權力還是攥在英國政府手里。威爾士民族黨(Plaid Cymru)雖然也有獨立的聲音,但在議會里席位不多,影響力遠不如蘇格蘭民族黨。威爾士人想鬧也沒啥底氣,政治舞臺太小,喊破嗓子也沒人聽。
蘇格蘭靠著議會和民族黨,把獨立運動搞得有聲有色。威爾士呢,政治上被綁得死死的,想折騰都沒機會。
文化認同:蘇格蘭風笛吹得響,威爾士英語說得溜
文化這東西,看不見摸不著,但對民族認同的影響可不小。蘇格蘭的文化特色鮮明得不得了,風笛、格子裙、蘇格蘭蓋爾語,這些都是蘇格蘭人的驕傲。雖然蓋爾語現在用的人少了,但蘇格蘭人還是覺得自己和英格蘭人不一樣,有自己的根和魂。每年愛丁堡藝術節、蘇格蘭高地運動會,都是民族文化的狂歡。這種強烈的文化認同,讓蘇格蘭人更想保持獨立性,不愿被英格蘭徹底吞掉。
威爾士也有自己的文化,比如威爾士語、凱爾特傳統,但情況和蘇格蘭不太一樣。威爾士語雖然還有人說,但英語在威爾士用得太普遍了,尤其是在年輕人中間。威爾士的文化傳統雖然沒丟,但很多人日常生活中已經完全融進了英國的框架。威爾士人覺得自己是英國人的一部分,民族認同感沒蘇格蘭那么強。
文化上的差異,直接影響了兩地對獨立的態度。蘇格蘭人覺得自己是個獨特的民族,獨立是理所當然。威爾士人呢,更習慣把自己當成英國大家庭的一員,沒啥分家的念頭。
最后再說說社會心理,這是個很接地氣的東西。蘇格蘭人對英格蘭有股歷史怨氣,覺得英格蘭老是壓自己一頭。從中世紀打仗到1707年合并,再到后來英國政府的一些政策,蘇格蘭人總覺得吃虧了。這種怨氣加上民族主義,獨立運動自然有群眾基礎。蘇格蘭人相信,獨立后能甩掉英格蘭的包袱,自己當家作主,日子會更好。
威爾士人就沒這心思了。威爾士早早被英格蘭收拾服帖,時間一長,大家習慣了融入英國的生活。威爾士人覺得獨立風險太大,萬一搞砸了,連現在的穩定日子都沒了。圖個安穩,是威爾士人的普遍心態。
說了這么多,蘇格蘭和威爾士的差別其實很好理解。蘇格蘭有深厚的歷史恩怨,覺得自己被英格蘭欺負了幾百年,民族意識強得很。經濟上有北海油田、威士忌這些硬通貨,獨立后日子不會差。政治上有議會和民族黨撐腰,文化上有風笛、格子裙這些獨一無二的東西,社會心理上又有怨氣和自信,獨立運動自然熱火朝天。
威爾士呢,歷史上被英格蘭同化得太徹底,民族意識早就淡了。經濟上沒啥大產業,獨立后養不活自己。政治上權力小,文化上雖然有特色但英語占主流,社會心理上更傾向于安穩。威爾士人算了算,覺得折騰不劃算,還不如老老實實當英國的“乖寶寶”。
未來咋樣呢?蘇格蘭的獨立運動估計還會繼續,畢竟那股勁兒沒散。威爾士大概率還是會安安靜靜待著,除非哪天突然冒出個大金礦,不然沒啥理由鬧騰。你說呢,這倆地方的差別,是不是挺有意思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