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官方海外賬號轉發一則蘋果CEO庫克接受采訪的視頻。視頻中,庫克解釋了蘋果公司選擇在中國生產的原因。
圖為外交部發言人賬號截圖
據悉,這是庫克2017年在《財富》全球論壇接受采訪時的畫面。
庫克說:“我們對中國存在誤解,大家都認為,外國公司選擇中國是因為中國的勞動力成本低,我不確定他們去的中國哪個地方,但事實是,中國在很多年前就不再是低勞動力成本的國家了。從供應鏈的角度來看,這不是我們去中國的原因,原因在于技術,技術數量的集中以及技術類型的豐富。”
“蘋果生產需要非常先進的工藝,這里的工藝技術非常精湛。在美國,召集工程師會議,但我不確定我們是否能湊夠一個房間。而在中國,來的工程師可以擠滿好幾個足球場,因為這里的職業技能非常非常深厚。”庫克說。
據媒體4月10日報道,蘋果公司租用貨運航班從印度向美國緊急運送600噸 iPhone(或多達150萬部),以應對美國的關稅政策。
蘋果公司此次運輸的目的旨在增加庫存,以保持價格穩定。4月8日,美國蘋果公司高級人員透露,為了盡可能減少關稅帶來的成本上升影響,蘋果公司選擇在美國政府新關稅政策生效前,將蘋果手機產品從印度緊急運往美國。
報道稱,消息人士和印度政府官員表示,自3月以來,大約有6架載重量為100噸的貨機飛離印度,其中一架是在本周新關稅開始實施之際起飛的。
記者的測量顯示,iPhone 14及其充電線的包裝重量約為350克,這意味著總重量為600噸的貨物約有150萬部iPhone。
根據羅森布拉特證券的預測,按照54%的關稅稅率,高端iPhone 16 Pro Max在美國的售價將從1599美元飆升至2300美元。
蘋果公司今年將在印度生產約2500萬部手機,其中約1000萬部通常會供應當地市場,如果蘋果公司將所有印度制造的手機運往美國,則可以滿足美國本土50%左右的需求。
來源:極目新聞、外交部發言人賬號、中國日報、中新網
延伸閱讀
蘋果公司正淪為受“關稅戰”沖擊最為嚴重的美國科技企業之一。長期以來,中國都是蘋果產品的主要生產地,近年來,為實現多元化布局,蘋果又將業務拓展至印度、越南等地。然而,美國總統特朗普推行的所謂“對等關稅”,卻精準打擊了蘋果苦心構建的全球生產布局。
美媒《華盛頓郵報》9日報道指出,iPhone在很多方面都堪稱全球化供應鏈時代的“終極象征”。它由加利福尼亞州的工程師和設計師設計,在中國和印度組裝,其零部件來自眾多不同的供應商,每個供應商背后都有自己復雜的供應鏈。正是這種全球化的復雜協作,讓蘋果公司一躍成為全球最具價值的企業之一,也成為了一股文化和經濟力量。
“但特朗普叫囂要發起一場 “經濟革命”,試圖摧毀這一體系。”美媒稱,特朗普不切實際地幻想讓這些供應鏈和零部件供應商都設在美國境內,雇傭美國工人。
“這幾乎就像是一種背叛。”一名熟知蘋果公司計劃的人士向美媒透露,蘋果多年前就被要求將生產基地分散到中國以外的地區,“他們也確實這么做了。但現在印度和越南也受到了關稅的沖擊。”
目前尚不清楚像蘋果這樣擁有豐厚利潤率的公司,是會自行承擔額外成本,還是會將其轉嫁給消費者。一些分析師認為,一旦蘋果公司售罄其在美國的所有庫存設備,價格上漲可能在幾周內就會開始。
蘋果在美售賣產品面臨漲價(資料圖/央視新聞)
“我實在看不出有什么其他的解決辦法。” 市場研究公司國際數據公司(IDC)的集團副總裁瑞安·賴斯(Ryan Reith)說道。
在蘋果以“3天5貨機”的速度,從中印緊急搶運iPhone等產品返美的同時,美國消費者也趕在漲價前搶購換代蘋果產品。
這周一,66歲的退休人員魯比奧(Steven Rubio)就陪同丈夫前往舊金山市區的蘋果專賣店,趕在電子產品價格上漲前購買iPhone 16e。
魯比奧告訴美媒,本來他們近期并沒有購機計劃,但聽到關稅消息后,“我們當時想:我們最好現在就去搶購一部。”無獨有偶,他們的朋友也受此影響,忙著將iPad和其他電子產品換成了更新的型號。
《華盛頓郵報》報道稱,像魯比奧這樣的消費者,并不是唯一急于讓自己免受貿易戰潛在影響的人。整個科技行業如今都在努力應對新一輪威脅其供應鏈和業務前景的嚴苛關稅沖擊。
盡管多年來,蘋果公司一直試圖通過擴大制造基地,來降低美國對華貿易政策可能帶來的影響,但目前大部分iPhone仍在中國制造。而且,無論設備在哪里組裝,處理器、屏幕、攝像頭、存儲芯片和調制解調器等關鍵零部件都來自世界各地,最終才組裝成成品。
如果關稅持續存在,根據TechInsights研究分析師的估算數據,一部256GB版iPhone 16 Pro的成本在加上約30美元(約合人民幣220元)的組裝測試成本后大約為580美元(4250元),已經超過了該設備零售價的一半。
若加上美國對華征收的54%關稅,成本將上升到850美元(6229元)左右,利潤率將大幅縮水。摩根士丹利預測,這一輪關稅成本給蘋果公司帶來的損失可能高達每年330億美元。
受到關稅影響,蘋果公司股價已經連續四日下跌,周二收跌4.98%,失去“全球市值之王”的寶座,微軟取而代之。在對等關稅公布后的四個交易日里(從上周四到本周二),其股價累計暴跌23%,總市值蒸發7731.86億美元。
美媒指出,關稅消息傳來時,蘋果正處于一個關鍵時期,既要應對消費者熱情下降的問題,又要在一些關鍵市場面臨競爭加劇的壓力。
此前,蘋果未能憑借其昂貴的Vision Pro頭戴設備吸引到主流消費者,最近又因“蘋果智能”功能表現平平而飽受詬病。與此同時,海外消費者,尤其是中國的消費者,越來越多地選擇中國華為和韓國三星的智能手機,而蘋果的現有用戶則樂于繼續使用他們手中的蘋果產品。
分析師預測稱,在這個節骨眼下,如果蘋果被迫提高iPhone的價格,那么在今年9月退出三款新機型后,預計會有更多消費者選擇繼續使用現有的設備。
了解蘋果公司計劃的相關人士向美媒透露,作為一種潛在的短期應對措施,蘋果將加大在印度的iPhone產能,然后運往美國。但美媒認為,這種努力或許難以緩解價格上漲壓力。因為僅靠印度生產的手機,無法滿足全球需求,大量iPhone仍需在中國組裝。而且蘋果一旦做出定價決策,大概率會統一執行。
對于蘋果是否會將這些額外關稅的全部負擔轉嫁給消費者,行業觀察人士存在分歧。
在IDC的賴斯看來,蘋果似乎不太可能自行承擔這些新關稅的成本。“在過去的艱難時期,他們也從未這么做過”,他說。
市場調查機構Counterpoint Research的高級分析師格里特·施內曼(Gerrit Schneemann)則認為,由于iPhone的利潤率很高,蘋果有能力“比其他大多數公司更好地”消化這些新成本。即便蘋果不愿完全承擔成本,適度漲價或許也不會讓消費者放棄購買新iPhone,特別是對于采用分期付款方式的消費者而言,影響可能較小。
蘋果公司供應鏈所面臨的困境之嚴重,也讓一些市場觀察人士懷疑將iPhone生產帶回美國的可能性。
大多數供應鏈專家都認同,完全在美國生產iPhone是不可能的(資料圖)
白宮新聞秘書卡羅琳·萊維特在周二的新聞發布會上宣稱,特朗普“絕對”相信蘋果可以在美國生產iPhone等其他設備,“我們有勞動力,我們有資源來做這件事。”
為了增加可信度,她還提起蘋果在美國的5000億美元投資計劃,“如果蘋果認為他們無法在美國實現這一目標,就不會投入那么大一筆錢。”
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在接受美媒采訪時,也試圖為關稅政策辯護。他描繪出了這樣一副畫面,“數以百萬計的人類大軍擰著小小的螺絲去制造iPhone,這種事情將會在美國發生。”
但《華盛頓郵報》指出,如果蘋果真的開始在美國生產這些設備,高昂的美國勞動力成本以及對亞洲供應商零部件的依賴,這雙重因素都將大幅抬高iPhone的售價。另據CNBC報道,投行Needham的分析師勞拉·馬丁(Laura Martin)還指出,即使蘋果決定要將其供應鏈遷回美國,這也將是一個耗時數年的漫長過程。
大多數供應鏈專家都認同,完全在美國生產iPhone是不可能的。正如上文提及的那名熟知蘋果公司計劃的知情人士所說,“iPhone的制造不會再回到美國。”
制造業回流美國,美國人自己都不信。魯比奧的丈夫在購買新款手機的時候,也以一種無奈的口吻感嘆道:“制造業大國,我們已經回不去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