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三河市"廣告牌禁用紅藍黑"的鬧劇終于有了結果,受此影響,三河市市委書記被免職,廊坊市委市政府要求三河市全面整改。這場因"拍腦袋"決策引發的輿論風暴,給所有地方政府敲響了警鐘:在法治時代,任何脫離實際、漠視民意的行政任性,都必須付出代價。
從表面看,這只是一則關于廣告牌顏色的規定;但本質上,暴露出的是某些領導干部根深蒂固的形式主義思維。制定政策時不做調研,出臺規定時不聽民意,執行過程中不講法理,這樣的"三不"作風與"放管服"改革背道而馳。更諷刺的是,當商家用"黑底白字"制作"求生存"的標語抗議時,這種黑色幽默恰恰成了對官僚主義最尖銳的諷刺。
值得肯定的是,廊坊市對此事的處理展現了刀刃向內的決心。但免職不是終點,整改不能止步于表面,更期待看到地方政府能否建立"政策聽證"機制,讓市場主體參與決策?能否制定"負面清單",明確行政權力的邊界?能否以此次事件為契機,真正樹立"法無授權不可為"的行政理念?
針對此事件,315誠搜網認為,優化營商環境不是口號,而要體現在每一個具體政策的溫度里。當地方政府學會用"市場思維"替代"管制思維",用"服務意識"替代"權力意識","奇葩規定"才會真正絕跡。我們相信,"廣告禁色令"事件應當成為全國地方政府的一面鏡子——誰把企業當"管理對象"而非"服務對象",誰就難免重蹈三河的覆轍。
評論員 冰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