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侯恬
鋼鐵,被譽為國家的脊梁,是現代工業的基石。毛主席曾經說過:“一個糧食,一個鋼鐵,有了這兩個東西就什么都好辦了”,足以看出鋼鐵工業在國家經濟發展與安全中的重要性。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鋼鐵工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從人均產鋼僅夠打制一把菜刀,到如今粗鋼產量連續29年穩居全球第一。無論是航母下水、飛船升空,還是高鐵飛馳,這些現代化工程都離不開中國鋼鐵工業的強大支撐,中國制造業的支柱當之無愧。
中國不僅是鐵礦石進口大國,鋼鐵生產大國,也是消費和出口大國。自1996年粗鋼產量首次突破1億噸、超越日本登頂世界第一以來,中國鋼鐵產能和出口便持續擴張。
到2024年,中國的鋼材出口規模已經達到1.107億噸,占全國總量近8%,出口量僅次于印度產量,遠超世界其他國家的鋼材產量。這在世界工業史上都是罕見的。
作為鋼鐵大國,我國鋼鐵行業卻長期處于規模龐大、利潤不佳的困境。其中一大原因就是上游材料鐵礦石被國外壟斷。即便如此,我國此前也并未對國外鐵礦石公司提出過反壟斷的要求,而是不斷以量換價。
如今低價格的鋼鐵輸出全球,各國卻以保護本國鋼鐵產業利益為理由,紛紛將矛頭指向中國鋼鐵產業。一段時間以來,中國鋼鐵連續遭遇了多國的反傾銷調查,這在短期內給本就面臨產能過剩壓力的中國鋼鐵企業造成了更大的壓力。
但中國鋼鐵行業并非已經陷入絕境。供需格局的優化、技術進步的突破、環保政策的有效實施,以及規模經濟帶來的優勢,都在幫助鋼鐵企業在困境中找到生機。盡管面臨外部壓力,行業仍展現出了強大的韌性與潛力,其生命力超過了所有人的預期。
如同半導體產業在全球封鎖下的接連取得突破,中國鋼鐵行業也許能在這場外部“圍堵”中迎難而上,通過技術革新與結構調整,突破盈利困境,迎來行業的新生。
當然,和半導體產業一樣,中國鋼鐵產業的健康發展與利潤的積累,也需要來自政策、政治乃至軍事力量的全方位支持。
本文是來自巨潮WEGO研究院的深度研究文章,歡迎您多平臺關注《WEGO研究院》,了解多極化時代的全球商業新趨勢。
01 崛起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鋼鐵工業的基礎幾乎為零。舊中國僅遺留下來鞍鋼、本鋼、首鋼等少數幾家鋼廠,生產設備陳舊落后,且因戰爭的破壞,許多設備已經無法使用。
當時這些鋼廠的生產能力,遠遠無法滿足中國的基本需求。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國家將鋼鐵作為優先發展的戰略產業,開始了大規模的建設和投入。得益于當時的國際援助,我國迅速興建起一批鋼鐵企業,開始了鋼鐵工業的崛起之路。
在前八個五年經濟計劃中,鋼鐵產業始終被置于重要位置。
1949年至1978年間,國家共投資615.28億元用于鋼鐵行業的發展,建設了鞍鋼、本鋼、武鋼、包鋼等大型鋼鐵企業。經過幾十年的努力,基本建成了以大型企業為骨干、東中西布局的鋼鐵工業體系,鋼產量也從15.8萬噸躍升至3178萬噸。
盡管產量快速增長,但這一時期的鋼鐵生產環節粗放,效率低下,主要靠大規模投資驅動,工業技術與國外先進水平仍有較大差距,這種發展模式無法持續。
改革開放后,中國開始大力推動鋼鐵行業的改造升級。1980-1990年間,我國對老廠進行了大規模改造,并引進了大量先進技術,迅速縮小了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
21世紀后,鋼鐵行業通過自主創新基本完成了核心設備的國產化,且在許多設備和產線設計等技術領域超越其他國家,成為世界領先的鋼鐵制造大國。
這一階段的中國鋼鐵不僅完成了技術升級,產量也再上臺階。1996年,中國鋼產量突破1億噸,成為世界第一鋼鐵大國。從2003年起,又相繼跨越了若干個億噸臺階,2018年突破了9億噸,占世界鋼產量的51.3%,直到如今我國鋼鐵產量仍占全球一半以上。
中國逐漸成為鋼鐵大國,但產業鏈上積累的問題也越來越多。
進入2015年以后,鋼鐵行業“產能過剩、環保壓力大、利潤空間低”等問題集中暴露。據國家發改委統計,2015年我國粗鋼產能超過12億噸,利用率不足70%,行業進入深度調整期。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為了行業的主線:一方面,國家實施大規模“去產能”政策,2016—2020年,累計化解粗鋼產能超過1.5億噸,地條鋼全面清除;另一方面,環保政策趨嚴,倒逼企業加快綠色轉型,推動行業加速整合升級,河北、山東等傳統鋼鐵大省紛紛推進企業搬遷入園、超低排放改造等舉措。
國內鋼鐵需求走入下降通道,出口成為釋放過剩產能的關鍵途徑之一,而且中國鋼鐵面對全球同業的優勢實在太大。自2015年以來,中國鋼材出口持續高位運行,2024年中國鋼材出口達到1.1億噸,占全球鋼材貿易總量的23.4%,在全球貿易市場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02 吃虧
盡管中國鋼鐵行業牢牢占據全球老大的位置,但其的利潤率卻始終不高,而且因為周期問題導致波動很大。近20年來,中國鋼鐵行業的銷售利潤率最高僅為6.9%,2022年以來銷售利潤率不超過1.5%,這個數字在整個制造業中都算是偏低的。
中國鋼鐵行業主要是在兩方面“吃虧”:一方面,上游鐵礦石資源長期被海外資本所壟斷,售價始終較高,導致我國鋼鐵生產的成本過高。另一方面,我國鋼鐵行業本身集中度較低,且生產的90%以上是利潤率較低的普鋼,缺乏足夠議價能力。
在供給側改革等一系列政策的推動下,近10年我國鋼鐵行業集中度已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2015年前十大鋼鐵企業的市場集中度不到35%,到2023年,這一數字已經上升至44%。企業的兼并重組成了行業整合的大趨勢,并且未來這種趨勢還將持續。
但鐵礦石價格過高是始終難以解決的問題——鐵礦石占鋼鐵生產成本的40%-55%,是鋼鐵行業最主要的成本。優質的鐵礦石資源基本被力拓、必和必拓、淡水河谷等幾個公司所壟斷,中國雖然也是鐵礦石儲量大國,但是由于礦石品位低,開采成本過高,導致我國鐵礦石80%以上都是從國外進口的。
上游鐵礦石企業始終擁有對整條產業鏈的定價權,賺取了豐厚的利潤。2024年,淡水河谷、必和必拓、力拓、福德士河四大公司的凈利潤就達到414億美元(3004.5億元人民幣),而我國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利潤總額僅291.9億元。也就是說,僅四家公司的凈利潤就是我國鋼鐵制造相關行業利潤總額的10倍。
即便如此,中國也并未通過“反壟斷“等針對性措施保住自身利益。原因之一是中國一直秉持合作共贏的原則,很少主動采取打壓措施。更重要的是,鋼鐵產能和中國的經濟發展有直接關系,一旦“反壟斷”影響鐵礦石供應,包括地產、基建、制造等上下游行業都將蒙受巨大的損失,而國外僅鐵礦石產業受波及,影響相對有限。
因此,盡管中國是全球鋼鐵大國,但由于籌碼不對等,實際上是缺乏議價權的。
但凡事有得必有失,海外鐵礦石廠商雖然賺得盆滿缽滿,鋼鐵行業卻生存艱難。
以美國為例,雖然其通過持股必和必拓和淡水河谷賺取了豐厚的利潤,但美國鋼鐵公司2023年的凈利潤率僅為4.7%,同樣難以擺脫低利潤的處境。他們既享受不到鐵礦石產業的壟斷利潤,又面臨著中國鋼鐵低價的沖擊,壓力巨大,不少國外鋼廠都在面臨生存危機。
如韓國的現代鋼鐵和浦項制鐵,2023年底就關停了部分工廠;德國鋼鐵巨頭蒂森克虜伯計劃減少四分之一的年產能;美國鋼鐵公司也在2023年底宣布,為了應對經營困境,將出售公司,智利最大的鋼鐵企業于去年停工破產。
為保住本土鋼鐵產業,很多國家開始采取措施。既然上游鐵礦石惹不起,他們就將目標對準“競爭對手”——獨占鰲頭的中國鋼鐵行業,已經成為世界各國的眾矢之的。
03 圍堵
各國以保護本國鋼鐵企業為名,頻繁對中國鋼鐵發起反傾銷調查,且這一趨勢正愈發明顯。
僅2025年1-3月,針對中國鋼鐵及金屬制品的反傾銷案件就已高達70多起,涉及的國家包括美國、韓國、越南、澳大利亞、南非、秘魯、歐盟、印度和印尼等,既有經貿合作關系好的第三世界國家,也有經濟產業有競爭關系的國家,幾乎遍布全球:
韓國2月20日決定對自華進口厚板征收臨時反傾銷稅,稅率為27.91-38.02%不等;
越南2月21日宣布對中國輸越鋼鐵產品征收19.38%、26.94%和27.83%共3檔的反傾銷稅稅率;
美國3月對所有進口至美國的鋼鐵和鋁征收25%關稅的措施;印度3月提出對多種鋼鐵進口產品征收12%“緊急保護稅”;
歐盟從4月起削減15%鋼鐵進口配額,超量部分加稅25%。
盡管歐盟、印度等國的措施并未明確針對中國,但其緊跟在美國政策后提出,背后的邏輯,是怕中國的鋼鐵“繞道”進入,沖擊本土市場。
一些國家甚至打起了中國海外鋼鐵資產的主意。近期,英國政府緊急召回了復活節休會期的議員,通過緊急狀態法案,將“賦予英國政府指導英國鋼鐵公司管理層和員工、維持工廠生產、在必要時強行進入工廠以保護資產等權力。”
而目前英國鋼鐵公司的控股方,是中國企業敬業集團。
對中國鋼鐵豎起壁壘的國家中,不少都高度依賴中國鋼鐵進口。如2024年我國出口到越南和韓國的鋼材量分別為1274萬噸和819萬噸,分別占我國鋼材出口總量的11.5%和7.4%,是中國鋼鐵出口的前兩大市場。反傾銷措施實施后,中國鋼鐵價格在這些市場可能失去優勢,短期必然會對中國鋼鐵行業的出口產生沖擊。
值得注意的是,大量國家對中國鋼鐵加稅、調查,最終的目標可能并非真正“培育本國鋼鐵產業”,而是直接通過加稅獲得政府收入和經濟利益,將低價高質的中國鋼鐵變成其牟利工具,這與反壟斷或反傾銷的預期目標并不一致。
受益于中國持續增長的生產力,長期來看,中國鋼鐵產業正在往越來越健康的方向發展。除集中度有所提升外,鋼鐵行業的技術也在不斷進步。
近年來,中國已經在高端軸承鋼、航空鋼材、高強度不銹鋼、奧氏體不銹鋼等領域完成了國產化替代,目前的行業技術水平足以應對絕大多數產品需求。
另外,過去為人詬病的環保問題也有所好轉,2014年到2023年,重點統計鋼鐵企業平均噸鋼綜合能耗降幅為5.87%,其中噸鋼二氧化硫排放大降81%;噸鋼煙粉塵排放降幅達到70.8%。
中國鋼鐵發展多年,已經形成了相比全球產能的規模優勢,這讓中國鋼鐵行業有足夠的底氣穿越周期低谷,這也是鋼鐵企業在目前需求差、利潤率低的情況下仍然能持續經營的基礎。
另外,中國的鋼鐵出口并不僅僅依賴于單純的貿易流通,它和大基建及其他制造業產品密切相關,是依托于供應鏈的系統性工程。這些產品涉及電機、電氣、機械零部件、車輛及配件、家電、醫療設備等,均位于中國出口商品的前列。
更重要的是,中國承接了大量國際重點工程,尤其是在非洲、中東和拉美地區,這些項目為中國鋼鐵“走出去”提供了強大的支持和廣闊的市場。
04 寫在最后
中國的鋼鐵行業,雖然在全球市場中屢遭外國壟斷企業的壓榨,卻始終未采取不公平手段侵占他國利益。即便如此,中國鋼鐵在依靠自身不懈努力邁向國際舞臺的過程中,仍接連遭遇各種限制與審查,顯然這是非常不公平的。
但好在中國鋼鐵企業自身有過硬的實力,且正在積極解決問題。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指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將進一步深化;工信部發布的《鋼鐵行業規范條件(2025年版)》也旨在推動企業提升生產效率、加強環保措施、以及增強技術創新能力。
可以預見的是,中國鋼鐵行業不僅不是什么可以放棄的夕陽產業,還可以在未來全球經濟發展的新周期中發揮出更加關鍵的作用。
只是,在行業勞動者們辛勤勞動、技術專家們攻堅克難、商業從業者們擴展全球業務的同時,更高層級對于鋼鐵行業全球流通安全的保障同樣重要。其中最核心的,就是對鐵礦石原料的掌控能力,以及對濫用各種所謂“關稅”、“反壟斷”手段的制衡能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