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滅亡后,李自成帶著勝利的隊伍進了北京城,仿佛天下就此盡歸闖王手中。然而,誰能想到,這場盛世不過曇花一現,李自成只做了42天的皇帝,便落得四散奔逃、身死異鄉。
短短一個半月里,京城風云突變,百姓驚慌、權貴倒戈,局勢一日三變。
許多人好奇,李自成為什么會敗得如此之快?其實,答案就藏在這42天的三件關鍵大事里——如何用錯了力氣,如何得罪了人心,如何把好端端的江山送了出去。
剛進北京,先失了人心
1644年春,李自成帶著農民軍攻進北京城,一時間滿城風聲鶴唳。
明朝幾百年江山,在他手上看似到了頂點,誰也沒想到,繁華只維持了42天。
那時候,大街上還能看到明朝士兵的尸首無聲地躺在角落,巷口小店老板提心吊膽地開門做生意,城里的百姓表面安靜,其實心里都在琢磨:這個闖王會不會比從前的官更可怕。
剛進城時,李自成做的頭幾件事還算有章法。他命人厚葬崇禎皇帝,對搶劫百姓的士兵嚴加懲處。
三十多歲的張舉,原本是個挑夫,見到闖軍進城后,也想碰碰運氣,混口飯吃。可沒多久,他就發現闖軍和以前的明軍沒什么兩樣,除了衣服破一點、口音重一點,其他都差不多。
該收的稅一分沒少,街頭巷尾還是有人夜里偷偷上門搜糧食。老百姓本來盼著新朝換了舊人能有幾天安穩,沒想到新來的比舊的更急著斂財。
為了給部下分賞,李自成下令查抄明朝官員的家產。明家大戶一夜之間破敗,家里的銀錢、玉器被抬得連地板磚都掀了。
普通老百姓看在眼里,早早就把細軟埋進了院里的菜地,連灶臺下都放了幾只小壇子,生怕哪天闖兵突然上門。
京城里頭的大小官員見勢不妙,有的開始向北邊清軍遞信,有的卷起鋪蓋往南跑,誰都不想著留下來幫新主子穩住局勢。
闖軍在外頭是打仗的好手,進了城卻不知道怎么當官理政。
新上任的縣丞姓李,三十出頭,本是闖軍的老兵。被派去管戶口,頭一天上任,看到厚厚一沓名單,問了半天也沒頭緒。
有人打趣他:“大哥,你這賬本比打仗還難吧?”他也只能苦笑,嘆了口氣。
沒經驗,沒制度,闖軍原本靠的就是一股狠勁和口號,到了京城,全變了味。
重賞功臣,放縱搶掠
進京之后,李自成覺得自己終于熬出頭。宮里的金銀、明朝的后宮、那些錦衣玉食,都成了新主人的囊中之物。他為自己立了后宮,賞賜將領,筵席連擺好幾天,人人都有份。
老百姓說:“闖王進京頭三天,最熱鬧的是皇宮和大戶人家。”而街邊小販、茶館伙計很快發現,滿城的闖軍將士像是沒見過好東西,吃喝拉撒都搶在前頭。
有個姓陳的面鋪老板娘,這年四十,守寡多年。原本指望新政權能讓她的日子好過些,怎料半夜就被幾名闖軍闖了進來。一通哄搶,連屋后的臘肉都沒剩下幾塊。
老板娘第二天找了城里的巡查,巡查搖頭嘆氣:“闖軍是新朝的人,我們也管不了。”這樣的事一多,闖軍在百姓心中的形象就從解救者變成了災星。
李自成的手下劉宗敏、李過等將領也開始為自己撈好處。
有人舉例,劉宗敏公然在大街上搜羅明朝遺留的美女、豪宅。
用他的話說:“打仗打到北京,兄弟們該享享福了。”大順政權的軍紀每況愈下,街坊鄰里見了闖軍就繞道走,孩子在巷口玩耍,家長都得守在一旁。
闖軍士兵曾經喊著“均田免賦”的口號,如今卻變成了搶田奪財的主力。
更糟的是,李自成壓根沒心思管這些。
有人勸他:“京城還不穩,應該嚴懲搶奪。”李自成卻說:“兄弟們跟我打江山,不能讓大家白忙活。現在不賞,以后誰還跟我拼命?”他沒體會到,老百姓的心已經慢慢冷了。明朝的老人家開始在家里偷偷給先皇燒香,念叨著“老天快點把這些亂兵趕走吧”。
處理吳三桂,反被送上絕路
在李自成做的所有決定里,最致命的一步就是對待山海關守將吳三桂的方式。
吳三桂原本準備歸順,在明朝滅亡后他只求自保,沒什么太高的野心。可李自成偏偏做了兩件傷人心的事。
第一,縱容劉宗敏搶走了吳三桂心愛的陳圓圓。這個舉動在外人看來是小事,但對一個手握重兵、心思多疑的將領來說,那是奇恥大辱。吳三桂聽到消息后,氣得飯都吃不下,手下心腹勸他:“既然新朝都這樣對你,不如另謀出路。”吳三桂一邊派人在城里打探消息,一邊暗中聯系關外的清軍,為自己留條后路。
第二,李自成對吳三桂家屬采取了強硬手段,把他父親關押,要他無條件獻出山海關。吳三桂一看,無論投降與否,家里都沒好日子。被逼到墻角的人,反而什么都敢干。他一咬牙,干脆打開山海關大門,引清兵入關,與李自成決裂。
清兵入關后,戰場形勢急轉直下。闖軍將士原本就疲憊不堪,換了新主子又沒得到多少實惠,紛紛心生二意。
更糟糕的是,城里百姓開始向吳三桂和清軍通風報信,給他們送糧食、情報,生怕闖軍再禍害下去。僅僅半個月,北京城局勢就天翻地覆。
李自成敗走,闖軍四散,北方百姓一時無主,滿洲鐵騎進了北京。
從闖王敗局看天下大勢
有人記得,那年北京城四月的一天,闖王在武英殿舉行了匆匆的即位儀式,第二天就帶著剩下的兵馬悄悄離開。
宮殿和城門被縱火焚燒,連夜里都能看到紅光沖天。
逃亡路上的闖軍,已經沒了當初的銳氣。
西安、襄陽一路都有零星殘兵,沿途的老百姓見到闖軍,只顧著關門閉戶。
此后的李自成再也沒有翻身的機會。逃到湖北九宮山時,已經只剩下一小隊親兵。
有人說他死于追兵,還有人說他被鄉民誤殺。無論如何,曾經號稱百萬的闖軍,四十二天后便煙消云散,只留下一地唏噓。
細細看來,李自成的失敗,既有個人性格上的急躁,也有環境的無奈。
明末天下大亂,民不聊生,李自成以“均田免賦”起家,靠著百姓的支持,一路打到北京。可惜一進城,就改變了當初的本色,貪圖享樂,放縱部下搶掠。
沒了民心,天下再大也守不住。
治大國如烹小鮮。朱元璋當年拿下應天后,先修城墻,后安民心,三年不敢自稱皇帝。李自成卻剛進北京,便急著稱王稱帝,封賞兄弟,享受榮華。
老百姓都說:“新朝還沒站穩,主子就開始分家產,哪有這樣的道理?”等到吳三桂被逼反,清軍大舉入關,一切都來不及了。
歷史上,江山易主并不稀奇,最難的是守住人心。李自成42天的皇帝生涯,給后來人留下了深刻的啟示:做人做事,不能光看眼前。
只圖一時痛快,不謀長遠,遲早會被時勢淘汰。
看似到手的富貴,轉眼就成泡影。天底下的百姓,最看重的還是安穩和公道。
誰要是忘了這一點,結局早晚都一樣。
結語
李自成只當了42天皇帝,42天里做了三件逼自己上絕路的大事:進京后失了人心,放縱權臣搶掠,處理吳三桂失了分寸。
這短短的42天,不僅葬送了自己的前程,也讓滿清得了天下。
歷史車輪滾滾向前,留給后人的,只有一聲嘆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