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丨21新健康(Healthnews21)原創作品
作者/李佳英
編輯/季媛媛
原發性支氣管肺癌簡稱肺癌,是世界各國發病率和死亡率較高的惡性腫瘤之一。在我國,肺癌的防治形勢依然嚴峻。
根據全國腫瘤登記中心收集的腫瘤登記數據,2022年我國肺癌在男、女惡性腫瘤發病和死亡順位中均位居首位。肺癌新發病例106.06萬,占全部惡性腫瘤的22.0%;死亡73.33萬,占全部惡性腫瘤死亡的28.5%。
更令人擔憂的是,由于早期癥狀隱匿,多數患者確診時已屬晚期,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機。目前,肺癌的早期篩查和精準治療正迎來新的突破。
國家呼吸醫學中心辦公室主任、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胸部腫瘤綜合病區主任梁文華建議,采用CT篩查結合AI判讀的模式,利用AI技術復制經驗豐富醫生的診療邏輯,降低假陽性率,提高篩查效率。此外,基于腫瘤標志物的篩查方法也在探索中,這種方法的特異性和靈敏度均優于現有CT篩查,具備替代CT篩查的潛力。
在治療領域,精準醫療正在改寫肺癌患者的生存曲線。如今的診療已從“一刀切”的化療時代,邁入“量體裁衣”的靶向與免疫治療階段。靶向治療猶如“精確制導導彈”,針對特定基因突變發起攻擊,使部分患者的生存期延長。免疫治療的原理則更為獨特——它不是直接殺死癌細胞,而是幫助人體免疫系統重新識別并清除腫瘤。
“腫瘤細胞很狡猾,會釋放‘剎車信號’讓免疫系統‘看不見’。”梁文華形象地比喻,“免疫治療的作用就是松開這個剎車,讓免疫細胞恢復戰斗力。”
提高早篩普及率
《21世紀》:目前肺癌早期篩查的手段有哪些?
梁文華:低劑量螺旋CT是當前國際公認的肺癌篩查金標準。這項技術采用1至2毫米的薄層掃描,能像“切面包”一樣將胸腔逐層顯像,精準識別微小結節。相較傳統胸片——那種把三維結構壓縮成二維圖像的照片,CT的靈敏度可提升20倍以上。
多項研究表明,相較于單純胸片檢查,CT篩查能在無癥狀階段檢測出極小的早期病變,實現提前干預,可顯著降低肺癌相關死亡率,降幅約達20%。這意味著,若未進行CT檢查,許多胸片無法發現的早期病灶可能被遺漏,進而導致患者在短期內死亡。
《21世紀》:面向普通人群和高危人群,分別有哪些篩查建議?
梁文華:如長期吸煙者或有肺癌家族史者的高危人群,肺癌發病率較高且惡性程度可能性更高,發展速度更快,建議40歲以上高危人群每年一次肺癌篩查。對于普通人群,前期篩查項目調研顯示,即使無高危因素,其肺癌檢出率仍可達高危人群的三分之二至五分之四,建議普通人群應每2至3年進行一次篩查。
實現全國肺癌篩查需滿足前提條件,一是篩查工具足夠準確,二是篩查成本足夠低,兼顧篩查工具的準確性和成本效益。目前,可參考的篩查路徑主要有兩種。其一為CT篩查,其二是采用低成本、命中率更高的方式在基層進行篩查,即利用腫瘤標志物。
《21世紀》:這兩種方式的特點分別是什么,有哪些方式能夠進一步提高肺癌篩查在基層醫院的普及率?
梁文華:盡管CT篩查是金標準,但仍存在假陽性率較高的問題。隨著CT分辨率不斷提高,一毫米結節都能被檢測到,這導致肺結節檢出率高達60%至70%。因此不少人可能會感到擔憂,即使結節僅一毫米,也懷疑是否患癌。
為降低假陽性率,可采用CT篩查結合AI判讀的模式。目前醫療醫生數量存在缺口,難以滿足全社會CT判讀需求。AI賦能可將經驗豐富醫生的診療邏輯復制到基層,使AI成為合格的甚至優秀的判讀助手,結合基層CT進行判斷。
而腫瘤標志物為廣義概念,并非僅指臨床或體檢中常用的癌胚抗原、甲胎蛋白等抗原類大分子標志物。腫瘤標志物代表了一大類由腫瘤分泌或與腫瘤相關的物質,形式多樣,包括大分子的抗原抗體和小分子的DNA,其改變可能與腫瘤直接相關。前期研究結果顯示,這種方法的特異性和靈敏度均優于現有CT篩查,具備替代CT篩查的潛力。
許多診斷為肺癌的患者,從病理學角度雖為肺癌,但若其肺部病變可能終生不會對生命產生影響,即所謂的惰性肺癌。通過分子學層面的工具一方面可避免無意義結節的檢出,另一方面可精準識別真正需要治療的肺癌。
《21世紀》:您提到通過“吹一口氣”這種簡便方式進行預篩,之后結合腫瘤標志物等方法進行精篩,能否詳細闡述一下這一篩查路徑?
梁文華:肺癌患者與健康人群呼出氣體中的物質成分存在差異,基于這一原理,我們可采用呼出氣檢測的簡便方式對個體進行初步判斷,隨后再運用CT檢測等精細技術開展進一步篩查。其中,“吹一口氣”檢測作為預篩手段,是篩查流程的前端環節。之后,再借助DNA、各類腫瘤標志物等進行精篩。這種篩查方式尤其適用于基層等醫療條件有限的地區,能夠借助簡便工具實現分級篩查。
肺癌防治關口前移
《21世紀》:從晚期肺癌研究轉型至早期研究,您有哪些收獲?此前對晚期肺癌的研究經歷為您目前的研究有哪些賦能?
梁文華:我認為這是兩種思維模式的碰撞,看似不同,實則本質統一,探索得出的規律可相互借鑒、相互促進。在晚期肺癌研究中,我們積累了大量關于分型及分子層面特征的經驗,并以此指導干預措施的制定。實際上,早期肺癌同樣存在精細化研究方向,若能深入探索,預后結果必將有所改善。因此,我們將晚期肺癌精細化管理的思維引入早期肺癌研究。
反之,在早期肺癌研究中,我們更加關注腫瘤發生初期的關鍵事件,這些事件對腫瘤發展為晚期時的特性及走向具有重要影響。例如,耐藥是晚期肺癌面臨的一大難題,其根源并非在腫瘤生長至晚期時才出現,而是在腫瘤形成階段就已決定。了解腫瘤在形成過程中如何通過特定機制得以保留,以及如何干預腫瘤的生物學特性,有助于我們在早期肺癌研究中借鑒晚期肺癌研究的規律與邏輯。
我們從既往經驗中汲取教訓,將關注點提前至癌癥發生前,通過提前干預實現肺癌的主動性預防。
《21世紀》:在肺癌的篩查與治療領域,多學科協作是如何發揮作用的?
梁文華:多學科協作涵蓋兩個層面:一是不同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二是臨床需求與技術之間的交叉應用,即通常所說的醫工結合。不同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使我們能夠從其他學科的思維和現象中汲取經驗與靈感。以自身免疫病為例,這類疾病通常與風濕領域相關,但其中涉及的免疫機制在腫瘤領域同樣存在。在特定治療場景下,如PD - 1免疫治療引發的不良反應,與自身免疫病具有相似性,通過借鑒自身免疫病的研究思路,有助于我們拓展腫瘤領域的觀點與理論。
臨床問題與不同技術之間的交叉應用同樣至關重要。臨床醫生身處一線,最了解患者的需求和痛點。如果參與技術設計,能確保技術適配臨床場景,而非簡單地將研發成果直接應用于臨床。
《21世紀》:AI與醫療的融合在肺癌篩查方面發揮了哪些作用?
梁文華:AI工具可協助我們完成大量重復性工作,其整理的病例材料質量甚至優于人工撰寫。此外,我們還致力于開發一些工具以更好地解決臨床問題,如病理AI。過去,確定患者是否存在基因突變需進行基因測序,成本高、耗時長。而通過醫工交叉融合,可以發現不同基因突變在病理表現上存在差異,借助AI識別這些外觀特征,進而反推患者是否存在特定靶點。
這樣一來,病理檢查完成后,甚至在病理結果出具前,即可初步判斷患者是否存在基因突變,從而使患者更有針對性地進行基因檢測,并加快結果獲取速度。對于病情危重的患者,快速獲取結果有助于及時選藥,挽救生命。
在基層醫院或偏遠地區,由于缺乏基因測序等高端設備,患者往往錯失靶向藥物治療機會,或因費用高昂而無法承擔。若讓每位肺癌患者都進行基因測序,在命中率不高的情況下,會造成大量資源浪費。而通過低成本、快速的AI掃描預篩方式,可節省大量資金。
松剎車、備武器
《21世紀》:靶向治療與免疫治療各自具有哪些特點?
梁文華:靶向治療之所以被稱為“靶向”,是相較于傳統化療而言的。化療作為一種廣譜抗腫瘤手段,對正常細胞與腫瘤細胞均具有殺傷作用。由于腫瘤細胞通常增殖速度較快,其對化療藥物的敏感性相對更高,但正常細胞亦會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傷,這便是化療副作用產生的根源。例如脫發、嘔吐、骨髓抑制等,均與體內代謝旺盛的細胞受化療藥物影響較大有關。
與之相對,靶向治療則針對腫瘤細胞特有的分子靶點發揮作用。例如,部分腫瘤的發生與特定基因突變相關,這些突變會導致細胞表面蛋白結構異常。靶向藥物能夠精準識別并結合這些異常蛋白的特定位點,而正常細胞因缺乏相應突變,基本不受影響。
《21世紀》:臨床實踐中,如何為患者選擇最佳治療方案?
梁文華:在療效與毒性方面,靶向治療相較于化療具有顯著優勢。然而,靶向治療的應用具有明確的適應證,僅當患者腫瘤攜帶特定靶點時,治療才可能有效。若患者未發生相關突變或靶點不匹配,靶向治療則難以發揮作用。因此,臨床實踐中需通過基因檢測明確患者腫瘤的分子特征,以指導精準用藥。目前,肺癌領域已發現數十種基因突變類型,每種突變對應的治療藥物及方案均存在差異,基因檢測是制定個體化治療方案的基礎。
免疫治療則通過恢復機體免疫系統對腫瘤細胞的識別與清除能力發揮作用。與化療和靶向治療直接作用于腫瘤細胞不同,免疫治療的核心在于重塑免疫微環境。腫瘤細胞在發展過程中可能獲得逃避免疫監視的能力,通過釋放抑制性信號“欺騙”免疫系統,使免疫系統“剎車”,進而對腫瘤細胞“視而不見”。
免疫治療旨在打破這一免疫逃逸機制,相當于把“剎車”松開。例如,解除腫瘤細胞對免疫細胞的抑制作用,使免疫系統重新獲得攻擊腫瘤的能力。廣義的免疫治療還包括增強免疫活性的藥物(如細胞因子、免疫激動劑)以及特異性細胞治療(如CAR-T細胞療法)。這些治療手段不僅解除免疫抑制,還通過提供“武器”或“工具”進一步強化抗腫瘤免疫反應。
《21世紀》:不同治療手段的聯用情況如何?
梁文華:在臨床實踐中,靶向治療、免疫治療及化療常根據腫瘤特性進行聯合應用。例如,靶向藥物與化療聯合可協同抑制腫瘤生長,免疫治療與化療或靶向治療的聯合則可以通過不同機制增強抗腫瘤效果,同時延緩耐藥的發生。
數據顯示,在肺癌治療領域,傳統化療時代的患者平均生存期約為6個月;靶向治療的應用使生存期延長至2至3年;而免疫治療使部分患者的生存期顯著延長,甚至實現臨床治愈。在適合免疫治療的患者中,完全緩解率可達30%至50%。通過多手段聯合治療,患者生存期進一步延長,且治療相關毒性顯著降低,多數患者能夠維持正常生活狀態,部分患者生活質量甚至優于普通人群。
《21世紀》:在日常生活與工作場景中,您有哪些健康建議?
梁文華:最基礎、最有效的健康管理策略往往源于生活方式的調整——“管住嘴、邁開腿”。飲食方面,現代疾病譜的變遷與飲食習慣密切相關。高糖、高脂、高鹽飲食不僅增加“三高”風險,還可能導致體內代謝廢物堆積,誘發慢性炎癥。而炎癥與腫瘤、衰老及多種慢性疾病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無論腫瘤患者還是健康人群,均需堅持均衡飲食,減少促炎食物攝入,避免體內代謝負擔過重。而運動可通過改善血液循環、調節內分泌、增強免疫細胞活性等機制,全面提升機體抗病能力。
策劃統籌:曹金良
執行統籌:季媛媛、韓利明
記者:韓利明、唐唯珂、朱藝藝、閆碩、李佳英
編輯:季媛媛、張偉賢
設計:馮荻庚、廖苑妮
審校:陳晶晶、張程、蔣韻 、幸經鳳
視頻拍攝:肖航、章啟良
視頻制作:肖航、實習生胡楊
制作播出: 羅晶晶、楊慧嫦、王學權、張迎
【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著作權歸屬21世紀經濟報道,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形式使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