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復旦大學
編輯整理:雙一流高教
繼3月召開的集成電路與微納電子創新學院高質量建設推進會之后,今天(4月16日),復旦大學又連開三場創新學院高質量建設推進會。
會上,宣布成立智能材料與未來能源創新學院,中國科學院院士趙東元任院長;成立未來信息創新學院,副校長周磊任院長;高質量推進建設智能機器人與先進制造創新學院,副校長姜育剛任院長。
校黨委書記裘新先后為趙東元、姜育剛、周磊頒發聘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金力作總結講話,校黨委副書記周虎主持會議。副校長馬余剛、周磊分別為學院教學團隊負責人頒發聘書。黨委常委、組織部部長艾竹宣讀班子成員名單。
成立智能材料與未來能源創新學院
布局發展變革性材料未來學科
現場,裘新,金力,中國科學院院士包信和、趙東元,智能材料與未來能源創新學院黨委書記于瀛,創新學院執行院長俞燕蕾共同為學院揭牌。
“接過沉甸甸的聘書,我深感責任重大、使命光榮?!壁w東元表示,智能材料與未來能源創新學院的成立是復旦大學深化學科布局、推動工科實現跨越發展的關鍵機遇。面對新工科“工程化、團隊化、長期化”特點,創新學院將轉變思維觀念,從傳統的理科思維轉向發展以基礎研究為先導的工程應用、強化大團隊協作以及重視全過程的系統集成的工科思維。
他介紹,在人才培養方面,創新學院將建設系統化的教學體系,加強有組織的人才培養,深化課程群建設、產教融合,通過校企導師、企業聯合實驗室和實習實訓基地,讓學生在大團隊、大項目中凝練“真問題”、鍛煉“真本事”。在科研創新方面,創新學院將聚焦智能材料、智能催化、清潔能源、光電與感知等未來新材料領域,建設系列研發中心開展有組織的科研創新,推動顛覆性的技術突破,打通從基礎研究到系統應用的創新鏈,更好地服務國家戰略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
設立實習實訓基地是創新學院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舉措之一。會上,馬余剛、趙東元共同為創新學院實習實訓基地上海吳淞材料實驗室揭牌。
該實驗室由趙東元牽頭組建,是上海市國家實驗室“3+4”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旨在圍繞軟凝聚態新材料,開展跨區域、跨領域、跨學科協同創新和開發合作。作為學院的實習實訓基地,將為學生提供從理念到實踐轉化的舞臺。
復旦在自然科學領域積累雄厚, 20世紀50年代,“中國鋰電池之父”吳浩青院士開創了我國高校第一個電化學實驗室。80年代,學校成立材料科學系,是國內綜合性大學最早設立具有工科性質的院系之一,旨在培養既不同于“科學家”又不同于“工程師”的“研究開發人才”。本世紀初,在物理、化學領域,學校成立先進材料實驗室,并建設成為“985”工程二期科技創新平臺。
近年來,學校材料學科通過物理和化學結合、材料和器件結合,以功能新材料為抓手,開展前沿科學研究、基礎應用研究和工程技術開發,不斷提升創新策源能力能級,成為立足上海、服務全國、瞄準世界的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高地,在智能材料、未來能源這兩個未來產業的重點方向逐步實現從并跑到領跑。“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常年保持ESI國際學科排名前1‰,連續兩輪入選國家“雙一流”重點建設學科。
高質量推進建設智能機器人與先進制造創新學院,實現從1到100的躍遷
姜育剛表示,對智能機器人與先進制造創新學院而言,統籌規劃本研學科專業、整體構建本研培養體系,實現學科發展和交叉融合,是人才培養的具體路徑,其核心工作之一是持續完善課程體系和培養方案,為每門課找到最合適的老師,加快集聚世界頂尖人才。
在創新學院發展中,工科思維和創新文化同樣重要。要從交叉融合角度入手,梳理、瞄準國家重點需求方向,以執行力和“必須解決問題”的工科思維,將理論轉化為改變世界的生產力。創新學院的設立是根據國家需要,而不是依照傳統工科門類的一級學科。唯有創新,唯有通過新工科融合科技和產業創新,才能搶占科技競爭和未來發展制高點,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把“沒有先例”變為“成功案例”。
據介紹,學院致力于培養面向未來機器人科學前沿探索、人工智能開發、智能制造等方面的工程科學家、原創發明家、卓越工程師及產業領袖。圍繞“智能機器人”方向,學院構建以“課程改革—科創實踐—選拔機制”三位一體的拔尖人才培養路徑。
開設智能機器人、智能光電、智能空天、數智力學4大招生與培養方向,組建智能機器人、具身智能、智能光電、微納制造、數智力學、智能空天等6大教學團隊,推出本博融通改革,設置立交橋式選拔與退出機制,設立科研訓練體系,學生可輪轉課題組,與碩、博士生共同組隊參加機器人創新設計大賽。學院也將與多家頭部企業合作建立實踐實習基地,以產教融合的方式培養學生的科研和實踐能力。
現場,智能機器人與先進制造創新學院的17家校外教學實習基地發布。學院將與這些科技企業、研發機構形成合力,將基地打造成為集協同育人、技術研發、成果轉化為一體的具有示范效應的產學研用實踐平臺。
智能機器人行業是集高技術、高創新于一體的超新興產業。與此同時,學院又是匯聚了一批有著光榮歷史和傳統的單位。如,航空航天系在全國綜合類院校中率先設立了飛行器設計與工程本科專業和飛行器設計碩士點,深度參與了多項國產大飛機的技術攻關。光源與照明工程系先后制備出數十種“全國首個”照明光源和儀器光源,被譽為照明產業的“黃埔軍?!?。智能機器人研究院、超越照明所、智慧納米機器人與納米系統國際研究院、、可信具身智能研究院等單位也都在各自領域取得有重要國際影響力的原創理論成果和重大經濟社會效益的應用成果。
未來信息創新學院成立
聚焦國家重大需求,面向經濟主戰場
現場,裘新,金力,周磊,中國科學院院士褚君浩,未來信息創新學院黨委書記徐陽,創新學院執行院長遲楠共同為學院揭牌。
“未來信息創新學院是由原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部分系(中心)、光電研究院(籌)、空間互聯網研究院(籌)這三家主體進行整合,融合新工科學科交叉融合發展理念,共同組建而成?!敝芾诮榻B,未來信息創新學院將聚焦通信-導航-遙感、衛星載荷、空天態勢感知、深空探測等國家重大需求,面向6G通信、空間互聯網、低空經濟、氣象預測、三航服務等經濟主戰場開展工作。
此外,學院將進一步凝練學科方向,加強學科交叉融合,實施人才強院戰略,以有組織科研攻克“卡脖子”難題,優化人才培養方案,打造產教融合的拔尖創新培用融通體系,培養“干細胞式”人才。
據介紹,學校于2023年推出光子計劃-院士班,由院士團隊親自遴選、親自選題、親自指導、親自規劃,動態進出,培養信息科技領軍人才。今年,未來信息創新學院將在光子計劃-院士班基礎上,升級、設計本博融通培養方案,以高水平科研支撐一流人才的培養,通過科研項目和面向國家重大工程任務來鍛煉學生的研究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面向學術前沿的世界級科學家和面向產業的領軍人才。
課程體系將包括12門核心課程、8個教學團隊,涵蓋數理基礎、電子電路、信號通信、智能信息、光電基礎、光電信息處理、光電器件系統以及電子信息實驗教學等。學院還將設立前沿講座和實踐訓練,邀請產業界大咖進行產業前沿講座,并開展暑期訓練營。
復旦大學信息相關學科歷史悠久、底蘊深厚。信息學院組建于2000年,先后研制出數十種“全國首個”信息領域重大設備和儀器,所涉的四個一級學科曾全部入選泰晤士高等教育學科排行榜A+學科,多年來向各個行業輸送了大量人才。光電研究院探索形成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研究融合發展的體系,逐漸成長為國內領先、國際一流的光電科學與技術研究基地。空間互聯網研究院僅一年時間就與十余家國內外知名企業和學術機構建立深度戰略合作關系,共同開設多項聯合攻關項目,有力推動技術創新成果的轉化和應用。多年來,學校電子信息相關學科的建設取得可喜成績,也對其他學科起到很好的支撐和助推作用。
金力:走出“大平臺、大團隊、大項目、大貢獻”的復旦新工科之路
金力表示,高質量推進建設創新學院,旨在服務民族偉大復興所需,服務“第一個復旦”建設所要,服務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所急。創新學院的建設要以團結聚共識,凝聚人心向學的學術共同體、凝聚育人的使命共識、凝聚創新的發展共識;要以改革促培養,體系化重構教育教學體系,明確重要任務時間節點,花力氣完善課程體系;要以實干鑄風骨,探索建設新工科文化,注重管理效率和目標意識,崇尚實干、強化團隊意識,整合資源,打破慣性、久久為功,建設新工科文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