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京東與美團在即配市場(餐飲外賣+即時零售)上的相互“對標”,于中國本地生活領域攪起了一些市場熱度。
那么,在這個階段,京東的戰略目標是什么?
結合對一些市場人士的采訪,《商業觀察家》也總結了以下五點內容。
一、要“快”。
多數市場人士認為,京東要做外賣,是被美團“逼”的。
因美團在小時達即時零售領域的發力,把京東“逼"到了墻角。
零售的核心其實主要就兩塊內容,一是:購物便利性價值——能不能為消費者節省時間。二是:便宜——能不能為消費者節省金錢。
憑借更好的購物便利性價值,小時達即時零售在高線市場正在搶奪更大的用戶市場份額。
比如,現在在美團平臺上面的前置倉商家,他們賣得最好、毛利回報最好的商品是什么?
充電線。
美團的即時零售不止是做商超快消,還延申到了醫藥,及京東的基本盤3C數碼。美團即時零售的出現也等于是為市場增加了一個3C數碼的平臺銷售渠道,這無疑會削弱京東的市場影響力與市場定價能力。(也會打亂京東在線下的布局,京東當下正在通過京東MALL,及下沉市場的京東電器店力圖做大線上線下3C電器的整體市場份額。)
在對3C數碼品牌的“市場費用”的競爭上,美團也要“分一杯羹了”。
京東是從實體電腦城做出起來的一家電商平臺,其從電腦城的“檔口商”做起,抓住了互聯網的機遇,基于互聯網工具所帶來的新效率水平,再超越其他“檔口商”同行進而“顛覆”了實體電腦城 ,從而成就了現在的京東。
實體“電腦城”是一個中心化的業態,一座城市不會有很多個電腦城,因此,做“電腦城線上化”的京東,也成為一個基于快遞履約、產地發貨、自營倉配的中心化電商平臺。
美團則是從本地生活線上化,主要是實體餐飲線上化起家,進而殺入了“萬物到家”市場。
本地生活則是分布式的布局,由此,做本地生活線上化的美團,其所搭建的平臺架構也成為了一個基于地理位置的分布式的電商平臺架構。
“分布式”架構離消費者更近——線下的每一家餐館、超市、藥店等都分布式開在離消費者近的地方,一座城市則有數不盡的餐館、超市與藥店?;谶@樣的分布式架構,美團也就能實現更快速地配送履約,能半小時送貨到家。
在過去中心化電商的競爭中,京東的履約時效是最快的,然而,當分布式業態紛紛“線上化”后(大量3C數碼品牌開出了海量線下連鎖店),美團在快速履約、在購物便利性為消費者節省時間層面,就超越了京東。
這屬于“換道競爭”,甚至是“降維競爭”——在“快”的競爭維度上,中心化架構是干不過離消費者近的分布式架構的。
這可能就是京東一定要做外賣的原因之一。它必須通過外賣業務來架構出“分布式網絡”,才能讓它的零售業務變得更“快”。
二、流量。
現在的電商平臺都面臨流量“枯竭”的問題。各大電商平臺近期都力圖從線下要流量,都在做本地生活業務,只是角度有所不同。
抖音、小紅書更多是從“到店”角度來做。
京東則基于其在“物流端”的優勢與基因,而從“即配”領域來找機會。
美團則是“橫向”擴張,基于其原有的即配基礎設施與在本地生活領域沉淀出的能力,不斷地做跨品類、多元化復制。
面上看,各大電商平臺相互之間都有競爭,但實際上,相互之間的“對標”,其實也是在共同“互炒”熱度,也可能有利于把“本地生活線上化”這塊蛋糕持續做大。
在流量一塊,京東過去一直面臨的問題則在于,做流量,或者說流量運營,京東相對其他電商平臺,并不算太擅長。
原因在什么地方呢?
流量來自于供給的低門檻與多樣性,而京東是自營倉配起家,它是“犧牲”多樣性的,因為一個倉庫要保證效率,運營的SKU就不可能太多,SKU太多,倉配效率就不可能太高。
因此,京東基于其過往的成功經驗,所養成的經營慣性,在做供給多樣性,做流量一塊,就總顯得相對有些不擅長。
三、金融。
無論是到店還是到家,本地生活都是高頻業務。
頻次高,京東的PLUS會員的續費率就會更高。反之,如果有其他平臺在零售業務的購物頻次,尤其是3C數碼品類的購物頻次顯著高于京東,那對于京東的PLUS會員業務,就可能會構成一個巨大的威脅。
頻次高,也能帶來更新鮮、適時的數據,它是消費金融的支撐。
零售業務都不怎么賺錢,現在的各大電商平臺和主要的零售商,當下其實都不靠零售業務本身賺錢,而是靠金融賺利潤,一是消費金融(消費信貸),二是現金流再投資。
京東起家于3C家電,是大件耐用消費品,這個品類相當大的一部分消費是借貸“分期付款”。
這也是各大平臺們都想要的。
四、平衡。
京東打外賣,與美團打3C零售,可能有相似之處。
都要“攻擊”對方的基本盤。
《商業觀察家》相信,雙方可能都會認為,要完全吃掉對方的基本盤是不現實的。因此,這也可能是一種市場策略,即擾亂對方節奏,盡可能為自己爭取時間、爭取空間、爭取更大利益。在下一段平衡期來臨的時候,確保自己還能在“牌桌”上。
五、資金。
京東要打外賣與即配,美團要攻3C,都需要投入。
美團做成現有的這套分布式“即配網絡”,是千億級資金砸下來的成果。京東做的那套基于C端用戶市場的3C電器倉配體系,也是千億級資金砸下來的成果。
由此,兩者如果要“互干”,可能都需要去“找錢”。
未來,也要看雙方的融資能力。
商業觀察家
本號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