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其實是不大靠譜的,隨著時間推移,大腦似乎會自動刪除某些不常出現的信息,比方說廣州海珠廣場西側僑光西路與沿江路交界這一帶。這幾年“立”起了好幾座高樓大廈,但這一帶曾經什么樣?至少2000年之后什么樣?竟一時間全然想不起來。
能幫人將部分記憶拉回來的,是在那幾座高樓大廈間兩棟十分有年代感的老建筑,近代與現代的鮮明比照感,瞬間“穿越”百年。
這兩棟老建筑如今是一個相對獨立的整體,前面還辟出一個小廣場,建筑本身以“廣州華僑博物館”的姿態出現在公眾視野——這是全國第一家利用百年建筑設立的華僑博物館,而其前身,在百年前也大有來頭,威水得很。
01
三百多年前這一帶被稱為“五仙門”
順著僑光西路向江邊方向走不多遠,便是廣州華僑博物館,正門入口處連串牌匾中一枚黑色文保單位牌匾點明了它的前身:五仙門發電廠舊址。
“五仙門”是這一帶曾經的名稱,從清順治八年也就是公元1651年開始這樣叫——廣州從公元前214年建城以來,城池的發展歷經不同時期的變化,尤其是廣州歷史上的城門,最多時全城總計有十八座城門,五仙門是城池南擴之后的城門之一,更早時這里被稱為“五羊門”,就是羊城“五羊”的“五羊”。
明末清初時期的五仙門,是當時廣州最負盛名的花市之一,尤其是素馨花,更是相對固定的“主角”。那個年代廣州的“河南”(今海珠區莊頭一帶)大面積種植素馨及茉莉兩種花卉,花農一般清早采摘鮮花,乘船過珠江北岸,上岸即是五仙門,從五仙門再發散去廣州各大城門口擺賣,尤以五仙門的花市為最盛。
02
廣州城最早的發電廠就在五仙門
1901年,英商旗昌洋行在廣州開辦粵垣電燈公司。但實際上,在清光緒十五年也就是公元1889年,旅美華僑黃秉常等人籌集資金,回到廣州在十三行附近創辦了“廣州電燈公司”,這是廣州第一家電燈公司,也是中國第一家民辦電燈公司,也可以視為中國以電燈取代油燈時代的開端,只不過經營了十年,因各種原因被迫關閉。
1909年,廣州官商從英商手中贖回粵垣電燈公司,重組為“廣州市商辦電力股份公司”,就位于五仙門,因此坊間俗稱“五仙門發電廠”,這是廣州第一座火力發電廠,也是華南地區最早的商辦電廠,廣東省及廣州市第一條13.2千伏的送電線路通過五仙門發電廠送出。
1920年廠房擴建,騎樓部分增加至三層,記住這個時間線,會幫助我們提取“記憶”;及至1930年,五仙門發電廠的供電令長堤一帶經濟繁茂,大新公司、先施公司、永安公司、愛群大廈等僑資企業及建筑先后誕生,廣州城市用電需求也得到部分解決。
五仙門發電廠一直經營到1975年,說它是廣州成為中國電力發展最早城市之一的“見證者”毫不夸張。
03
老建筑活化讓歷史重現
2022年6月,老建筑活化而來的“廣州華僑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五仙門發電廠舊址也入選“廣州市第一批工業遺產”。
19世紀末,華僑陸續開始歸國投資,興辦實業,對廣州城的城市建設發揮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尤其是華僑資本在其時占據了重要地位。廣州華僑博物館根據這一主線,常設展由“華僑史話”“家國情懷”“情暖僑心”及“記住鄉愁”四部分組成,可觀性還是很強的,特別是對于想要多方了解廣州歷史的人來說,值得花時間到這里看一看。
“五仙門發電廠的故事”則單獨拎出來呈展,因為它實在太特殊了,除了前文提及的那些個“第一”,建筑本身的看點也非常多,南立面首層長達63.6米的沿街通廊,是廣州目前現存最長的單體騎樓建筑,而南立面的擴建前文說過,于1920年進行擴建。
如果記憶還有那么一絲殘留,想必看到“1920”這個數字,會讓不少“吃貨”朋友們立時想起廣州著名的德國餐廳“1920”——2000年前后,廣州市啟動建設特色商業街,沿江西路至長堤是其中一條酒吧街,德國餐廳1920正是這一片商鋪中的佼佼者。不過時光荏苒,酒吧街日漸式微,1920餐廳曾經的記憶也隨之淡薄了下去……
廣州華僑博物館(五仙門發電廠舊址)地址:廣州市越秀區沿江西路183號
04
最佳打卡點賞百年建筑藝術
要知道,20世紀初正是廣州近現代建筑的起步萌芽階段,而五仙門發電廠的建筑設計師是來自澳大利亞的亞瑟·威廉·帕內,他與美國人伯捷一起搭檔開辦了治平洋行,給廣州城留下了20多棟個性鮮明的建筑。
五仙門發電廠的廠房采用當時世界最先進的鋼結構技術,南立面柱式構圖,水泥批蕩窗花,檐口山花巴洛克風格,卻又將嶺南騎樓建筑風格完美地融合進來,因此除了廣州華僑博物館的展覽部分之外,有心人也可以專門針對建筑本身去打卡。
第一處最佳打卡點是拍攝南立面建筑整體的斜切角部位,建筑東南側沿江西路的馬路對面,回過頭來拍,可相對完整取到整個通廊騎樓。
第二處是南立面正面巴洛克風格的檐口灰塑山花以及檐下“廣州市電力公司”字樣。
第三處是西南墻頭“廣東省會電力機廠”的標識,但因高度所限,如果不借助輔助工具僅僅是站在馬路對面很難拍出全貌。
第四處是西面墻頭上的“1920”,4個數字,一段歷史。
第五處是西面通廊的柱子,上有文保標識及粵垣電燈公司的簡介。
第六處在廣州華僑博物館四樓常設展位置,從這里可以看到典型的“工”字鋼柱,都是當年從英美等國進口的“工”字鋼,質感的時代特征鮮明。
最后一處打卡點是與第一處反向操作的角度,自西向東拍攝,這個角度可以直觀兩棟建筑呈夾角狀相互“依偎”,并歷經百年時光依然璀璨。
廣州華僑博物館(五仙門發電廠舊址)
地址:廣州市越秀區沿江西路183號
■新快報記者 陳斌 文/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