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秋收起義有不少黃埔軍校科班生參與,師、團、營這三個級別的干部,基本都是黃埔軍校畢業的。
秋收起義總指揮盧德銘、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師長余灑度、師參謀長兼第一團團長鐘文璋是黃埔二期畢業。
第二團團長王新亞也是畢業于黃埔軍校,但不清楚到底是第幾期。
第三團團長蘇先俊畢業于黃埔軍校第三期。
可以說,秋收起義部隊的主要軍官,都是黃埔軍校的科班生。
尤其是第一任軍事主官第一師師長余灑度以及接替的第二任軍事主官陳浩(秋收起義的部隊后面縮編為一個團,陳浩為團長),他們都覺得自己是軍事科班畢業,認為自己更懂軍事。
實話實說,秋收起義不少人干革命,都想快點取得勝利,很多人并未認識到革命斗爭的長期殘酷性,需要做好吃苦的準備。尤其“農村包圍城市”的戰略思想并不為絕大多數人理解,大家還是想攻占大城市。
于是,起義隊伍即使在第一團、第二團遭受重創后,蘇先俊的第三團還是想攻打長沙,師長余灑度、團長蘇先俊都堅持認為攻打長沙對革命有利,毛主席則認為要保存革命的力量,放棄攻打長沙。還好,盧德銘支持了毛主席放棄長沙,轉兵井岡山的想法。由于盧德銘在軍中的威望,在他投了贊成票后,大部分人都紛紛表示贊同。
但可能秋收起義當時的軍事主官只有盧德銘最接近毛主席的戰略思想,可惜的是盧德銘早早犧牲了。
其后,為了保存力量,秋收起義的隊伍連敵人的正規軍都不敢正面對抗,一直在躲避敵人正規軍的追擊。只有當發現蓮花縣縣城沒有敵人正規軍的時候,秋收起義的部隊這才敢攻打蓮花縣城,取得了一場難得的勝利。但我們要知道,余灑度、陳浩、蘇先俊等人,他們的眼光可是要攻打大城市長沙,根本看不起這個小縣城。
再加上發生了兩件這樣的事:一是毛主席允許士兵逃亡,并發放路費,使得秋收起義有限的士兵數量更少了。二是毛主席到井岡山后,還要從有限的槍支中撥100支槍送給袁文才,使得部隊的槍支更少了。對這兩件事,這些軍事科班生非常不理解。
他們覺得打仗,人和槍非常重要。
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秋收起義的士兵本來就少了,毛主席還允許士兵逃亡,敵人數量是我軍的數十倍,這仗還能怎么打呢?
打仗需要槍支,秋收起義的部隊槍支非常奇缺。我們要知道后續毛主席率紅四軍轉戰贛南的時候,紅四軍主力3600人,一共也就1100支槍,3個人才一支槍?,F在毛主席卻要把槍送給外來人,沒有足夠的槍支,部隊怎么有戰斗力呢?
人越打越少,槍支彈藥也不夠,還是人為造成的。
于是,這些黃埔軍校畢業的軍事科班生非常不理解,認為毛主席不懂軍事。
余灑度更是說道:“毛澤東除了玩弄耍嘴皮子賣狗皮膏藥這一套,對軍事到底是不懂的,偏偏又那么專制,霸道,工農革命軍總有一天會斷送在他手上!”
余灑度等人認為毛主席不會打仗,對軍事一竅不通,擔憂工農革命軍的前途。
但最終歷史證明,毛主席雖然不是軍事科班畢業,但戰略眼光比大多數黃埔軍校的軍事專業科班生看得更長遠,會打仗的還是毛主席。
余灑度、陳浩、蘇先俊相繼叛變,他們確實不用擔憂工農革命軍的前途,因為他們早早地就離開了工農革命軍。
只有毛主席堅持下來,帶領著工農革命軍發展壯大,并且取得了革命的勝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