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帥之首是朱老總,第一大將是粟裕,他們戰功赫赫,是我軍絕對一等一的名將,都曾經領導過人民軍隊的絕對主力,素有“朱德鎮元帥,粟裕鎮大將”之說!
但往往最后成就大事的人,就是曾經不被看好的人,朱老總和粟裕的經歷就是如此,他們在后面固然是聲名顯赫,地位重要,但在早期,卻只是當做偏師使用,我軍的主力部隊不是他們指揮。
一、三河壩的留守部隊只是偏師,負責阻擊敵軍給主力部隊贏得時間
1927年8月1日,參加南昌起義的主力正規部隊,共有四支:賀龍的國民革命軍第20軍是人數最多的,有7500余人;葉挺的第11軍第24師戰斗力最強,有5500余人;蔡廷鍇的第10師,有4500余人;周士第的第25師,有3000余人。朱德的直系部隊算是雜牌軍,只有第3軍軍官教導團和南昌市公安局人員,僅有500余人。
起義失利以后,中央決定率領著大部隊南下,但遭到國民黨軍隊圍追堵截,起義軍傷亡慘重,南昌起義主力部隊有全軍覆沒的風險。于是,中央決定讓朱德和周士第所部作為偏師放置在三河壩擔任阻擊追兵的任務,而主力南下汕頭建立根據地。
我們都知道,國民黨部隊那時候實力較強,作為偏師承擔阻擊任務,基本就會打光,這種例子太多了。
可以說,中央其實是打算犧牲朱老總以及周士第的部隊,讓他們堵截住敵人,給主力部隊贏得時間。
但是歷史的走向往往發生在意料之外,南下的主力部隊在廣東潮汕地區與國民黨軍激戰失敗,損失過半,剩余部隊人心渙散,紛紛離隊。
10月,起義領導層在普寧流沙召開會議,決定放棄集中行動,領導人分散轉移,部隊化整為零,這一支主力部隊由正規軍就變成了游擊隊。
朱老總這一支偏師則不然,朱老總即使在周士第離開部隊“去上海找黨組織”后,依然果斷地站出來,凝聚周士第25師的人心,不畏艱難險阻,順利地在三河壩完成阻擊任務。三河壩戰斗異常慘烈,剩下的800余人意志堅定,成為了南昌起義的最后火種。
這些火種最后進入了井岡山,這才有了后面的:
雄偉的井岡山,
八一軍旗紅,
開天辟地第一回,
人民有了子弟兵!
他們和南下的主力結局不同,他們從游擊隊變成了正規部隊,而且最后由偏師發展成絕對主力,朱德也憑借這種巨大貢獻成為元帥之首。
二、紅七軍團名為先遣隊,其實是作為偏師掩護紅軍主力南下
“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以后,中央蘇區已由原來的縱橫近千里,縮小到300余里,10萬中央紅軍的生存已經非常困難,中央不得不考慮離開蘇區,進行長征。
但那么多人的戰略轉移,是非常困難的,和南昌起義一樣,紅軍主力想要南下,又得找一支部隊來對主力進行掩護,這一支部隊通常都是被打算犧牲的偏師。
于是,粟裕所在的紅七軍團承擔了這個重任,當時并沒有明說,紅七軍團的任務是掩護紅軍主力南下,而是宣布由紅七軍團組成北上抗日先遣隊。告訴他們,這次行動的最后到達地域為皖南,因為那里將舉行“皖南暴動”,并由此建立蘇區,紅七軍團到皖南有立足之地。
結果紅七軍團是“先遣”,但主力紅軍卻沒有隨后跟進,后面朱老總說出了博古、李德的真實意圖:派先遣隊北上,只是要讓他們“去做個引子”,以便掩護中央紅軍南下。
其后,這一支偏師幾經苦難,最后只剩下粟裕率幾百余人的余部?成功突圍,組建紅軍挺進師?,成為浙南游擊戰的核心力量?。
通過艱苦戰斗,這一支部隊在抗日戰爭發展成為新四軍主力之一;在解放戰爭,原挺進師骨干成為華東野戰軍的重要組成部分,最終發展為?華東野戰軍第一縱隊?(葉飛部),屬于解放戰爭中的頭等主力。
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朱老總在三河壩做偏師,粟裕在紅七軍團做偏師,都是人生緊要處的關鍵時刻,但他們從來不認為自己是偏師,硬是以不服輸的精神,把偏師的命運,改寫成主力的輝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