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當云徑
文/呂國文
清明期間,與家人一道踏上武當山麓,晨霧未散的山徑蜿蜒如青綢。新抽的嫩芽在枝頭舒展,與山中的古建筑群相映成趣。在新與舊的碰撞之中,忽有山風掠過,花影搖曳,恍若千年前的香客在此停駐,遺落下花瓣飄落的余香。
武當山的石階,一階連著一階,一道連著一道,一坡連著一坡,陡峭處還附著鐵鏈。臺階的斑駁處似有歷史的呼吸,指尖撫過被磨得發亮的鐵鏈,恍惚聽見朝圣者木履叩石的回響。這蜿蜒的石徑,既是通天的云梯,亦是叩問心性的長卷。一老者緩步而上,手持香柱,每登十級便合掌低眉,口中念誦:"愿山河無恙,眾生安康。"他的白發與青石相映,仿佛化作一尊行走的石像。
南巖宮,因朝向南方而得名。南巖宮石殿林立,鑲嵌在懸崖絕壁上。每一塊青磚,每一片綠瓦,都訴說著歲月的綿延。亭殿樓閣上的精美的雕刻,無論是靈動的飛禽走獸,還是飄逸的云紋圖案,都仿佛被賦予了生命,在時光中靜靜訴說著往昔的故事。三清殿前,幾位婦人將紅綢系于銅鈴,口中喃喃:"求太上老君保佑小兒學業有成,求真武大帝庇佑家庭和睦。"她們的禱詞與香爐青煙纏繞,散向武當大地。
從南巖宮出發到金頂,有四點五公里的路程,沿途經過黃龍洞、百步梯、朝天宮、朝圣門、一二三門、太和宮等。踏著斑駁的石梯,手抓被磨光了的鐵鏈,腳步一步趕著一步越發的沉重起來,而心卻在被掏空著,雜念全無。這樣的路途,千百年來,不知道有多少人踏過,不知道有多少人念過,不知道有多少人怨過,不知道有多少人堅持過。但唯有拖著艱難的步履不斷前行,才能夠達到終點。走了三個小時,等了三個小時,武當山古老的宮觀閃現眼前,停留在眼前,在達到金頂的那一刻,定格在了腦海。
太陽照耀下的金頂,閃耀著神秘而莊嚴的光芒,宛如蒼穹之下的一名隱士,內斂而堅毅。
站在山巔,掃視著武當山高聳、層巒的山峰:在歲月的長河中,武當山宛如一位沉默而睿智的長者,歷經千年輪回,見證著世間的風云變幻。遙想著過往的每一個日月,當第一縷晨曦穿透云霧,灑在武當山那古老的宮觀之上時。你可想到,那些懷揣著對天地的敬畏與對修行的執著者,早已踏上這片山巒。他們在峭壁之上開鑿洞穴,在峰巔搭建茅廬,于青山綠水間探尋著生命的真諦。
站在山巔,云霧中的宮觀如蓬萊仙島。凝望著紅墻灰瓦的宮觀:遙想著千年間,武當山歷經了無數的朝代更迭。從唐宋時期道教的逐漸興盛,到明朝朱棣敕建武當山,使其達到輝煌的巔峰。明朝的那場浩大工程,讓武當山成為了皇家道場。無數的宮殿樓閣拔地而起,規模宏大,氣勢磅礴。“北建故宮,南修武當”,不僅鑄就了建筑奇跡,更將"天人合一"的哲學熔鑄進每塊青磚碧瓦。然而,時光的車輪不會停下,武當山也在歲月的侵蝕與人為的變遷中歷經滄桑。戰火的硝煙曾彌漫于此,天災的肆虐也曾讓它滿目瘡痍。但它就像一位堅韌的斗士,一次次在困境中重生。
如今,當我們行走在武當山的懷抱,走在堅如磐石的云徑上,依然能感受到那份穿越千年的寧靜與祥和。山風拂過,松濤陣陣,仿佛是古人的低語。那一群群修行人,依舊在山間修行、習武,延續著千年來的生活方式;那一群群的孩童,在青苔石階上追逐著晨露,木劍揮出時的呼喝聲與林間鳥鳴交織成禪意的早課;那一群群游客,赤腳蹚過溪澗,用竹籃兜起山花的芬芳,讓童真與自然一同修行。
當最后一縷夕陽沉入紫金頂,山間響起悠長的鐘聲。讓我們的祈愿隨鐘聲升騰,與真武大帝的傳說、張三豐的劍意、李時珍的藥香,共同編織成武當山永不褪色的精神家園。
【作者簡介】
呂國文,平利縣教研師訓中心語文教研員,中共黨員。陜西省第十二批特級教師,中小學幼兒園教師培訓專家庫成員,陜西省優秀學科帶頭人,陜西省教學能手,安康市優秀教師,教學名師,五一巾幗標兵,安康教育學院雙師課程教師,《陜西教育》第一批欄目主持人。
?呂國文的作品集
==入駐作者==
劉 云 | | | | |
持續更新...... (排名不分先后)
主辦|遙望五峰文化傳媒工作室
郵箱|akwt@qq.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