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毛主席在中央蘇區的威望,即使他沒有在部隊擔任軍職,但只要他人在部隊,那么,部隊怎么打仗,其實還是他說了算。
王明曾經取消原紅一方面軍總司令、總政委名義及其組織,所有紅軍 集中統一于“中革軍委”統轄指揮,這就相當于取消了毛主席的紅一方面軍總政委之職。此外,還撤銷了毛主席的中共蘇區中央局代理書記職務。這樣,毛主席就失去了黨內、軍內的重要職務,他只剩下“政府主席”這個職務。
隨后,中央任命林彪為總指揮,聶榮臻為政委,羅榮桓為政治部主任,率領紅一軍團,從贛江東岸向北發展,毛主席以政府主席身份跟著紅一軍團“隨軍行動”。但沒有軍職的毛主席實際上成為這支部隊的軍事指揮核心,因為紅一軍團基本都是他的老部下,林總、聶帥和羅帥全部聽他的。毛主席說服全軍改變行軍的方向:放棄原定北進計劃,改為向東,朝閩西、閩南進軍!
由于毛主席卓越的軍事才華獲得周總理的認可,且毛澤東以政府主席身份“隨軍行動”,確實很不方便。于是在恢復紅一方面軍建制后,周總理力主讓毛主席繼續出任紅一方面軍總政委職務。但此時前線的軍事指揮架構是由周恩來、毛澤東、朱德、王稼祥四人組成,周恩來是最高軍事會議主席。實際上,周總理也聽毛主席的,這個指揮還是由毛主席說了算。
因此,其實無論毛主席在前線是什么位置,只要他隨軍出征,他人在部隊,他就能參與指揮作戰,而且確實他能做主。
寧都會議,錯誤地批判毛主席是“右傾機會主義”,會議指出:
“打贛州,“依據當時情況都是絕對需要的”,而且“攻贛本有克城可能”,只不過“因對敵必守中心城市的估計不足”以及“爆破技術有缺點”,這才“未能克城而撤圍”。至于“進占漳州雖獲勝利,有很大政治影響,但來往延緩了北上任務之實現。”
這完全是顛倒黑白,臨時中央錯誤命令去攻打贛州失敗了,是因為有特殊原因;而毛主席東征打漳州雖然贏了,卻政治影響不好,延緩了北上任務的實現。
最后,后方指手畫腳的人主張要對毛主席進行組織處理,撤銷毛澤東紅一方面軍總政委的軍職,把毛澤東從前方調往后方,讓他專做政府工作。
但周總理據理力爭,如寧都會議記錄所敘述:
“周恩來同志堅持要毛同志在前方助理,或由毛同志負主持戰爭責任,恩來同志亦在前方負監督行動總方針責任。”
由于周總理是蘇區最高負責人,他的話管用,大家同意他第一種意見,讓毛主席在前方助力,繼續隨軍出征。
但最終結果卻是毛主席告病假了,可能毛主席是有一點不舒服,但是不至于真的到要告病假不理事的地步,因為寧都會議結束后,毛主席就馬不停蹄地奔跑,兩天時間南下到瑞金,再用一天時間東行到福建汀州,很是生龍活虎,不像重病纏身。
很多人會覺得,或許毛主席是氣憤!
因為毛主席是中央蘇區根據地的創始人、一手撫育紅軍壯大、成功地指揮了三次反“圍剿”,現在卻莫名其妙地剝奪了軍權,他憤而離職。
其實,這個時候的毛主席已經不是紅四軍時期的毛主席了,他成熟了很多,已經是一個很穩重的政治家,不會再說“不打倒陳毅主義,我絕不回去!”之類的話。
他之所以要告病假,也是一種智慧,因為時勢的發展,已經由不得毛主席繼續指揮紅軍,他必須以退為進!
如果毛主席不退,雖然他能夠繼續在前線參與指揮軍隊。
他后續全權主持第四次反圍剿戰爭,若勝利固然良好,不過中央肯定還是會給自己的錯誤行為找補,我們可以看之前,王明一伙把毛主席在福建的勝利,說成是“延緩北上大局”。
但是一旦這第四次反圍剿失利,毛主席的處境將一下子跌入深淵,王明一伙會拿這次失敗把毛主席貶的一文不值,甚至有可能把他送上軍事法庭,具體可以參考蕭勁光的例子。
現在毛主席暫時告病假,以退為進,就是神來一筆。
前線若勝,那也挺好,自己的紅軍仍舊得以保存。
前線若敗,毛主席已經給自己留了一手,他沒有任何的不滿情緒,直接和中央說“前方何時電召便何時來”,也就是說,如果前線有不對勁的地方,毛主席隨時能出征到前線。以前紅軍打贛州失利,就是項英重新請毛主席下山的,讓毛主席威望上漲。
因此,寧都會議毛主席暫時隱退,是一種智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