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常某在某機械公司生產車間因工傷被托盤砸傷左腳,經兩年多治療與鑒定,于2024年1月被認定為十級傷殘。因對仲裁裁決存疑,機械公司于2024年8月向徐州市賈汪區人民法院提起訴訟。法院同年11月判決其支付常某醫療費、傷殘補助金等共計17.22萬元。但公司未按期履行,2025年初,案件進入強制執行階段。
兩難困境:權益與生計如何平衡?
經過仔細梳理,我發現,機械公司唯一的財產線索就是已被法院凍結的公司賬戶,余額僅8萬余元,遠不足以支付賠償款。彼時臨近春節,企業申請解封賬戶以發放員工工資,但常某因兩年半未獲賠償堅決反對。雙方訴求針鋒相對:
常某的堅持:工傷致其身心雙重創傷,賠償款是其以后生活的支撐;
企業的困境:賬戶凍結或致資金鏈斷裂,員工生計與社會穩定面臨風險。
破局之道:換位思考凝聚共識
于是,我跳出常規思路,分三步推動和解:
傾聽與共情:多次與常某深入溝通,理解其迫切訴求,同時闡明企業困境及查封后果,承諾全程保障其權益;
實地調研督導:走訪企業核查經營數據,督促其履行責任并制定可行性還款計劃;
搭建和解橋梁:提出“分期支付+違約條款”方案,即年前支付7.22萬元后解封賬戶,剩余10萬元分3個月付清,違約則加重處罰。
和解達成后,我又持續跟蹤企業財務狀況,定期核查生產進度。賬戶解封后,企業逐步恢復經營,最終提前于2025年3月一次性付清余款。
這起案件的妥善解決,讓我深刻體會到,作為執行法官,既要堅守法律剛性,捍衛勞動者的合法權益;也需兼顧人性的柔情,為企業發展保駕護航。唯有在法理與情理間找到平衡點,才能實現“案結事了人和”,讓公平正義真正照進現實。
供稿:賈汪法院 趙妍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