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股東大會上,董明珠又一次“語出驚人”。
她在講話中說,自己非常注重人才培養(yǎng),從不以年齡資歷來衡量干部。
然而,董明珠突然話鋒一轉(zhuǎn),又來了下面這么幾句:
我們絕不用一個海歸派,海歸派里面有間諜,不知道誰是誰不是,在無法鑒別是否是間諜的能力下,我只能保守的選擇在國內(nèi)的高校里面,培養(yǎng)我們自己的人才...
只是,質(zhì)疑海歸容易有間諜,沒什么毛病,但一刀切的說“絕對不用”,這就太夸張了吧。
其實,最近這些年,董明珠女士,素來就以獨具慧眼的審美、大膽犀利的言辭而聞名于網(wǎng)絡。
關于審美就不多說了,先品品她傾情打造的三代“玫瑰空調(diào)”。
尤其是中間的那個,無論是死亡芭比粉的配色還是婀娜的造型....
難道就沒有人去提醒一下董小姐,這空調(diào)有點辣眼睛嗎?
或許,還真的沒有。
因為,沒有人敢啊。
那么,再聯(lián)系董明珠說過的那些大膽犀利的言辭。咱們應該就能夠比較容易理解了。
比如,2023年3月,作為人大代表的董明珠,曾經(jīng)公開建議立法,對員工的跳槽行為收取“培訓費”。
這個采訪視頻里,她曾很認真的強調(diào)——覺得現(xiàn)在公司給的待遇低,別人給他幾倍的高薪他愿意走,但是我認為這里要立個法,因為你在我這干了十幾年,我培養(yǎng)了你,我付出了那么多人力財力物力和時間,你拍了屁股就走人,那你下一個單位最少要賠償我的培訓費。
大家聽了以后紛紛吐槽。
“董明珠當初跳槽時,給老東家錢了嗎?”
“冒昧的問一句,入格力簽勞動合同,還是賣身契?”
“我父母辛苦養(yǎng)了我二十多年,也建議董明珠向員工父母支付二十年來的費用。”
“這不像是打工掙錢的勞資關系,而是長工和地主,甚至奴隸和奴隸主的人身依附關系了。叫他們老板還不夠,得叫老爺、主人!”
同年12月23日,在格力電器2023屆大學生入職儀式上,她又勸誡年輕人“只想著掙更多錢跟行尸走肉沒差別,錢不應該是大學生的夢想,錢是奮斗的結(jié)果....現(xiàn)在的年輕人是什么樣?自由散漫?不講規(guī)矩?想干啥干啥、以我自己為中心?”
大家聽聞后更是不禁接著吐槽——入職時:不要以錢當目的來工作;離職時:你得給我培訓費?
然而,她卻并沒覺得自己的話有什么不妥,依舊像個高高在上的女神仙一樣,“下凡”來給那些“懶惰且愚鈍的人類”指點迷津。
比如2024年5月,在河南廣播電視臺《青聽》欄目的訪談中,董明珠再次“語出驚人”。
節(jié)目中,主持人說,“對于打工人,35歲是個坎,很多企業(yè)可能都不再招35歲的人了”。
董明珠馬上表示,“你可以去創(chuàng)業(yè),沒有人招聘你自己去創(chuàng)業(yè)。所以我覺得以年齡來衡量是否是坎,實際上更多的坎是來自于你的內(nèi)心和你的思想...”
主持人愣是給說的語塞了,或是為了避免招惹更多麻煩,她趕緊轉(zhuǎn)移了話題。
接著,主持人問,“最近一個很火的劇叫《我的阿勒泰》,大家看完這個劇之后,可能還是更渴望一種休閑的生活,您對您的員工提倡怎樣一種觀念?”
董明珠回答的非常干脆利落——你可以打辭職報告,回去休閑,這沒有問題,我覺得是自己的選擇。就像我一樣的,三十幾年沒休息過,你覺得吃虧了還是這種選擇錯誤?對我個人來說我覺得很幸福,所以幸福沒有一個標準,幸福來自于你的內(nèi)心。
然后她又試圖跟主持人和觀眾們“共情”,什么“我30多年從未休過假,70歲仍堅守崗位”云云。
但無論怎么“共情”,總讓人感覺,董明珠和主持人以及觀眾們,好像根本沒在一個頻道里。
當然,老板難以共情打工人,這就像富人不會真的去共情窮人一樣,沒啥可值得大驚小怪的。
只是,說好了先富帶后富,怎么成了先富“嫌棄”后富來了?
直播間被高傲的柜哥嫌棄;
35歲后被老板嫌棄;
被裁員后,還有大老板繼續(xù)對自己的人生指指點點,說那都是因為自己不努力。“感慨”祥子不好好讀書,孔乙己不愿意脫長衫....
這就讓人感到很疑惑了。為何如此閱歷深厚,見多識廣的成功女企業(yè)家,竟然壓根沒有意識到自己哪里說得不對勁呢?
因為,她是領導,是大老板啊。
董明珠在格力有著絕對的權威和絕對的壓倒性優(yōu)勢,只要她想干,就可以一直干下去。幾乎等同于這個企業(yè)的“女皇”。
所以,她的周圍全都是一群“聽話懂事”的下屬。“不聽話不懂事”的,根本混不下去。
像這位王自如(目前已離職創(chuàng)業(yè)去了),他曾經(jīng)的這段話,簡直句句說到了董明珠的心坎上。
董明珠的日常大概就是,在臺上揮斥方遒、指點江山,對ABCDEFG下屬各種安排,看到他們認真做著筆記、誠懇點頭的樣子,內(nèi)心非常滿足。
長期身處在這種環(huán)境中,她很難意識到自己哪里說得不對或者哪個表述太夸張,甚至還可能因為某些“憂國憂民”的建議意見,自己把自己給感動壞了。
你看,這是格力電器年會的一個節(jié)目,員工集體表演快板——“我媽就是董明珠”以展示格力企業(yè)文化和凝聚力。
感興趣的,大家可以搜搜這段視頻,現(xiàn)場員工們賣力夸張的表演,能讓你起一身雞皮疙瘩。
那么,咱們再回到格力絕對不用“海歸”這個說法上來。
董明珠的這種理念,她自己早就表達過很多次。但那時候她說的還算比較委婉,沒有如今這般強硬和極端。
所以,或許不排除她確實吃過這方面的虧。
但也有可能,這其中帶著一個性價比的問題。
如今的海歸跟海歸的含金量很不一樣,除了頂尖人才,也有大量混子。
而國內(nèi)體系培養(yǎng)出來的畢業(yè)生,往往更老實聽話,價格也更低,更容易接受996、007。
但無論怎么著,這也不適合放在公開場合去說。說了基本上就是一棍子打死所有人,再得罪一大批人。
畢竟,你就看從早先的兩彈一星,到現(xiàn)在的中芯國際,哪個沒有海歸的貢獻?
真正強大的技術體系應具備開放環(huán)境下的抗風險能力,而非依賴物理隔絕。
甚至還有人專門扒出了《就業(yè)促進法》第26條“不得實施就業(yè)歧視”來質(zhì)疑董明珠。
但幾乎可以肯定是,董明珠的周邊,特別是她那些“聽話懂事”的下屬們,都不會對此發(fā)出質(zhì)疑。
細品品,董明珠這些話其實更像是一種上位者優(yōu)越感的表達——給你崗位本身就是一個天大的恩賜,你能有資格在我這兒干活就是你的無上榮幸...
而非什么-“雙向選擇”。
原創(chuàng)文章,未經(jīng)授權,拒絕一切形式轉(zhuǎn)載和改編!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