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星標 關注,從此你的世界多點科學~
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巨匠阿爾伯特·愛因斯坦不僅是一位貢獻卓著的理論物理學家,而且是一位愛好世界和平、捍衛社會正義的卓越思想家、哲學家和社會活動家。鑒于其顯赫聲譽和崇高威望,國際上熱衷以愛因斯坦的姓名或姓氏命名各式各樣的獎項。本文特遴選出8個(5個來自美國,另外3個分別來自墨西哥、瑞士和德國)最為重要的愛因斯坦獎項,擇其要點予以介紹,以饗讀者。同時謹以此文紀念愛因斯坦先生逝世70周年。
那些雖以愛因斯坦的姓名或姓氏命名,但頒獎時間跨度短暫(如臨時性設獎),授獎地域范圍狹窄,總體受獎人數稀少,影響力較弱、含金量較小以及在史學界地位較低的此類獎項,不在本文的考察范圍之內。
國際上以愛因斯坦的姓名或姓氏命名的各種獎項名目繁多,名稱大都相近甚至相同,稍不注意就容易犯張冠李戴的錯誤,故在描述相關獎項時應注明其全稱和頒獎機構,以示區別,避免相互混淆。文中PH、CH、PM、PE和ES分別表示5項諾貝爾獎(物理學獎、化學獎、生理學或醫學獎、和平獎、經濟學獎)。“1965PH32”表示1965年3位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中的第2位,以此類推。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世界科學獎
1982年,世界文化理事會(WCC)在墨西哥城成立。WCC負責頒發阿爾伯特·愛因斯坦世界科學獎(Albert Einstein World Award of Science),該獎獎勵基金由WCC董事會通過私人募捐籌集。諾貝爾獎(簡稱諾獎)由西方發達國家瑞典王國的頒獎機構頒發,因阿爾伯特·愛因斯坦世界科學獎由發展中國家墨西哥合眾國的頒獎機構頒發,故該獎有時被視作發展中國家頒發的諾貝爾獎。1984—2023年的頒獎情況見拙作《阿爾伯特·愛因斯坦世界科學獎概覽》(《世界科學》2024年第5期)。
2005年,約翰·霍普菲爾德(John Hopfield)以生命科學方面的成就榮獲愛因斯坦世界科學獎。2024年10月8日,他又以神經網絡模型方面的開創性貢獻斬獲當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愛因斯坦世界科學獎可以說是“慧眼識珠”了。
在此補充阿爾伯特·愛因斯坦世界科學獎的最新頒獎情況:2024年6月6日,丹麥進化遺傳學家、哥本哈根大學進化生物學倫德貝克基金會講席教授兼劍橋大學生態學和進化生物學菲利普親王講席教授埃斯克·維勒斯列夫(Eske Willerslev)獲獎,頒獎領域屬于進化生物學,獲獎者以其在分子人類學、古生物學和生態學方面的開創性工作而聞名。同年10月22—23日,第39屆阿爾伯特·愛因斯坦世界科學獎頒獎典禮在加拿大蒙特利爾麥吉爾大學舉行。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獎
1949年,為慶賀愛因斯坦誕辰70周年,劉易斯和羅莎·施特勞斯紀念基金(Lewis and Rosa Strauss Memorial Fund)在普林斯頓創設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獎(Albert Einstein Award),獎勵在自然科學領域取得杰出成就的理論物理學家(數學家庫爾特·哥德爾以宇宙學方面的成就獲獎)。
作為該獎創始人之一的劉易斯·施特勞斯(Lewis Strauss)是美國猶太商人、慈善家和海軍軍官,1949年接替赫伯特·馬斯(Herbert Maass)出任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IAS)董事長。
獎品中包括一枚金質獎章和獎金,第1屆和第11—12屆每屆獎金總額是1.5萬美元,其余各屆均是0.5萬美元。
由IAS的教授組成評委會負責評獎,首屆評委會由以下4位科學巨匠組成:愛因斯坦本人、羅伯特·奧本海默(Robert Oppenheimer)、約翰·馮·諾依曼(John von Neumann)、赫爾曼·外爾(Hermann Weyl)。除羅伯特·奧本海默(1947年9月至1966年6月出任IAS第三任院長)以外的其他人是受聘IAS首批5位教授(均系數學學院教授)中的3位。該獎的獲獎難度和聲望可與諾獎相媲美。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獎始頒于1951年3月14日(愛因斯坦72歲誕辰日),不定期頒獎,1979年愛因斯坦100周年誕辰時頒發的第12屆是最后一屆,后停止頒獎。除首屆授予2人以外,其余各屆均只授予1人,獲獎者共計13人,全都是男性,其中諾獎得主5人(4人是獲該獎后才獲諾獎)。歷屆獲獎者名單見表1。
理查德·費曼所獲1954年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獎獎章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獎章
1977年6月28日,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學會(德文Albert Einstein-Gesellschaft;英文Albert Einstein Society)在瑞士首都伯爾尼成立,該學會負責頒發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獎章(德文Albert Einstein-Medaille;英文Albert Einstein Medal),表彰那些在與愛因斯坦相關的科學發現、工作或出版物中作出杰出貢獻者。獎品只有一枚獎章,并無獎金。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獎章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獎章始頒于1979年,每年頒獎一次,未頒獎年度6個:1980年、1981年、1997年、2002年、2021年和2022年。1979—2024年共頒獎40屆。每屆頒獎給1—2個個人或組織機構,授予2個個人或組織機構的5個年度:1993年、2001年、2011年、2015年、2017年。獲獎者共計42個個人和3個組織機構,其中女性得主1人,諾獎得主12人(9人是獲該獎后才獲諾獎)。歷屆獲獎者名單見表2。
頒獎亮點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唯一的女性得主——瑞士哲學家和翻譯家讓娜·赫爾施(1987)。
第二,有3個組織機構得主:LIGO科學合作組和Virgo合作組(2017)、EHT計劃項目組(2020)。
2016年2月11日,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科學合作組和室女座(Virgo)引力波天文臺合作組在美國首都華盛頓宣布,他們于2015年9月14日首次直接探測到引力波GW150914,它是來自13億光年以外的1個質量為36倍太陽質量的黑洞與1個29倍太陽質量的黑洞發生碰撞,然后并合為1個62倍太陽質量的黑洞,失去的3倍太陽質量轉化為引力波的能量。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獎章在獎勵探測引力波的個人(基普·索恩是2009年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獎章得主)的同時,還注重獎勵直接探測到引力波的集體(LIGO和Virgo),科學類諾獎則只獎勵個人。
雷納·韋斯、巴里·巴里什(Barry Barish)和基普·索恩3人因對直接探測到引力波作出決定性貢獻而分享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2019年4月10日,事件視界望遠鏡(EHT)計劃項目組在華盛頓等地召開新聞發布會,同步公布人類有史以來捕獲的首張黑洞成像照片,它是銀河系室女座A星系團中一個超大質量星系中心的黑洞M87。2007年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獎章得主萊因哈德·根策爾因發現銀河系中心的超大質量致密物質(黑洞)而分享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第三,唯一的華裔得主楊振寧(1995),時為美國國籍。
第四,唯一的阿爾伯特·愛因斯坦世界科學獎和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獎章雙料得主——美國理論物理學家和數學家愛德華·威滕(2016,1985)。
第五,有兩位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獎和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獎章雙料得主:美國理論物理學家約翰·惠勒(1965,1988)、英國理論物理學家和宇宙學家斯蒂芬·霍金(1978,1979)。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和平獎
1979年,為紀念愛因斯坦誕辰100周年并喚起人們對敦促核裁軍的“羅素-愛因斯坦宣言”(1955年7月9日)的關注,美國商人和慈善家威廉·施瓦茨(William Swartz)捐資在芝加哥創設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和平獎基金會(Albert Einstein Peace Prize Foundation),用來頒發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和平獎(Albert Einstein Peace Prize),主要獎勵對核裁軍運動作出重要貢獻者。獎品中包括一個較大的獎匾(可像相框那樣懸掛在室內墻壁上)和獎金,每屆獎金總額是5萬美元,無獎章。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和平獎始頒于1980年,每年頒獎一次,未頒獎年度3個:1987年、1989年、1991年。1992年頒發的第10屆是最后一屆,后停止頒獎。每屆頒獎給1至3人,1982年授予3人,1992年授予2人,其余各屆均只授予1人,獲獎者共計13人,其中女性得主1人,諾獎得主6人(3人是獲該獎后才獲諾獎)。歷屆獲獎者名單見表3。頒獎亮點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唯一的女性得主瑞典外交家和社會學家阿爾娃·米達爾(1980),其丈夫是瑞典經濟學家和社會學家岡納·米達爾(Gunnar Myrdal,1974ES21),夫妻二人都是諾獎得主。
第二,唯一逝后被追授的獲獎者瑞典政治家奧洛夫·帕爾梅(1986),作為在任首相于1986年2月28日在首都斯德哥爾摩市遇刺身亡,年僅59歲,同年9月29日被追授當年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和平獎,10月29日由其遺孀莉絲貝特(Lisbeth Palme)在華盛頓代為領獎。
APS愛因斯坦獎
1899年5月20日,美國物理學會(APS)成立,總部現設在馬里蘭州大學公園市。1995年,APS引力專題組(GGR)成立,2016年更名為引力物理學部(DGRAV)。1999年,由GGR特別是其成員戴維·莫里斯·李(David Morris Lee,1996PH31)的捐贈創設了愛因斯坦獎(Einstein Prize),褒獎在引力物理學領域的理論、實驗或觀測方面作出杰出貢獻的科學家。獎品中包括一張獲獎證書和獎金,每屆獎金總額是1萬美元,無獎章。
愛因斯坦獎始頒于2003年,每兩年頒獎一次(逢奇數年頒獎),2003—2025年共頒獎12屆。每屆頒獎給1或2人,2003年、2007年和2021年各授予2人,其余各屆均只授予1人,獲獎者共計15人,全都是男性,其中諾獎得主1人(雷納·韋斯,獲該獎后才獲諾獎)。歷屆獲獎者名單見表4。
頒獎亮點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唯一死后被追授的獲獎者美國理論物理學家布萊斯·德威特(2005),2004年9月23日因胰腺癌在得克薩斯州首府奧斯汀病逝,享年81歲。2005年4月16—19日,APS四月年會在佛羅里達州坦帕市舉行,在4月17日舉行的愛因斯坦獎頒獎儀式上由其好友兼合作伙伴路易斯·阿爾瓦雷斯-高姆(Luis Alvarez-Gaume)代為領獎并發表演講《布萊斯·德威特科學工作的亮點》(Highlights of the scientific work of Bryce DeWitt)。
第二,唯一的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獎、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獎章和愛因斯坦獎連中三元者約翰·惠勒(1965,1988,2003)。
第三,有3位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獎章和愛因斯坦獎雙料得主(約翰·惠勒不重復計入):美國理論物理學家彼得·伯格曼(1992,2003)、美國天體物理學家歐文·夏皮羅(1994,2013)、美國理論物理學家克利福德·威爾(2019,2021)。
激光科學愛因斯坦獎
1978—2000年,原光學和量子電子學會每年在美國多地輪流舉辦激光與應用國際會議,大會英文簡稱Lasers '78—'00。1988年起,由伊士曼·柯達公司贊助,在大會上頒發激光科學愛因斯坦獎(Einstein Prize for Laser Science),獎勵在量子光學研究領域作出重要貢獻的科學家。獎品中包括一枚直徑3英寸(7.62厘米)的銅質獎章,獎章正面圖案是愛因斯坦頭像和對A、B系數兩級躍遷的描繪,獎金情況不詳。
激光科學愛因斯坦獎始頒于1988年,每年頒獎一次(1997年和1998年未頒獎),1999年頒發的第10屆是最后一屆,后停止頒獎。每屆頒獎給1或2人,1994年和1999年只授予1人,其余各屆均是授予2人,獲獎者共計18人,全都是男性,其中諾獎得主7人(5人是獲該獎后才獲諾獎)。歷屆獲獎者名單見表5。
唯一的華裔得主量子物理學家喬瑞宇(1993),1940年生于香港,1947年隨父母移居美國,1964年入籍美國,1965年以論文《布里淵散射與相干聲子的產生》(
Brillouin Scattering and Coherent Phonon Generation)獲麻省理工學院 (MIT)理論物理學哲學博士學位,博導是“激光之父”查爾斯·湯斯 (Charles Townes,1964PH31)。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紀念獎科學獎
葉史瓦大學的前身可追溯到1886年3月15日在紐約市曼哈頓下東城成立的一所提供世俗教育的小型猶太學校,1928年5月29日更名為葉史瓦學院,1945年11月16日更為現名至今。現為四年制私立綜合性研究型大學,因受猶太教信徒贊助而被歸于猶太大學。1934年10月8日,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獲頒葉史瓦學院名譽人文文學博士學位。1953年3月15日,葉史瓦大學新建的醫學院正式命名為阿爾伯特·愛因斯坦醫學院(AECOM),1955年9月12日正式開課,10月23日舉行落成典禮。
AECOM負責頒發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紀念獎(Albert Einstein Commemorative Award),它是系列獎項,由科學獎、醫學獎、人文科學獎(細分為藝術獎和文學獎等)和公民權利義務獎(細分為公民獎、人權獎、公共事務獎和慈善獎等)四大類獎項組成,旨在褒揚在上述領域取得杰出成就者。獎品中包括一枚直徑3英寸的銅質獎章和獎金,每屆每類獎項(含細分獎項)的獎金總額是1000美元。
理查德·費曼所獲1960年愛因斯坦紀念獎科學獎獎章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紀念獎始頒于1956年,首屆頒獎典禮和晚宴于當年4月17日,即愛因斯坦逝世1周年忌日前一天在紐約市著名的華爾道夫酒店舉行,與會者約1200人。原則上每年頒獎一次,時有斷續,每個獎項通常只授予1或2人。
因該獎在科學史學界的地位不高,影響力相對較小,故歷屆科學獎的頒獎情況不甚明了,前十屆科學獎獲獎者名單見表6,后續頒獎情況不詳。表中11位獲獎者全都是男性,其中諾獎得主8人(4人是獲該獎后才獲諾獎)。
頒獎亮點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兩位華裔得主李政道和楊振寧(1957),當時均為中國國籍。趙天池在《李政道評傳》(2017)第355頁和季承在《李政道傳》(2010)第135頁都犯了張冠李戴的錯誤:趙天池將該獎誤作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獎(1957年未頒獎),季承則將該獎誤作1984年才開始頒獎的阿爾伯特·愛因斯坦世界科學獎。
第二,兩位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獎和阿爾伯特 · 愛因斯坦紀念獎科學獎雙料得主:美國理論物理學家理查德·費曼(1954,1960)、美國籍匈牙利裔核物理學家利奧 · 西拉德(1960,1962)。
第三,唯一的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獎章和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紀念獎科學獎雙料得主——楊振寧(1995,1957)。
1957年4月下旬,李政道和楊振寧被授予第二屆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紀念獎科學獎,表彰他們“進行理論研究并提出了實驗方法,實驗結果推翻了宇稱守恒定律,從而駁倒了過去30年包含在一切物理學理論中的基本定律之一,使我們在研究構成宇宙的基本粒子這個方面獲得了極其重要的發展”。同年5月5日,頒獎典禮和晚宴在華爾道夫酒店舉行。頒獎前,李政道向與會各界人士發表科學演講。同年12月初,新科諾獎得主李政道和楊振寧分別給諾獎頒獎機構和諾貝爾基金會提供了最初版“自傳”,二人當時不約而同提到的唯一獲獎獎項便是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紀念獎科學獎。
1957年5月5日,李政道發表科學演講
1973年5月15日,阿爾伯特·愛因斯坦長子、美國和瑞士(雙重國籍)水利工程學家和教育家漢斯·阿爾伯特·愛因斯坦(Hans Albert Einstein)在紐約市著名的廣場飯店領取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紀念獎特別獎,2個多月后的7月26日,漢斯突發心臟病在馬薩諸塞州伍茲霍爾病逝。美國土木工程師協會(ASCE)創設的漢斯·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獎(Hans Albert Einstein Award)始頒于1989年,獎勵在侵蝕控制、泥沙沉積、水道開發領域作出突出貢獻者,每年頒獎一次。
AECOM還頒發過以愛因斯坦姓名或姓氏命名的其他獎項,如精神病學及相關學科卓越貢獻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獎(Albert Einstein Award for Excellence in Psychiatry and Related Disciplines)等。
愛因斯坦基金會促進研究質量獎
柏林愛因斯坦基金會聯合柏林健康研究所QUEST責任研究中心(BIH QUEST Center for Responsible Research)創設愛因斯坦基金會促進研究質量獎(Einstein Foundation Award for Promoting Quality in Research),旨在表彰那些在全球范圍內為提高科研成果質量和穩健性作出杰出貢獻的個人和機構。
該獎始頒于2021年,每年頒獎一次,包括個人獎、機構獎和早期職業研究獎(意譯則是新銳獎,Early Career Award)三個獎項,前兩個獎項的獎金原是各20萬歐元,第三個獎項的獎金原是10萬歐元,2025年分別減至15萬歐元和5萬歐元。獎品中還包括一支頗具創意的長方體粉筆,無獎章。該獎通常在每年年底揭曉,每個獎項只授予1個個人(含小型合作研究團隊)或機構。歷屆個人獎獲獎者名單見表7,4位獲獎者中最后一位是女性,暫無諾獎得主。
-本文作者朱安遠是自由撰稿人,北京榮休高級工程師,諾獎研究者-
《世界科學》雜志版在售中 歡迎訂閱
月刊定價
15元/期
全年訂閱價
180元
點擊左側圖片或以下方訂閱方式選購
方式一:
掃描二維碼,“雜志鋪”訂閱有折扣~
方式二:
全國各地郵局訂閱 郵發代號:4-263
方式三:
機構訂閱,請撥打
021-53300839;
021-53300838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