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A股市場以三大股指集體收漲的姿態為投資者帶來一絲暖意,滬指、深成指、創業板指周線悉數飄紅。然而,紅盤背后暗流涌動:指數振幅持續收窄,日均成交額徘徊在8000億量級,市場情緒在“政策暖風”與“經濟數據焦灼”間反復拉扯。這種“指數不跌,個股難賺”的弱勢震蕩格局,正考驗著每位投資者的戰略定力。
一、政策托底≠全面反攻:理解當前市場的“弱震蕩”本質
近期央行超預期降準、地產政策邊際放松、產業資本增持潮涌等政策組合拳,確實為市場構筑了“政策底”。但需清醒認識到,當前A股的反彈更多是估值修復而非基本面驅動。從盤面特征看,熱點輪動速度已接近歷史極值:前一日領漲的新能源板塊,次日可能就被人工智能概念取代,這種“電風扇行情”恰恰暴露了資金做多信心的不足。
技術面層面,三大指數均受制于60日均線壓制,MACD指標呈現頂背離跡象,量能萎縮更暗示增量資金入場意愿低迷。值得注意的是,北向資金上周凈流出超50億元,與內資機構的“政策樂觀預期”形成微妙背離。這種內外部資金分歧,決定了市場短期內難以擺脫震蕩格局。
二、防御為盾,進攻為矛:機構“高低切換”的深層邏輯
在政策托底與基本面修復的“時間差”中,機構提出的“高低切換”策略實為攻守兼備的智慧:
1. 防御端:擁抱確定性,鎖定“壓艙石”資產
高股息紅利資產(如銀行、公用事業)和安全類資產(芯片、信創)的走強,本質是資金在不確定性中的“避險需求”。以四大行為代表的國有大行股息率仍超5%,在無風險利率下行周期中,這類資產如同市場中的“定海神針”。而半導體設備、工業軟件等“安全主線”,則承載著國產替代的長期敘事,其估值體系已逐漸脫離傳統周期框架。
2. 進攻端:捕捉政策紅利,布局“預期差”方向
人工智能板塊的反復活躍,折射出市場對“新質生產力”的持續關注。但需注意,本輪AI行情已從“主題炒作”轉向“業績兌現”,那些能落地商業場景的算力基建、數據要素企業,才可能穿越震蕩。消費板塊的配置價值同樣值得重視:隨著以舊換新政策加碼、服務消費復蘇,白酒、家電、旅游等細分領域或現結構性機會。
三、震蕩市生存法則:三大核心策略
策略一:以“股息率”為錨,構建防御組合
在10年期國債收益率跌破2.3%的背景下,股息率超3%的優質央企、公用事業股具有天然的配置價值。這類資產不僅能為組合提供穩定現金流,其股價波動率也顯著低于市場平均水平。
策略二:捕捉政策“發令槍”,左側布局順周期
內需穩增長政策發力方向(如基建、汽車)值得重點關注。以汽車板塊為例,政策端“報廢更新補貼”疊加“以舊換新”雙重利好,或催生階段性行情。但需注意,此類品種需嚴格遵循“買在政策預期,賣在數據驗證”的波段操作紀律。
策略三:用“期權思維”參與成長賽道
對于人工智能、低空經濟等高彈性品種,建議以“期權式”倉位參與。即用小比例資金博取高彈性收益,同時設置嚴格止損位。例如,可關注算力租賃、AI應用端率先落地商業合同的企業,這類標的在震蕩市中往往能走出獨立行情。
四、警惕兩大風險點:量能萎縮與海外擾動
當前市場仍存在兩大潛在風險:一是成交量持續低于萬億水平,可能引發“流動性陷阱”;二是美聯儲降息預期反復、地緣政治沖突等外部變量,或通過匯率渠道影響A股風險偏好。投資者需密切關注人民幣匯率波動及北向資金流向,這兩個指標往往是市場情緒的“先行信號”。
結語:在震蕩中尋找“結構性阿爾法”
A股市場正在經歷從“政策驅動”到“業績驅動”的過渡期,這個過程注定充滿顛簸。但歷史經驗表明,震蕩市往往是孕育結構性行情的溫床。對于普通投資者而言,與其糾結于指數點位,不如將精力聚焦于產業趨勢與政策紅利的交匯點。記?。涸谌跽鹗幨袌鲋?,最大的風險不是波動,而是用錯誤的姿勢參與——要么過于激進追漲殺跌,要么過度防御錯失良機。保持戰略定力,做好“高低切換”的資產配置,方能在震蕩市中收獲“時間的玫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