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的時候,我們都學過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現在我們重溫下:
一、新事物是指符合客觀發展規律、具有強大生命力和遠大發展前途的東西。舊事物則是那些同客觀規律背道而馳、日趨滅亡的東西。
二、新事物必然戰勝舊事物,是事物發展的總趨勢。
三、但新事物戰勝舊事物必須經歷艱難曲折的斗爭。
這些理論非常抽象,我們很難理解,但仔細觀察歷史,我們會發現,毛主席的軍事思想就是新事物,它在我們今天的角度看,就是正確的理論,但這種思想一開始也并不為人理解,發展過程經歷艱難曲折。
今天的我們或許很難想象,為什么這么正確的思想,大家不理解,甚至不相信?那么因為我們是后來者,一切從事后成功的角度來看,能夠導致成功的方法自然是正確的理論。但歷史非常復雜,在自身力量還弱小的年代,能夠撥開迷霧看到規律的人,是極少的。
建黨之初,“槍桿子里面出政權”的軍事思想在當時卻不被人理解。在“八七會議”上,毛主席提出我黨“以后要非常注意軍事,須知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這種軍事思想毫無疑問是非常正確的,沒有自己的革命武裝,也就沒有反抗國民黨反對派的資本,只有“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命運。但當時反對阻力很大,如毛主席所說:“他們(當時臨時中央)就大為惱火,說槍桿子里面怎么能出政權呢?于是把我的政治局候補委員撤了。”
當大家經歷蔣介石和汪精衛的反革命政變,大批黨員被殺害后,大家終于覺得“槍桿子”重要了,可毛主席的打仗方法又難以為官兵接受。毛主席的“農村包圍城市”理論,在戰略上要求先不打大城市,專挑實力弱的敵人打,被說成是“狹隘的經驗論”,是右傾機會主義;此外,毛主席的“誘敵深入”運動戰方針,被說成會打爛了我們的“壇壇罐罐”。
當大家經歷第五次反圍剿的失利,長征中湘江血戰紅軍戰士傷亡達4萬人后,大家終于意識到毛主席打仗方法是十分正確的。通過遵義會議,毛主席的打仗方法得到認可。毛主席重新復出,意氣風發地想打一仗,證明自己的正確。可這次居然運氣不在我軍這邊,誰曾知道毛主席復出后的首戰:土城戰役,失利了,毛主席的威望有所影響,大家又都質疑毛主席到底行不行啊?
可以說,毛澤東軍事思想被認可實在太難了,但毛主席憑實力找到了最佳策略,克服困難,在土城失利以后,指揮紅軍“回兵黔北”,通過遵義戰役殲敵20個團。驅散了土城戰役失利的陰影,毛澤東在軍內的威信迅速“回升”。
自此,毛主席指揮打仗越來越得心應手,通過一個又一個勝仗,毛澤東軍事思想得到全黨全軍的認可,這也是書本上馬克思主義理論,在實踐中的具象化,新事物經歷艱難曲折的斗爭,終于戰勝了舊事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