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灑掃、應對、進退”六個字,是古人的教育,包括生活的教育、人格的教育,是中國文化三千年來一貫的傳統(tǒng)。
如果有外國人問起我們中國文化教育方面,過去的教育宗旨是什么?我們不是教育專家,專家說的理論是他們的,我們講句老實話,中國過去的教育,主要的是先教人格的教育,也就是生活的教育。
美國也講生活的教育,但美國的生活教育是與職業(yè)、與賺錢相配合,而我們過去的生活教育是與人格的建立相配合,不管將來做什么事,人格先要建立。
這就是中國文化的教育。
現(xiàn)在我們的教育跟著西方走,所謂的生活教育,則是美國式的生活教育,教出來的孩子,先以能夠謀職業(yè),有飯吃,謀生為第一。這其中差別很大很大,這是教育上一個大問題。
當然將來會變,依我的看法非變不可,不變就不得了。社會自然會使它變,中國幾千年來的文化,不是偶然的,到了某一情勢、某一階段,自然會變。
中國的古禮,周公之禮,六歲就讀小學,小學就從這種生活規(guī)范學起;進一步八歲十歲認字;十八歲入大學,那是學大人。
所以中國文化,小學這個階段,就是求做人的知識。先培養(yǎng)一個人,然后再講高深的修養(yǎng),才是大學之道,這是我們中國過去文化教育的路線。
現(xiàn)在我們看到這個時代真可憐,很差勁,“灑掃、應對、進退”統(tǒng)統(tǒng)沒有了,非常嚴重,這不能全怪學校,幾乎每個人都要怪自己,因為現(xiàn)在我們搞得不中不西,不今不古。
我們這一代必須特別為下一代著想。
這是對“灑掃、應對、進退”大概說了一下,如果詳細說中國傳統(tǒng)“灑掃、應對、進退”的沿革,可以出一本專書了。
——《論語別裁》東方出版社
我們現(xiàn)在教育,兒童開始讀書是一件事,真正兒童教育,根據(jù)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小孩子在六歲至八歲之間入小學,學的是“灑掃應對”,怎么掃地、抹桌子,怎么與老師、大人、朋友講話的禮貌態(tài)度、規(guī)矩,這個最重要。
古代講入小學開始學灑掃應對,是學做人的基礎(chǔ),教育的目的是做人。人做好了以后,一個人從小學會做人處世,你不要看掃地抹桌子端碗,都是一種生活的教育,生活教育會了,以后長大去做事自然會了。
基本的教育沒有學好,而專門去讀書,那個是學知識,把知識學會,而做人的基礎(chǔ)沒有,這個教育是失敗的。在古代是這樣一個道理,這樣一個觀念。
現(xiàn)在比較起來與古人違反。現(xiàn)在小孩子進幼兒園也好,受小學乃至受大學教育,學的都是知識,對于做人、處世的基本,都是不穩(wěn),所以一片混亂。
——“南懷瑾先生關(guān)于經(jīng)典誦讀的漫談”
本文轉(zhuǎn)自南懷瑾文教基金會
點擊下方鏈接購買
歡迎關(guān)注東方出版社官方賬號
避免錯過更多好書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