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南大學湘雅醫院骨科主任唐舉玉教授團隊成功開展國際首例帶血管蒂淋巴結組織瓣移位術治療阿爾茨海默病,顯著改善了72歲重癥患者的認知功能和生活質量。這是繼開展改良頸深淋巴-靜脈吻合術治療阿爾茨海默病后又一創新性技術的首次應用,也是湘雅醫院顯微外科核心技術破解世界難題的又一突破。
來自江西省的黃爹爹4年前出現記憶力減退、偶有迷路等癥狀,之后病情持續加重,當地醫院診斷為“阿爾茨海默病”。近段時間來,黃爹爹完全失去認知、失語、大小便不能自理,輾轉多處求醫未果。當得知湘雅醫院唐舉玉教授團隊在阿爾茨海默病的手術治療領域有豐富經驗后,家屬當即帶患者來長沙。
在湘雅醫院骨科-手顯微外科門診,唐舉玉教授詳細詢問了患者病史并查看了相關檢查資料,發現患者患有重度阿爾茨海默病。經神經內科進一步診斷,確診黃爹爹為阿爾茨海默病,且術前MMSE評分為0分,CDR分級為3級,屬于重度癡呆。
阿爾茨海默病(AD)是一種中樞神經系統的退行性病變,主要發生在老年或老年前期。作為全球阿爾茨海默病患病人數最多的國家,我國2023年統計的數據顯示,目前全國此類患者有983 萬,80歲以上人群患病率超過30%。當下,通過手術治療阿爾茨海默病,是醫學界積極探索的重要方向。
唐舉玉教授于2023年牽頭成立了湘雅醫院阿爾茨海默病聯合攻關多學科(MDT)團隊,已為超過100例患者實施了頸深淋巴-靜脈吻合術(DCLVA),在手術治療阿爾茨海默病方面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據介紹,頸深淋巴-靜脈吻合術是通過在患者頸部建立淋巴管與靜脈的吻合通道,改善腦脊液淋巴引流,降低顱內壓力,促進致病蛋白排出,從而延緩甚至逆轉阿爾茨海默病病情進展。
“但該例患者屬于重度癡呆,頸深淋巴結病變明顯,頸深淋巴結功能已喪失,通過頸深淋巴-靜脈吻合術治療可能難以達到家屬預期。”唐舉玉教授介紹,這種情況下,對黃嗲嗲的治療只能另辟蹊徑。
基于前期大量研究結果,唐舉玉教授創新性提出置換頸深淋巴結的新術式,采用帶血管淋巴結組織瓣移位術來重建頸深淋巴循環。唐舉玉教授介紹,這項技術的核心在于更換全新功能性淋巴結,好比直飲水的濾芯堵塞失去過濾功能重新更換了新的濾芯,轉移的新淋巴結將發揮“泵”的作用和“橋”的作用”,將顱內淋巴液轉流至體循環。這項創新技術突破了傳統治療局限,適用于頸深淋巴結完全失能且局部無可吻合的功能性淋巴管的重度阿爾茨海默病患者。
△手術部位示意圖
結合患者實際病情和家屬意愿,唐舉玉教授團隊聯合神經內科沈璐教授團隊、放射科廖偉華教授團隊、核醫學科胡碩教授團隊、麻醉科唐朝輝教授團隊、康復科蔡穎教授團隊等,聯合為黃爹爹量身定制治療方案。
4月8日,唐舉玉教授團隊為黃爹爹實施了帶血管蒂頜下淋巴結組織瓣移位術,由鄒望遠教授麻醉團隊進行無管化麻醉,最大程度保證患者術后早期快速康復。術中探查與應用近紅外ICG造影證實患者雙側頸深淋巴結變性完全失能,手術徹底清除,將頜下功能正常淋巴結轉移至原有頸深淋巴結所在部位。因手術部位解剖結構復雜,需要保留淋巴結血供,操作非常精細,唐舉玉教授團隊全程都在手術顯微鏡下操作。歷時2.5小時,手術順利完成。黃爹爹術后恢復良好,于術后第7天出院。
△手術進行中
據家屬介紹,患者術后改善明顯:術前會吞咽但功能不好,吃飯會哽住,術后在家吃飯沒問題;術前大小便不能自理,術后可以自己小便;術前幾乎不與他人交流,別人問他無應答,術后暫時還不認識人,但家人在樓上喊他,他會到處張望;術前走路會摔跤,需要人扶著,而且不愿意走,走幾步就躺地上,術后可以自己上下樓,可以坐著看電視;術前不上床睡覺已經2年了,術后能自己睡覺,只需要家人扶上床即可。
唐舉玉教授介紹,此例手術是國際首例采用帶血管淋巴結移位術治療重度老年癡呆的手術,標志著我國在該領域取得重大突破,為目前藥物與傳統頸深淋巴靜脈吻合無效的重度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帶來福音。
通訊員武海亮 于花 瀟湘晨報記者任彎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