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數據統計顯示:
截止到2023年,我國60歲以上的人口已達2.8億,預計到2035年,老年人口將突破4億。
隨著老齡化持續加重,生育率卻不斷走低,這也意味著在這樣的背景下,養老問題成為了不少家庭的“心頭大患”。
尤其是對獨生子女家庭而言,一對夫妻可能要贍養4位老人。
再加上經濟壓力、時間成本、醫療照護等問題的交織,讓許多子女陷入了“養老焦慮”之中,也讓不少老人面臨晚年考驗。
也正因如此,“有償贍養”模式登上了歷史舞臺,在不少獨生家庭中開始蔓延。
01.“有償贍養”在獨生家庭蔓延
所謂“有償贍養”,指的是父母通過經濟補貼的方式,讓子女留在身邊照顧自己。
比如,提供住房或購房支持,讓子女在父母所在城市定居。
比如,每月給予子女生活補貼,或者承擔孫輩的教育費用,以此來減輕子女壓力,換取子女的更多的照顧時間。
說白了,就是父母用經濟手段“購買”晚年的養老保障。
就像我們老家的鄰居張大媽,是鎮上中學的退休老師。
老伴去世以后,由于擔心晚年無人照料,于是就和自己唯一的兒子商量,讓他回老家工作,自己可以幫他買房并且每月補貼一定的生活費。
而代價就是讓兒子放棄大城市的工作,回到小鎮上生活。
起初她兒子不同意,但后來還是頂不住張大媽的壓力,只能被迫妥協。
后來每次提起這些事,張大媽都倍感歉疚的說這種選擇,實在是無奈之舉,但對自己的晚年卻是一種最好的保障方式。
說起來,也讓人五味雜陳。
也許在不少人眼里,這種方式多少顯得自私、利己,不近人情。
更沒有半點“父母愛子,為之計深遠”的偉大與溫情。
可事實上,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這種選擇在如今的時代,也并非是個例。
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有償贍養”的利與弊。
02.“有償贍養”的優勢
有償贍養與傳統的以“道德、親情”為要求的養老方式相比,它顯得更為簡單粗暴,但卻能夠大大緩解年輕人的生存壓力。
比如,高房價、育兒成本讓年輕人自顧不暇,而父母的經濟支持,能夠直接提高兒女的生活幸福指數。
比如,子女留在身邊,降低老人孤獨感,突發疾病時,也避免了“遠水難救近火”的情況發生。
再比如,在經濟協議的約定下,大大降低了因養老問題產生的家庭糾紛,讓贍養老人更加可持續化。
對于那些不愿意去大城市打拼,想要簡單生活的年輕人來說,這種方式,無疑是一種雙贏的選擇。
03.“有償贍養”的弊端
任何事情,有正向積極的一面,也會有負面消極的地方。
就比如說,一旦采取了“有償贍養”,那么可能會因為過度依賴金錢維系,子女會將贍養視為“工作”而非責任。
久而久之,親情也會慢慢淡化,變得疏離。
此外,如果子女有遠大的理想和抱負,并不愿意生活在從小長大的地方,那么父母強行把孩子留在身邊,這無疑是一種“道德與情感綁架”。
哪怕子女迫于世俗壓力而留下,那么他們內心深處,也會油然生出一種不滿和怨懟,而這種情緒,也勢必會對老人所期待的養老狀態,進行一系列的沖擊。
甚至說會弄巧成拙,讓養老事宜變得更加錯綜復雜。
就比如說子女因為父母過度介入自己的生活,以及對未來的計劃而心存憤恨,那么就算再有孝心,也會在父母的利己決策下慢慢消散,甚至導致親子關系徹底破裂。
基于這些層面的考慮,老人在做選擇的時候,還是要三思而后行。
話說回來,有償贍養看似冰冷,但卻是不少家庭在現實壓力下的無奈之下。
它或許不是完美的解決方案,也不能完全替代親情,但在當代社會結構下,卻也給我們提供一些思路和相對可行的養老保障。
只要我們能夠在其中找到平衡點,或許就能為養老問題,多上一份保險。
但無論怎樣選擇,它的前提一定是尊重年輕人的想法,而不是被生拉硬拽的拖入“不得不如此”的深淵與困局。
最后也想問問大家,你會選擇“有償贍養”父母嗎?歡迎留言討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