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在廣袤國土上點燃的革命星火,遠不止于中央蘇區。從大別山到海南島,從洪湖之濱到大巴山區,無數共產黨人在艱難環境中開辟出各具特色的紅色根據地。
一、鄂豫皖蘇區:大別山的紅色堡壘
建立者:徐向前、陳昌浩、吳煥先
時間:1930年6月(由鄂豫邊、豫東南、皖西三塊根據地合并而成)
1927年11月,黃麻起義的槍聲在湖北黃安(今紅安)、麻城響起,吳煥先等率領紫云區農民武裝揭開鄂豫皖革命的序幕。1930年,紅一軍成立,標志著三塊根據地的整合,鄂豫皖蘇區成為僅次于中央蘇區的第二大紅色區域。徐向前在此展現卓越軍事才能,運用“集中兵力、各個擊破”戰術,于1931年雙橋鎮戰役中全殲國民黨軍第三十四師,生擒師長岳維峻,創下紅軍首次整師殲敵的紀錄。
蘇區鼎盛時覆蓋26個縣,人口達350萬,紅四方面軍發展至4.5萬人,成為長江以北最強大的革命力量。然而,1932年張國燾的“左”傾冒險主義導致反“圍剿”失敗,蘇區大部淪陷。紅四方面軍被迫西征,吳煥先率紅二十五軍轉戰陜南,創建鄂豫陜蘇區,直至1935年在甘肅涇川壯烈犧牲,年僅28歲。鄂豫皖蘇區“二十八年紅旗不倒”,為革命輸送了李先念、徐海東等200余位開國將領,成為當之無愧的“將軍搖籃”。
二、湘鄂西蘇區:水網間的紅色割據
建立者:賀龍、周逸群、段德昌
時間:1928年1月(湘鄂邊根據地建立,后與洪湖根據地合并為湘鄂西蘇區)
1928年初,賀龍、周逸群遵照黨中央指示,回到湘西發動桑植起義,組建紅四軍。與此同時,段德昌在洪湖地區領導農民開展游擊戰爭,形成“河湖港汊游擊戰”的獨特戰術——利用水網密布的地理優勢,以木船、蘆葦為掩護,靈活打擊敵人。1930年,紅四軍與洪湖紅六軍會師,組成紅二軍團,湘鄂西蘇區正式形成。
蘇區實行土地革命,建立兵工廠、紡織廠,鼎盛時控制20余縣,人口300萬。段德昌被譽為“洪湖赤衛隊之父”,其戰術被毛澤東稱為“河湖港汊地帶游擊戰爭的典范”。但1932年,王明“左”傾路線導致蘇區“肅反”擴大化,段德昌等數千名干部遇害,紅軍損失慘重,被迫撤離。盡管如此,湘鄂西蘇區為紅二方面軍的誕生奠定了基礎,其斗爭精神如同洪湖的波濤,經久不息。
三、左右江蘇區:邊陲的紅色風暴
建立者:鄧小平、張云逸、韋拔群
時間:1929年12月(百色起義建立右江蘇區,1930年2月龍州起義建立左江蘇區)
1929年,蔣桂戰爭爆發,鄧小平、張云逸以廣西教導總隊和警備第四大隊為基礎,發動百色起義,成立紅七軍和右江蘇維埃政府。壯族領袖韋拔群早年在東蘭開展農民運動,此時率農軍加入,使紅軍中壯、瑤等少數民族戰士占比達60%,成為中國革命中民族團結的典范。
鄧小平在蘇區推行“分田到戶,耕者有其田”,頒布《土地法暫行條例》,深受群眾擁護。1930年,左江蘇區因龍州起義失敗而喪失,紅七軍執行“攻打大城市”的錯誤指令,經千里轉戰,于1931年加入中央紅軍。盡管左右江蘇區存續時間較短,卻在祖國邊陲播下革命火種,證明少數民族地區同樣是革命的沃土。
四、川陜蘇區:大巴山的紅色政權
建立者:徐向前、陳昌浩
時間:1932年12月(紅四方面軍入川后創建)
紅四方面軍撤離鄂豫皖后,于1932年底進入川北,利用四川軍閥混戰的時機,建立川陜蘇區。徐向前指揮紅軍粉碎四川軍閥劉湘的“三路圍攻”“六路圍攻”,蘇區擴展至4.2萬平方公里,人口600萬,成為長征前全國最大的蘇區之一。
蘇區實行“平分土地”,建立造幣廠、印刷廠,發行“川陜省蘇維埃銀元”,經濟自給自足。1935年,紅四方面軍為策應中央紅軍長征,西渡嘉陵江,留下劉子才等率部堅持游擊。川陜蘇區雖因張國燾的錯誤路線遭受損失,卻為紅軍提供了大量糧食、布匹和兵員,徐向前評價其“為中國革命保存了重要力量”。
五、閩浙贛蘇區:方志敏式的蘇維埃
建立者:方志敏、邵式平、黃道
時間:1928年1月(弋橫暴動后創建贛東北根據地,后擴展為閩浙贛蘇區)
“兩條半槍鬧革命”的方志敏在江西弋陽、橫峰發動暴動,創建閩浙贛蘇區。他創造性提出“股份制合作社”,鼓勵農民以土地、勞動力入股,發展生產;建立列寧學校、工農報社,推行文化教育。1934年,蘇區被毛澤東譽為“蘇維埃模范省”,其“出槍、出糧、出干部”的貢獻享譽全國。
同年,紅十軍團奉命北上抗日,方志敏被俘后在獄中寫下《可愛的中國》《清貧》等不朽篇章,高呼“敵人只能砍下我們的頭顱,決不能動搖我們的信仰”。閩浙贛蘇區雖最終淪陷,卻首創地雷戰、麻雀戰等游擊戰術,為敵后抗戰提供了寶貴經驗。
六、湘鄂川黔蘇區:長征的戰略支點
建立者:賀龍、任弼時、肖克
時間:1934年11月(紅二、六軍團會師后創建)
1934年10月,紅二、六軍團在貴州木黃會師,隨后進軍湘西,創建湘鄂川黔蘇區。面對國民黨軍80個團的“圍剿”,賀龍、任弼時采取“誘敵深入、集中殲敵”戰術,在陳家河、桃子溪等戰役中殲敵2萬余人,牽制30萬敵軍,有力策應中央紅軍長征。
蘇區深入發動群眾,短短半年內擴紅2.3萬人,籌集糧食15萬擔。1935年11月,紅二、六軍團從桑植出發長征,留下的游擊隊堅持斗爭至抗日戰爭。作為長江南岸最后一塊紅色根據地,它為紅二方面軍的誕生奠定了基礎,成為長征中“牽住敵人鼻子”的關鍵力量。
七、瓊崖蘇區:孤島的紅色傳奇
建立者:馮白駒、王文明
時間:1927年9月(瓊崖暴動后建立樂四區根據地)
在孤懸海外的海南島,馮白駒、王文明領導瓊崖黨組織發動武裝起義,建立樂四區蘇維埃。1932年,國民黨軍重兵“圍剿”導致蘇區幾乎全失,馮白駒率25名戰士在母瑞山斷糧8個月,以野果、山泉充饑,堅持“紅旗不倒”。
抗日戰爭爆發后,瓊崖縱隊在白沙縣創建抗日根據地,獨立抗擊日軍6年。1950年,配合解放軍渡海作戰,突破國民黨“伯陵防線”,迎來海南解放。從1927年到1950年,瓊崖蘇區“二十三年紅旗不倒”,成為中國革命史上堅持時間最長的根據地之一。
八、湘鄂贛蘇區:長江中游的紅色屏障
建立者:彭德懷、滕代遠
時間:1928年7月(平江起義后創建)
彭德懷、滕代遠領導平江起義,組建紅五軍,開辟湘鄂贛蘇區。1930年,紅五軍擴編為紅三軍團,攻占長沙,成為紅軍唯一一次攻克省會城市的戰例,震動全國。蘇區地處湘鄂贛三省交界,直接威脅武漢、南昌,成為中央蘇區的重要屏障。
第五次反“圍剿”中,蘇區軍民浴血奮戰,紅十六師幾乎全軍覆沒。幸存者轉戰至陜北,編入紅十五軍團,繼續投身革命。湘鄂贛蘇區雖未形成大規模割據,卻以“為中央蘇區擋子彈”的犧牲精神,在革命史上留下厚重一筆。
九、鄂豫陜蘇區:長征中的新支點
建立者:程子華、徐海東、吳煥先
時間:1934年12月(紅二十五軍長征至陜南后創建)
紅二十五軍在吳煥先、徐海東率領下率先長征,1934年底進入陜南,建立鄂豫陜蘇區。面對國民黨軍的“圍剿”,紅軍采取“先疲后打”戰術,在蔡玉窯、文公嶺等戰役中殲敵5000余人。1935年8月,吳煥先在戰斗中犧牲,徐海東率部北上,與陜北紅軍會師,成為第一支到達陜北的長征部隊。
鄂豫陜蘇區是長征中唯一新建的根據地,不僅為紅二十五軍提供了休整補給,更在陜南播下革命種子,為中央紅軍北上創造了有利條件。
十、東江蘇區:華南的紅色星火
建立者:彭湃、古大存
時間:1927年11月(海陸豐起義后建立中國首個縣級蘇維埃)
“農民運動大王”彭湃在廣東海陸豐領導起義,建立中國第一個縣級蘇維埃政權——海豐縣蘇維埃政府。他提出“一切土地歸農民”,將地主土地按人口平均分配,得到百萬農民擁護。1930年,紅十一軍成立,蘇區擴展至東江流域,形成橫跨粵東的革命區域。
盡管東江蘇區因國民黨軍反復“清剿”于1935年喪失,古大存等率領游擊隊轉入山區,堅持斗爭至抗日戰爭。作為華南革命的起點,它證明了農民運動在沿海地區的可行性,為后來的華南抗日縱隊和廣東解放埋下伏筆。
中央蘇區之外的十大蘇區,雖因地理環境、歷史條件不同而各具特色,卻共同踐行著“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真理。它們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早期試驗場——鄂豫皖的軍事創新、湘鄂西的水網游擊、閩浙贛的經濟探索、左右江的民族政策,都為中國革命積累了寶貴經驗。
這些根據地的建立者中,既有賀龍、徐向前等軍事統帥,也有方志敏、彭湃等理論先驅,更有韋拔群、馮白駒等本土領袖。他們以鮮血和智慧證明:革命的火種一旦與人民群眾相結合,便能在任何艱難環境中生根發芽。從大別山的險峻到海南島的孤絕,從洪湖的蘆葦蕩到大巴山的密林,紅色版圖的每一道輪廓,都是共產黨人“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的生動寫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