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智元報道
編輯:英智
【新智元導讀】25年前,10歲的Rose Yu收到一臺改變命運的電腦,從玩游戲到成為AI領域的領軍人物,她如何用物理學與深度學習破解交通、颶風和核聚變的難題?跟隨她的腳步,揭秘一位天才科學家的開掛人生!
10歲那年,Rose Yu收到一份改變命運的生日禮物——一臺電腦。
在25年前,電腦在中國可是稀罕物。這份來自叔叔的禮物,從此開啟了她開掛般的人生!
Rose Yu在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俯瞰著拉霍亞海岸,她致力于構建能用物理學原理解決實際問題的神經網絡
最開始,Yu用它玩電腦游戲,到了中學時期,她獲得了網頁設計獎。
大學時期,她在浙江大學主修計算機科學,在校期間因創新研究獲獎。
后來,她選擇到南加州大學(USC)讀博,部分原因是她在美國唯一的親友——那位叔叔,當時在附近的噴氣推進實驗室工作。
2017年,Yu獲得博士學位,并榮獲最佳博士論文獎。
最近一次獲獎是今年1月,美國總統拜登親自授予她總統早期職業獎。
Yu現為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UCSD)副教授,是「物理引導深度學習」領域的領軍人物,多年來致力于將物理知識融入神經網絡。
她用流體動力學原理改進了交通預測,通過加速湍流模擬,加深了對颶風的理解,甚至設計了一些工具來預測新冠肺炎(Covid-19)的傳播。
她夢想部署一套稱之為「AI科學家」的數字實驗室助手。
基于物理學原理,人類研究員與AI助手的合作,有望催生全新的科學見解。
在她看來,整合這些「助手」的信息,或許是加速科學發現進程的最佳途徑。
堵車催生的靈感
讀研時,Rose Yu被洛杉磯的堵車折磨瘋了!
學校門口兩條高速公路交匯,每次出門都像「渡劫」。
2016年,她突發奇想:深度學習能識別圖片,能否預測動態的交通?
當時,深度學習正火,它通過多層神經網絡從數據中挖掘規律,圖像分類成果顯著。
她把車流想象成水流,在模型中,道路上的車流就好比流體在平面上流動,遵循流體動力學規律。
最大的創新是引入圖論的概念,把交通視為一張「圖」。
監測道路交通狀況的傳感器是「節點」,傳感器之間的道路及距離構成了「邊」。
借助這張圖,可以獲取某個時刻整個路網的即時狀況,包括每個位置車輛的平均速度。
把每隔5分鐘生成的圖組合起來,就能清晰看到交通的變化趨勢,對交通狀況進行預測。
靠著導師Cyrus Shahabi積累的海量數據,她的模型把交通預測時長從15分鐘延長到1小時!
2018年,谷歌地圖直接采用了她的代碼,還邀請她當訪問研究員。
給颶風「算卦」
解決了堵車難題,她又盯上了氣候領域的硬骨頭——湍流預測。
2018年,Yu在Lawrence Berkeley國家實驗室做做了一次演講,和那里的科學家們進行了交流,明確了這個問題。
湍流就是水流、氣流里那些復雜的漩渦,小到咖啡攪拌的漩渦,大到海洋中的風暴,都和它有關。
用傳統Navier-Stokes方程預測湍流,計算速度慢得像蝸牛,這也是為什么颶風難以精準預報。
Yu用最佳數值模擬訓練的深度神經網絡,學習這些模擬。
模型效果驚人:二維場景下預測速度快了20倍,三維場景直接快了1000倍!
未來預警颶風可能要用她的湍流預測算法了。
湍流幾乎無處不在:血液里的湍流會引發中風,無人機螺旋槳的湍流會讓飛機搖晃。
Yu在加州理工學院(CIT)做博士后時,曾與他人合作撰寫了一篇研究無人機穩定性的論文。
團隊用神經網絡來模擬湍流,從而更好地控制無人機的起飛和降落。
1億攝氏度左右的高溫下,等離子體內會產生各種湍流。高溫等離子體里的湍流,是核聚變的關鍵。
Yu目前正在開發一種深度學習模型,能夠在瞬間預測等離子體的行為。
AI科學家
Rose Yu還有個更大膽的想法:打造「AI科學家」。
她的團隊開發的AI,已經能自動發現物理規律,如光速恒定的洛倫茲對稱性、物體旋轉不變的旋轉對稱性。
更牛的是,這些全是靠AI自己悟出來的!
AI還有潛力發現目前物理學中未知的新對稱性,這將是一個巨大的突破。
她所設想的「AI科學家」不是單一的神經網絡,而是程序的組合,用來輔助科學家做出新發現。
比如天氣預報、分析全球變暖的原因,研究疫苗接種政策對疾病傳播的影響。
現在,她的團隊正開發更強大的基礎模型,能處理數字、文本、圖像、視頻等多種數據。
也許幾年后,科研人員就能用它快速分析數據、提出假設,把更多精力留給腦洞大開的創造性工作。
不過她也強調:AI永遠是助手,不是替代者。
「我們的目標是讓AI幫忙干雜活,人類的創造力才是無可替代的!」
Rose Yu(虞琦)
Rose Yu是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UC San Diego)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系副教授。她是AI團隊的核心成員,同時在Hal?c?o?lu數據科學研究所任職。
她的研究興趣主要在機器學習,尤其是大規模時空數據的處理與分析,她對AI推動科學發現有極大的熱情。
她曾榮獲美國總統青年科學家與工程師獎(PECASE),還曾獲DARPA青年教師獎、歐洲早期科學與工程獎(ECASE)、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杰出青年獎、赫爾曼獎學金,以及摩根大通、Meta、谷歌、亞馬遜和Adobe等企業頒發的教師獎。
Yu多次獲得最佳論文獎,曾獲南加州大學(USC)最佳博士論文獎。她還被《麻省理工科技評論》評為35歲以下AI領域創新者。
參考資料:
https://www.quantamagazine.org/improving-deep-learning-with-a-little-help-from-physics-20250423/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