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關鍵地球物質循環與成礦全國重點實驗室第一屆學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暨戰略發展研討會在南京大學成功召開。南京大學黨委副書記、黨委組織部部長、黨委統戰部部長焦瑞華,南京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陸現彩出席活動。
會上,舉行了實驗室第一屆學術委員會及學術顧問委員會聘任儀式,焦瑞華向與會院士、專家委員頒發聘書。實驗室第一屆學術委員會由包括8位院士在內的17位專家組成,同時組建的第一屆學術顧問委員會由9位院士組成。
陸現彩代表南京大學致辭,他回顧了實驗室的發展和重組歷程,強調了全國重點實驗室的重要地位,介紹了實驗室重組后新的要求與發展方向,并向長期以來關心和支持學校及實驗室建設發展的各位專家、領導致以誠摯的感謝。他希望實驗室能夠抓住機遇,迎接挑戰,產出更多、更好的成果,推動實驗平臺更好發展,以優異的成績迎接實驗室評估,為我國地球系統科學學科發展和戰略資源安全保障作出新的南大貢獻。
實驗室主任徐夕生圍繞實驗室重組建設后的目標、任務、建設與規劃做了主題報告,將全面提升實驗室原始創新能力,為建設世界一流的實驗室而不懈努力。
學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及學術顧問委員會戰略研討會由翟明國院士和鄭永飛院士主持,與會委員從實驗室的研究方向、研究內容、學科交叉融合、組織管理、人才引進和培養等方面為實驗室的下一步工作和發展建言獻策。
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書記董婷代表學院向各位委員的長期關心與支持表示感謝,并表示學院將全力支持全國重點實驗室建設,為服務國家重大需求、推動地球系統科學創新發展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本屆學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和戰略發展研討會的召開標志著南京大學關鍵地球物質循環與成礦全國重點實驗室的建設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全體實驗室成員定當努力拼搏,為建設國際國內一流的地球科學與成礦實驗室不懈奮斗。
關鍵地球物質循環與成礦全國重點實驗室
關鍵地球物質循環與成礦全國重點實驗室前身是內生金屬礦床成礦機制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南京大學),于1989年由徐克勤等五位教授提出可行性研究報告,同年3月經國家計委、科委和教委組織專家論證后,確認為世界銀行貸款重點學科發展項目,正式批準在南京大學建立。在1991年通過世界銀行貸款120萬美元的基礎上邊建設邊開放,于1995年10月通過科技部驗收,是全國第一個從事金屬礦產資源研究的國家重點實驗室,主管部門為教育部。
實驗室現有建筑面積約4000平方米,擁有一批先進的儀器設備,總值達11500萬元。歷經近二十年的建設與開放運行,實驗分析系統不斷完善,建立和形成了以礦物結構與成分分析平臺、元素與同位素分析平臺、高溫高壓實驗平臺、成礦流體分析平臺、古地磁與構造熱年代學平臺、生物-環境共演化及地學大數據、和高性能計算平臺等七大集群為主的實驗室技術支撐平臺,在微束分析、同位素分析、成礦流體分析等領域形成自己的技術特色。目前已成為南京大學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科學研究、培養及學術交流的重要基地。
實驗室依托地質學國家一級重點學科,涵蓋巖石學、礦床學、地球化學、礦物學、鈾礦地質學、構造地質學等。實驗室與學科協調發展,為南京大學地球科學科研水平的提高和高層次人才的培養提供了保障。
編輯、審核:大可
版權聲明:本文由“TOP大學來了”綜合自“南京大學”,文章轉載只為學術傳播,如涉及侵權問題,請聯系我們,我們將及時修改或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