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立正媽媽
來源丨谷雨星球
ID丨guyujihua2021
最近有一個詞多次刷屏朋友圈:童年富裕癥。
簡單來說,說的是很多孩子的物質生活充裕,卻出現情感空虛、缺乏自驅力,抗挫力也差。
事實上,這個詞最早出現在1908年的社會學研究中,英文「Affluenza」,被認為是一種像流感一樣有傳染性、痛苦的疾病,更是提出了一個尖銳的問題:
經濟狀況如此優越的孩子,為什么沒有變得更幸福?更有后勁?
哈佛畢業的心理學博士布萊斯·格羅斯伯格(Blythe Grossberg)寫的暢銷書《我在上東區做家教》,通過對一群紐約上東區孩子的觀察,給出了一個犀利的答案:
這些從小上著昂貴學校,父母、機構、老師都圍著他們轉的小孩太容易獲得了人生巔峰體驗,有著太多選擇,反倒導致他們早早對周圍的一切失去了興趣,陷入無意義感。
諷刺又心酸的是,這種現象蔓延至越來越多的中產家庭,心甘情愿陷入了富養小孩的陷阱里。
■熱播的《白蓮花度假村》第三季里,塑造了一個看起來對世界充滿同情的名校女孩,深陷無意義感,去了泰國寺廟過間隔年,卻一晚上都沒有挺過來:他們吃的東西竟然不是有機的,雖然愧疚但是我就是有公主病,狠狠諷刺了一把。
01.
過早的巔峰體驗
一個從小被富養長大的孩子,會成什么樣呢?
當作者走進上東區家庭時,發現私立幼兒園的學位一票難求,曼哈頓一名升學咨詢師給一個幼兒園的名額可以開價到2萬美元。
除了每年昂貴的學費之外,孩子們課后跟著家教學習:「耶魯大學博士畢業生幫助八年級學生寫歷史論文,哥倫比亞大學研究生幫他們寫英語作文」。
還有專門的、每小時收費800美金的考試訓練輔導,以及像作者這樣畢業自哈佛的專家提供一對一的私人服務。
最重要的資源被作者稱為「輔導屆的愛馬仕」,這是紐約一個知名升學咨詢機構團隊,「他們在藤校找到一些理工科課程和晦澀的歷史課,還有一門戲劇寫作課,讓學生去參加,看起來面面兼顧,方便進入名校。」
他們每天坐著司機開的車去私校上課,放學后去專業的體育館或藝術機構練習,晚上回來有不同科目的補習家教在等著他們。
聽起來是不是很耳熟?——
除了司機可能是父母以外,這也是不少北上廣深爬藤孩子的一天,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當然,孩子緩解壓力、焦慮的心理醫生們們也必不可少。
而在教育資源以外,作為「蓋茨比的兒女們」,這里的孩子享受著優越的物質條件,尤其是全世界說走就走的旅行,每個假期必須安排上。
上東區最富有1%家庭的孩子們普遍鐘愛的書就是《了不起的蓋茨比》。
在上東區,一切都是最好的。然而,在觀察了上千個孩子的生活后,作者卻產生了質疑:對于孩子來說,美好的東西是否會過量?
心理學家馬斯洛曾提出「巔峰體驗」(peak experience),指的是在做某些事的某些時刻,我們可以從中感受到奇妙、著迷、忘我的體驗。就好像站立在高山之巔,雖然短暫,但卻深刻,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歡快、滿足的情緒體驗。
作者引用了一系列的心理學中對巔峰體驗的研究,結果對紐約上東區的孩子們來說,是相反的。
■蓋茨比里的奢華生活對于這些孩子來說無比熟悉,就是他們的日常
如果一個人從小無需費力就獲得了足夠多的巔峰體驗,那么他們的人生將很少感受到新奇:
如小學一年級就能在上臺演奏,小學五年級就能辦畫展,初中就已經去過了南極,全世界各地哪兒都留下了他們的足跡,經歷五花八門、多姿多彩,但卻失去了努力后獲得的快感,反倒陷入了無意義感。
這些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幾乎不會有期待的事物了。
「沒有期待」的另一面是什么?
心理學研究人員還發現,從小體驗巔峰體驗的孩子們,因為一切得之太容易,選擇也太多,長此以往,這會讓孩子缺乏界限感,總是需要即時滿足。
即時滿足之后便是漫長的百無聊賴,無聊是他們在沒有期待之后通常出現的感受。而如果沒有得到即時滿足,則會表現得極其脆弱。
很多家長困惑,為什么我給了孩子這么好的條件,他們卻不知道努力呢?
或許這就是答案。
■作者是哈佛畢業的心理學博士。
02.
更可怕的境地
與此同時,「童年富裕癥」的孩子背后,往往也伴隨著父母的高期待,而這往往是壓垮他們的最后一根稻草。
伴隨著作者進一步的觀察和心理學分析,這些孩子們的高壓狀態一點點浮出水面。
上東區孩子們首先面臨的是「追求高成就」的壓力。這些壓力主要來自無比焦慮的上東區父母們。
超乎作者的想象和認知,這些已經身處財富金字塔的精英,「他們的財富非但沒能讓他們平靜,反而讓他們愈發焦慮,他們認為必須一刻不停地繼續奔跑,否則就會墜落。」
這些來自華爾街的超級精英家長們依舊在害怕失敗,害怕一不留神的社會經濟地位滑落。
恐懼是驅動家長的一大動力。
在2009年的經濟衰退期,作者本以為需要家教的家庭會變少,出乎預料,她在上東區的生源意外變多了。
■《白蓮花度假村》還安排了一個穿著杜克校服試圖自/殺的精英父親形象,被人嘲諷:絕對不能忘記自己的名校身份,杜克還發文表示不滿。
這種反差經歷讓作者深切地理解了上東區家長們的恐懼心理。
在能保持家長們自我價值感的成就中,孩子的成績、升學成為其中非常顯性的一個。
所以那些在作者看來「無窮的優質教育資源」,那些由無數金錢堆砌而成的「教育特權」,本質上是價值觀的呈現:
教育更像是一種投資回報——如果孩子能上藤校,就證明家長投入的時間和資源產生了效果,因此升學過程,從本質上來說成了金錢和特權的游戲。
對于上東區家長來說,最值得去的只有三所大學:哈佛、普林斯頓、麻省理工,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只能遺憾地位列「二流」。
對于孩子來說,在高控制的環境中,如果無法滿足家長對自己的期待,那將會有巨大的壓力。
作者在書中提到,想要用體育來爬藤的上東區孩子們經歷著無休無止的練習,下雨、停電、刮臺風,只要俱樂部還開著門,都必須去參加訓練。
高強度體育訓練帶來了身體的負重,甚至不可逆損傷,然而他們會因為受傷而開心,因為受傷以后當天不用繼續訓練了,甚至他們祈禱自己受傷,用受傷來換休息(a break for a break)。
雪上加霜的是,父母特別忙,一周能和孩子們共進晚餐都是奢侈的事。
家長的疏離、追求高成就的壓力讓許多孩子們滑向問題邊緣,從抑郁、偷竊、酗酒,到作者觀察到的一種更可怕的境地:
「他們不顧一切地試圖葬送父母為他們精心安排的前途,他們被一種自我毀滅的沖動所驅動,去嘗試各種危險活動。」
■ 富裕家庭和貧困家庭的孩子吸/毒,酗酒的可能性并沒有差別
03.
唯獨少了頓悟時刻
在幾近20年的時間里,作者布萊斯在上東區的家教費用幾乎沒有增長,但她有自己的堅守。
她發現,在這群財富前1%的孩子中,焦慮、抑郁,以及學習障礙、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高發。那些「幸存者」們大多有一個特點:能進行深度思考。
這句話說起來容易,但做起來很難。
家長爭分奪秒需要孩子去完成爬藤的使命:「不少家長會讓老師們代寫,以取得課堂的高分,從而保住孩子的GPA。」
但她不會代替學生寫作業,不會幫學生把他們的想法落實成文字,因為這種「幫兇式」的輔導,剝奪了上東區孩子們為數不多的思考時間:
我想做的是點撥學生,而這需要把學生當作有思想的人來對待,而不僅是服務對象。
很多時候她要和一個龐大的升學指導團隊來合作,共同幫助孩子成功申請到名校的offer。
她經歷過很多孩子的爬藤歷程,了解從SAT分數、家族捐贈、夏校選擇到校友加分在內的種種申請「內幕」,但是這其中有一樣東西,是極其重要,但又無關財富的,那就是與大學申請文書相關的「頓悟時刻」。
尤其是凸顯個人特質的大學申請文書在申請大學時格外重要。
作者布萊斯總結道,一篇650字以內的大學申請文書,必須反映招生委員會還不知道的某個世界、某個時刻或某種頓悟。
「頓悟時刻」可以是經挫折而生的個體感悟,比如自我反思、遭遇羞辱或真正進入未知的世界等等。
在作者看來,對于只有「巔峰體驗」的孩子們來說,享受奢華生活的時刻是無法寫進精彩的大學申請文書里的,而他們幾乎沒怎么體驗過頓悟時刻。
他們的每一分鐘都是被安排好的。
■斯坦福的研究就發現,經濟周期下高收入家長對教育的投資反而增加,與低收入家庭的教育投入差異也增加了20%
其次,這篇申請文是無法被代勞的,申請人必需保持文章的真實性,即便只有一點點成年人的干預也會使文章顯得不真實——學生們必須發出自己的聲音,他們的父母也不能再操控局勢。
能夠打動招生官的是真實而有感染力的文章。
可惜的是,孩子們從小去遍了世界,但在哪兒都是住著豪華酒店,吃著精致的餐點,走馬觀花,用同一種方式去打卡不同的景點。
他們的生活里,唯獨缺了親自深度參加的生活。
布萊斯也從一開始的羨慕到祛魅,經歷過近20年的觀察,她依然得出這個結論:金錢可以讓生命變得耀眼、迷人、鮮活,卻最終讓年輕人陷入孤獨、無愛和無意義感。
假期來臨,每個人都可以走出消費主義的陷阱,真正參與一種生活。
育兒不慌張,阿呆爸來幫忙,伴你和孩子一起成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