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爺蹲在門檻上抽煙,突然喊住要出遠門的兒子。“明兒四月初七,可不敢瞎折騰。
”他敲了敲煙袋鍋,眼神透著鄭重。
年輕人嘟囔著“封建迷信”,可老人說的“絕日”,到底藏著啥講究?老輩人都知道,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前一天,叫“四絕日”。5月5號是立夏,5月4號自然成了絕日,趕上假期第四天,不少人計劃出門。
但農村老人說,絕日是季節交替的“緩沖帶”,老傳統里忌諱可不少。頭一件,別選這天出遠門。“路上變數多,老輩人總說‘絕日出門慌,來回不順暢’。
”村東頭王嬸去年絕日出差,路上車拋錨三次,回來直嘆氣。第二件,千萬別吵架動氣。“絕日磁場亂,人容易上火。
”張大爺板著臉,“忍一時風平浪靜,何況老理兒有說法。”年輕人覺得是心理暗示,可吵架壞心情,確實沒必要。
第三件,楊公忌日撞上絕日,更得規矩點。楊公十三忌,每月一天犯忌諱,四月初七正巧趕上。
老傳說楊公因狂妄招禍,后人便忌打誑語、耍心眼。第四件,低調行事別張揚。“絕日不是壞日子,是提醒人敬畏時節。
”李大爺說,“春耕夏種有節奏,過日子也得順著來。”有人覺得是老迷信,有人說這是對自然的尊重。現在不少人放假只顧玩,忘了老傳統里的講究。
南方正是割油菜、插秧的時候,家里老人忙農活,年輕人回來搭把手多好。
可絕日的禁忌,到底是文化傳承,還是過時說法?
村里小學校長說,老習俗里藏著古人的生活智慧。季節交替易生病,不出遠門防意外;不吵架保心氣,都是養身之道。打誑語遭忌諱,本質是教人誠信,這些道理擱現在也沒錯。
當然,有人覺得沒必要較真,過日子看心情。但老輩人傳下來的講究,不是讓人害怕,是讓人心里有桿秤。
就像“清明前后種瓜點豆”,順應時節,總歸差不了。
我個人覺得,老傳統像一面鏡子,照見的是對生活的敬畏。5月4號這天,出不出門、吵不吵架,看個人選擇。但聽聽老人的話,權當是給日子添份謹慎,也沒啥不好。
說到底,習俗是老輩人的經驗總結,信不信在個人。保留點敬畏心,過日子多份平和,或許才是老傳統的意義。
你說,這些講究是該守,還是該丟?留個話題,咱慢慢琢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