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報志愿后,如何知曉孩子是否被錄取?
報完志愿后,家長們最關心的,肯定是孩子能不能被錄取,以及何時能第一時間得知錄取消息。其實,只要了解接下來三種重要的投檔狀態,就能心中有數。
首先,得知道什么是投檔。同學們和家長們報完志愿,把志愿表保存后,就存入了本省考試院的志愿填報投檔系統。這個投檔系統,是考試院根據學生排名,按照學生填報的志愿以及學校在本省招生計劃的缺額,進行一對一匹配的過程,這是錄取的第一個關鍵環節。
這里面涉及到三個狀態:
一、已投檔
一般來說,“已投檔”意味著孩子的分數達到了該學校要求,被投進了這所學校。到了這一步,被錄取概率可達80%。所以,當家長查到孩子的投檔狀態是“已投檔”,基本可以準備訂酒店、辦慶功宴了。
那在哪查這個狀態呢?通常在每一批次投檔的當天下午,很多孩子的個人信息就會更新。從高考報志愿的入口進去,查看考生狀態,上面一般會顯示“已被投檔某一所學校”或“某一個學校已投檔”這樣的信息。
家長一定要依據本省考試院發布的各批次錄取時間,密切查詢。像大部分省份7月9號上午開始投檔,7月9號下午很多孩子的檔案信息就會更新,特別是軍校、警校的同學下午就能查。基本只要“已投檔”且服從調劑,大概率能被錄取。藝術生、體育生以及各省本科,一般在7月20號左右開始投檔,當天下午可查,第二天差不多就能知道是否錄取,速度很快。專科一般在8月1號左右可查自己的狀態。不過每個省時間有差異,建議大家參考本省考試院對各批次投檔時間的安排,按時查詢。
二、擬錄取
“已投檔”后就一定會被錄取嗎?不一定,仍有20%的可能會被退檔。像藝術、體育、軍警類,退檔率可能高達40%,因為這類招生的投檔比例通常是100:120%(即1:1.2),最后肯定有20%要被退回來。所以,投檔之后家長也不能松懈,要持續關注高考志愿填報錄取的第二個狀態——“擬錄取”。
“擬錄取”是錄取的預備環節,顯示為粉色字體(“已投檔”是藍色字體),同樣在志愿填報系統中查詢。一旦進入“擬錄取”,就意味著學校開始安排專業。因為“已投檔”只是因為分數和位次夠了被投進學校,而具體能錄到什么專業,要由學校招辦根據分數、專業級差,或者針對藝術、體育、軍警等專業的特殊安排來確定。
孩子狀態一旦進入“擬錄取”,錄取率能達到90%以上,甚至95%以上。但如果孩子存在身體狀況問題、單科成績限制等情況,可能就到不了“擬錄取”。比如第一天是“已投檔”狀態,第二天查到“自由可投”,那就很遺憾,孩子沒被這所學校錄取。要是第二天顯示“擬錄取”,那孩子基本就穩了。
三、錄取
第三個狀態就是“錄取”。查到這個狀態時,一般就能看到具體專業,表明學校把孩子錄到了什么專業。一旦出現專業信息,那就基本99%確定被錄取了,剩下1%可能就是錄取通知書郵寄出現問題,這就和學校沒關系了,得找郵局。只要查到“錄取”并看到專業,就可以安心等錄取通知書了,錄取通知書都是通過EMS郵寄。
大家要知道,查詢時一定要關注孩子的志愿填報系統,并按照考試院規定的各批次時間,密切查詢。從“已投檔”開始就要持續關注,查到“擬錄取”就有90%把握,查到“錄取”且有專業信息,就完全確定了。
另外還有個“自由可投”狀態。它有幾種情況:
一是分數不夠,一個學校都投不進去,志愿填報失誤,這個批次錄取結束后還是“自由可投”,就說明這個批次沒被錄取。
二是孩子被投進一所學校,但第二天又變成“自由可投”,這是因為被擠出來了。比如很多省份藝術、體育、軍校、警校、飛行員等招生,比例是120%,100個招生名額會投進120人,就有20人注定被退回,這種情況基本這一批次沒機會了,只能等待征集志愿。
三是被投進學校,從“已投檔”到“擬錄取”,但最后沒出現“錄取”,反而變成“自由可投”,原因可能是沒注意學校的體檢要求、單科限制,或者專業體檢不滿足等報考失誤,導致被退檔。如果一個批次錄取時間結束還是“自由可投”,那就意味著這個批次滑檔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