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急性膽囊炎住院
進行全腹部CT檢查時
意外發(fā)現胃賁門部
有一個5.8cm×3.5cm的腫塊
考慮為間質瘤或平滑肌瘤
王阿姨瞬間嚇懵了
立即前往浙大二院胃腸外科就醫(yī)
平時沒感覺
一查腫瘤竟比雞蛋大!?
由于王阿姨的腫瘤位置特殊,體積較大,表面有破潰,情況復雜。再加上她本身患有高血壓、糖尿病,膽囊炎也可能需要后續(xù)手術,這讓她及家人十分焦慮。
經過一系列檢查,醫(yī)生分析:王阿姨胃賁門部腫瘤形態(tài)不規(guī)則,起源于胃的固有肌層,盡管體積龐大,但主要位于胃腔內。
那到底選擇傳統(tǒng)的外科手術切除全胃,還是嘗試微創(chuàng)內鏡下手術?最終,王阿姨決定接受內鏡下全層腫瘤切除術(EFTR)。
手術中,醫(yī)生通過胃鏡完整切除了腫瘤,切下腫物大小約10cm×4cm,并用鈦夾對創(chuàng)面進行“縫合”,有效避免了穿孔、出血等風險。
高能預警!
謹慎下滑,查看大圖
術后,王阿姨恢復良好,不僅胃功能得到了保留,還避免了傳統(tǒng)外科手術帶來的創(chuàng)傷。
“神秘”又“狡猾”的
消化道黏膜下腫瘤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人體、消化道壁里藏著一種“隱匿病灶”——黏膜下腫瘤(SMT)。它們像“地道戰(zhàn)”一樣潛伏在黏膜深層,可能是平滑肌瘤、間質瘤等,早期毫無癥狀,往往在胃腸鏡檢查時偶然被發(fā)現。
如何揪出這些“潛伏者”?
胃腸鏡“初篩”:就像用探照燈掃描,發(fā)現黏膜異常隆起。
超聲內鏡(EUS):給腫瘤做"B超",看清它的老巢和內部結構。
CT/磁共振:偵查腫瘤與周圍組織的關系。
中國消化道黏膜下腫瘤內鏡診治專家共識(2023)指出:沒有淋巴結轉移或淋巴結轉移風險極低、使用內鏡技術可以完整切除、殘留和復發(fā)風險低的病變,有治療必要的均適合進行內鏡下切除。
醫(yī)生表示,內鏡切除巨大黏膜下腫瘤就像"刀尖上跳舞",需要醫(yī)生具備高超技術和強大心理素質。這類手術雖然創(chuàng)傷小,但存在穿孔、出血等風險,必須由專業(yè)團隊操作。
定期胃腸鏡檢查
是發(fā)現消化道早癌和SMT的關鍵!
特別是40歲以上人群
即使沒有癥狀
也建議將胃腸鏡納入體檢項目
早發(fā)現、早治療
才能將"隱形殺手"扼殺在搖籃里
來源:央視新聞、科普中國、齊魯晚報、央視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