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5954字 | 閱讀需12分鐘
阿拉伯世界由22個阿拉伯人占絕對主體、通用阿拉伯語的國家組成,生活著超過4億阿拉伯人。
但這22個阿拉伯國家在面積和人口規模、經濟和軍事實力上差別巨大,但很難說哪個國家能夠有實力和資格領導整個阿拉伯世界。
▲埃及與阿拉伯世界
但埃及是唯一人口過億的阿拉伯國家,放在幾十年前埃及是名副其實的阿拉伯世界老大。二戰后埃及憑借相對較強的綜合國力,曾長期扮演著“阿拉伯盟主”的角色。
▲埃及在中東的位置
歷次中東戰爭中,埃及都扮演著阿拉伯的主導力量,埃及總統納賽爾更是受到幾乎所有阿拉伯國家民眾的追捧。
但80年代后,埃及就失去了阿拉伯盟主的地位。埃及在阿拉伯世界再也無法做到一呼百應。本國經濟更是長期低迷,失業率居高不下。
如今當人們再提起阿拉伯世界的強國,或許會首先想到沙特,埃及逐漸淪為阿拉伯世界中的二流國家。
▲軍力強盛的埃及
埃及為何能成為阿拉伯世界盟主?為何短短幾十年,萬人敬仰的盟主就淪為了二流國家?
一、古埃及文明消亡和阿拉伯化
埃及雖然現在是一個阿拉伯國家,但歷史上曾創造了燦爛輝煌的古埃及文明的并非阿拉伯人,而是如今已然消失在歷史長河中的古埃及人。
▲古埃及人形象
公元前32世紀,埃及建立統一政權并開始大規模開發尼羅河。在近現代工業強國出現以前,農業一直是各個古代大型帝國賴以存續的基礎。
定期泛濫的尼羅河流域耕地每公頃小麥產量是同期兩河流域的3倍,為古埃及文明的發展奠定了基礎。至公元前2500年,埃及尼羅河流域的人口已達150~200萬。
▲古埃及時期的西亞北非
古埃及的輝煌延續了2600余年,公元前6世紀,隨著波斯、馬其頓、羅馬等國的入侵,埃及獨立發展進程被打斷,成為一個又一個帝國的地方省份。
公元7世紀初,阿拉伯帝國伴隨伊斯蘭教一同崛起,征服了包括埃及在內的西亞、北非大片土地。
▲阿拉伯人崛起
在阿拉伯帝國的宗教政策推動下,古埃及人大量皈依伊斯蘭教成為穆斯林,另有一部分信仰基督教的古埃及人演化成科普特人(占今埃及人口的15%左右),到9世紀時,埃及的多數人口已是講阿拉伯語的阿拉伯人了。
▲阿拉伯人(黃色)分布
10世紀前后,阿拉伯帝國陷入分裂,從那以后,阿拉伯人再也沒能建立統一政權。
埃及雖已阿拉伯化,但憑借尼羅河流域的農業基礎相繼建立圖倫、法蒂瑪、馬穆魯克等強大地方王朝。
▲法蒂瑪王朝
16世紀初,土耳其人建立的奧斯曼帝國征服了包括埃及在內的大片土地,阿拉伯人再度淪為被統治民族。
到19世紀初,奧斯曼帝國衰落,統治埃及的穆罕默德·阿里(原為奧斯曼帝國軍官)擊敗宗主國奧斯曼帝國取得實質獨立,奧斯曼帝國保持對埃及的名義統治。
▲奧斯曼帝國
阿里立足埃及優勢的地理位置和農業基礎,開啟埃及的近代化改革,同時在法國支持下建立了一支新軍,此時的奧斯曼帝國陷入內憂外患,其治下北非阿拉伯人區域則變成了英法等國的殖民地。
▲阿里近代化改革后,埃及大舉對外擴張
埃及為獲得西方支持,自1854年起,先后將蘇伊士運河建造權交付法英兩國。1869年,英國最終完成蘇伊士運河修建。從大西洋沿岸到印度洋的航程縮短了43%。
蘇伊士運河的開通大大縮短了英國到印度、東南亞等海外重要殖民地的時間,為了強化對蘇伊士運河的控制,英國于1882年入侵埃及,在阿里的后裔中挑選傀儡出任統治者,埃及淪為英國的保護國。
殖民者帶來的近代民族思潮刺激著阿拉伯民族主義的形成,一些阿拉伯貴族試圖通過與英法合作來擺脫奧斯曼帝國統治,并逐步實現阿拉伯世界的統一。圣裔哈希姆家族(伊斯蘭教創建者穆罕默德的后裔)被看作“統一阿拉伯世界”最合適的實踐者。
▲哈希姆家族
1914年一戰爆發,奧斯曼帝國加入德奧主導的同盟國陣營,埃及作為英國的保護國,宣布廢止奧斯曼帝國對埃及的名義宗主權,同時加入英法主導的協約國集團。
一戰徹底改寫了歐洲乃至世界的政治局勢,戰敗的同盟國集團遭到戰勝國的清算,德國割地賠款,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則分崩離析。
▲一戰后的西亞阿拉伯人地區
一戰期間,英法等國為削弱奧斯曼帝國實力,支持哈希姆家族帶領奧斯曼帝國境內的阿拉伯人發動反土起義,但一戰結束后,英法背棄承諾,瓜分了原屬于奧斯曼帝國境內的大片阿拉伯人領地。
縱使哈希姆家族高舉阿拉伯民族主義大旗,但該家族只能依附在英法列強羽翼下,統治幾個傀儡性質的政權。
▲哈希姆家族統治的地區
到1924年,隨著沙特家族吞并哈希姆家族的漢志王國并建立沙特阿拉伯。哈希姆家族失去圣城麥加的控制權,在伊斯蘭世界影響力大跌。沙特沒有統一阿拉伯的欲望,阿拉伯統一事業失去了主導力量。
20世紀上半葉的埃及具有先發的工業化優勢,特別是1922年埃及制定憲法之后,埃及成為名義上最早獨立的阿拉伯國家。
但穆罕默德·阿里的后裔名為埃及的統治者,實際上仍是英國的傀儡,因此當時的埃及也沒有能力領導阿拉伯的統一事業。
▲埃及獨立較早
二、埃及成為阿拉伯老大哥
二戰結束后,英國失去了包括印度在內的大部分海外殖民地,埃及也獲得了更多的政治自主權,但蘇伊士運河區仍舊被英國控制。
▲蘇伊士運河
隨著殖民勢力的瓦解,大量阿拉伯國家迎來了獨立。最終成為由22個國家組成的阿拉伯世界。阿拉伯國家中存在君主制和共和制兩種政體。但在泛阿拉伯主義影響下,阿拉伯人再度開始建立統一阿拉伯國家的嘗試。
在此背景下,埃及于1945年倡導成立阿拉伯國家聯盟(阿盟),這是阿拉伯世界最重要的政治經濟合作組織,也是推動建立統一阿拉伯政權的初步嘗試,阿盟總部落戶埃及首都開羅。
▲阿盟旗幟
就在阿拉伯人歡呼自由,嘗試建立統一民族國家的時候,一場突如其來的變動打碎了阿拉伯人對戰后世界的“美好認知”。
1948年5月,猶太人根據聯合國181號決議在巴勒斯坦的領土上建立了以色列,這被阿拉伯世界視為奇恥大辱。
為奪回屬于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的土地,埃及,約旦等國組成阿拉伯聯軍對以色列發動進攻,第一次中東戰爭爆發。
▲第一次中東戰爭
埃及是阿拉伯聯軍中出兵最多的,占總兵力的35%以上,但以色列在西方國家支持下最終擊潰聯軍并奪走了原屬于巴勒斯坦的部分領土,約80萬巴勒斯坦人淪為難民。
對外戰爭的失敗、王室的驕奢淫逸以及官僚系統的腐敗致使君主制在埃及遭到極大質疑。
1952年7月,以納塞爾為首的埃及自由軍官團發動政變,埃及國王法魯克二世流亡海外,埃及建立了共和制。
▲法魯克二世
納塞爾等人堅決抵制西方國家對埃及的經濟剝削和政治控制,埃及與西方的關系迅速惡化。
時值冷戰,埃及迅速倒向蘇聯,這引發了美蘇兩國對埃及的地緣爭奪。
▲納賽爾(中)與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右)
1956年,埃及宣布將蘇伊士運河從英法手中轉為埃及國有。此舉一旦實施將嚴重削弱英法的世界影響力。
而隨著埃及和以色列的對抗加劇,1956年10月,以色列和英法聯軍入侵埃及,第二次中東戰爭爆發。
▲第二次中東戰爭
埃及在軍事上遭遇失敗,但美蘇兩國為了拆解英法兩個“過氣列強”的殖民體系,開始在外交等層面支持埃及,最終埃及成功奪回蘇伊士運河控制權。
對于阿拉伯人來說,從土耳其人入侵到英法殖民統治,阿拉伯人就在異族的統治下艱難度過了4個多世紀。如今埃及擊敗了英法兩個老牌殖民帝國,以色列也被迫吐出了之前占領的一部分土地。
納塞爾一舉成為埃及乃至整個阿拉伯世界的英雄。
▲納賽爾受到阿拉伯人追捧
當時的阿拉伯世界,分為以埃及為主導的共和制國家,以及伊拉克,沙特等君主制阿拉伯國家。
君主們擔心納塞爾的成功會對本國君主政體產生影響,但各國民眾對納賽爾十分推崇。
納賽爾是一個堅定的泛阿拉伯主義者,即希望在阿拉伯世界建立統一希望在阿拉伯世界建立統一的阿拉伯國家,徹底驅逐外部干涉勢力,即納賽爾主義。
▲埃及是共和制阿拉伯國家
憑借個人政治魅力,納賽爾主義受到當時許多阿拉伯青年政治家和各國中下級軍官的追捧。
1958年,敘利亞軍方發動政變并宣布與埃及合并,不久后北也門也加入進來,納賽爾擔任這個被稱為阿拉伯聯合共和國的國家元首。
▲阿拉伯聯合共和國
在埃及的計劃中,這個聯邦將吸納越來越多的阿拉伯國家加入,最終實現阿拉伯的統一。
但在現實運作中,埃及人壟斷了重要職位,敘利亞和北也門淪為陪襯。因為利益分配不均,這個聯邦維系了不到兩年就宣告解散,但納賽爾的聲勢在阿拉伯世界并未被削弱,其統治下的埃及在綜合國力上位居阿拉伯國家首位。
埃及通過阿盟等組織,持續向阿拉伯各國輸出影響力,號召整個阿拉伯世界團結在埃及周圍,與西方和以色列對抗,開羅也發展成阿拉伯世界重要的政治活動中心。
▲開羅
進入60年代,埃及的經濟社會發展取得較大成就。通過蘇聯的軍事援助,埃及率先建立起一支超過30萬人的強大軍隊,配備蘇制導彈、飛機等先進武器,強大的軍事力量是埃及領導阿拉伯世界的底氣。
▲埃及陸軍
納賽爾建立了相對完善的教育體系,其在蘇聯援助下修建的阿斯旺大壩遏制了尼羅河的泛濫,為埃及及周邊非洲國家提供了充沛的電能供應,為埃及一些輕工業部門發展提供了保障。
▲修建大壩是把雙刃劍
隨著國力增強,納賽爾也認為埃及要充當阿拉伯世界的領袖,領導阿拉伯國家對抗以色列。埃及在與以色列接壤的西奈半島加強軍事部署,并聯合敘利亞、約旦等國圍堵以色列。
眼見埃及的威脅越來越大,1967年6月,以色列先下手為強,對周邊阿拉伯國家宣戰,第三次中東戰爭爆發。
▲歷次中東戰爭
埃及作為阿拉伯世界領袖,領導阿拉伯軍隊反擊以色列。但以色列憑借快速機動將阿拉伯國家逐個擊破,在短短6天的戰爭中,以色列傷亡僅3000余人。阿拉伯聯軍傷亡過萬,另有近1000輛坦克和400余架飛機被擊毀。
埃及在戰爭中遭受的損失最為慘重,不僅損失了大量軍事裝備,還失去了西奈半島,蘇伊士運河直接暴露在以軍威脅之下。
▲投降的埃軍
1970年,受戰敗打擊和疾病折磨的納賽爾去世,終年52歲。
戰爭的失敗和納賽爾的去世給埃及帶來了嚴重影響,埃及經濟發展日漸乏力,國力開始走下坡路。
▲為納賽爾送葬的隊伍
三、跌落神壇,從霸主到配角
納賽爾去世后,其副手薩達特成為埃及總統。軍隊出身的薩達特延續了強人政治路線,繼續領導埃及對抗以色列。
為奪回西奈半島,薩達特進一步強化埃及軍事力量。
▲薩達特
1973年10月,埃及利用猶太人贖罪日以軍放松警惕的機會,聯合敘利亞、伊拉克等國出動42萬人(埃軍占72%)對以色列發動突然襲擊,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
開戰僅三天,埃軍便突破以色列的巴列夫防線,控制蘇伊士運河東岸10-15公里區域。
▲埃軍跨過蘇伊士運河
這一勝利再度提高了埃及在阿拉伯世界的聲望,薩達特甚至被贊譽為“打破以色列不可戰勝神話”的領袖。
沙特,科威特,阿聯酋等君主制阿拉伯國家選擇站在埃及一方,對支持以色列的西方國家實行石油禁運,由此引發了震蕩全球經濟的第一次石油危機。阿拉伯世界能如此團結的對抗西方和以色列,埃及發揮的作用是功不可沒的。
▲第一次石油危機
錯愕之后,以色列迅速集結部隊對抗阿拉伯聯軍。以軍先是擊敗了實力相對較弱的敘利亞和伊拉克,隨即主力調轉南下,在西奈半島迎戰埃及。
最終以色列反敗為勝,阿拉伯國家在戰爭中損失超過5萬人,另有2000余輛坦克和400余架飛機被擊毀,絕大多數損失來自埃及,西奈半島依舊被以色列占據。
▲以軍反攻
埃及沒能擊潰以色列,但埃及在戰爭初期贏得的勝利以及在政治軍事領域做出的犧牲,使其獲得了其他阿拉伯國家的尊重。
但歷經四次中東戰爭,沖在反以最前線的埃及人員損失超過20萬,經濟損失更是不可估量,不僅丟失了西奈半島,還因為過度將資源投入軍事領域,致使國民經濟發展陷入困頓。
在巨大經濟、領土損失面前,埃及認為很難通過軍事手段擊敗以色列,薩達特開始重新考量與以色列的關系。
▲西奈半島
70年代末,在美國斡旋下,埃及和以色列展開外交對話。1977年,薩達特以埃及總統的身份訪問以色列,此舉引發了阿拉伯國家的巨大震動。
1978年9月,美埃以三國簽署《戴維營協議》,次年《埃以和約》簽署。埃及與以色列建交,廢除國內反對以色列的法律。兩國開通直航航班。以色列將西奈半島交還埃及,埃及則承諾半島非軍事化。
▲簽署《戴維營協議》
埃及的行為在阿拉伯世界引起軒然大波,在此前的20余年間里,埃及一直是領導阿拉伯國家對抗以色列和西方的核心。如今這個核心國家竟然棄民族大義于不顧,率先承認了以色列。
埃及從阿拉伯世界霸主迅速淪為阿拉伯世界的罪人,阿拉伯各國紛紛同埃及斷交,埃及被開除阿盟會籍。
▲阿盟
阿盟總部從開羅前往突尼斯。埃及徹底失去了阿拉伯世界盟主的“道義名分”,遭到阿拉伯世界的孤立。埃及倡導的泛阿拉伯思潮、納賽爾主義也一并遭到抵制。
1981年,薩達特在閱兵中被懷有激進民族主義思想的士兵刺殺,其副手穆巴拉克接任埃及總統并建立個人獨裁統治。
▲薩達特遇刺
政治亂局之下,80年代后的埃及貧富差距日益拉大。人口的快速膨脹也給埃及帶來了巨大的社會保障和治理難題。
埃及有一定的輕工業基礎,但產業結構單一,經濟發展失衡。沙特等產油國憑借資源出口,在經濟體量上快速超越埃及。
▲埃及石油資源并不充足
失去了道義基礎和國力優勢的埃及淪為阿拉伯世界的普通一員,雖然阿盟總部在1989年遷回埃及,但埃及在阿拉伯世界的影響力早已消散。
進入90年代,隨著冷戰結束,埃及的地緣價值有所下降,所獲得西方支持也在變少。而軍方對國內資源的壟斷、僵化的經濟發展模式讓埃及經濟舉步維艱,貧困人口數量越來越多。
▲環境惡劣的埃及貧民窟
伊拉克、沙特等國實力增強,試圖獲得阿拉伯世界領導權。但受到政治體制,宗教思想等因素影響,阿拉伯世界實際上仍是一盤散沙。
▲伊拉克總統薩達姆曾試圖獲得阿拉伯世界領導權
進入21世紀,埃及依然在穆巴拉克統治下。直到2011年阿拉伯之春席卷西亞北非。埃及也卷入其中,政治強人穆巴拉克下臺,代表宗教利益的穆兄會和軍方勢力相繼上臺,動蕩進一步損害了埃及國力。
如今的埃及雖是阿拉伯國家中唯一人口過億的國家,但95%集中在僅占國土面積5%的尼羅河谷,開羅作為阿拉伯世界的最大城市,其人口密度比北京還高。資源短缺導致公共服務崩潰,青年失業率超過25%。
耕地不足與水資源匱乏迫使埃及成為全球最大小麥進口國,2024年進口量達1200萬噸,俄烏沖突后糧價飆升進一步加劇社會動蕩。
▲埃及人口集中分布在尼羅河谷
如今的阿拉伯世界是一盤散沙,沙特憑借體量和資源紅利,試圖在阿拉伯世界發揮更大的作用。但其君主政體、激進的瓦哈比教派思想難被其他阿拉伯國家接受。
阿爾及利亞等國也試圖掌握區域主導權,就連小國卡塔爾也通過半島電視臺等平臺,不斷擴大在阿拉伯世界的影響。
▲阿拉伯各國GDP占比
埃及仍憑借蘇伊士運河(占全球海運貿易的12%)和1億人口規模保持區域影響力。
但自從80年代承認以色列、外交倒向西方后,埃及數十年間艱難積累起來的領導阿拉伯世界的“道義基礎”再難恢復。埃及早已不是那個揮舞“泛阿拉伯主義”旗幟,領導領導阿拉伯世界的霸主了。
▲埃及人均GDP在阿拉伯世界已屬末流(圖片@數據Top分享)
軍人統治、資源短缺、產業結構失衡、人口壓力、土耳其、伊朗等周邊非阿拉伯勢力的攪局也制約著埃及在阿拉伯世界發揮影響力。
一系列問題若無法解決,埃及將難以重返阿拉伯世界的核心舞臺,遑論再度成為阿拉伯世界領袖。
▲動蕩的埃及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號立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