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白俄羅斯總統盧卡申科將自家壓箱底的“導彈底盤”生產線,完完整整地轉讓給了中國。
要知道,美俄可是窺視這個生產線已久,他們又是談判協商,又是開出各種豐厚福利,甚至不惜花高價購買。
可白俄羅斯卻選擇視而不見,轉身直接將生產線給了中國,只為了報答當年的“恩情”,讓美俄羨慕不已......
大國的無助
要想知道中國對白俄羅斯有什么“恩情”,我們還得把時間拉回到2010年。
那年12月,白俄羅斯舉行總統選舉,盧卡申科以79.65%的支持率成功連任。這本該是件值得慶祝的事,可歐盟卻突然跳出來 “挑刺”。
歐盟一口咬定這次選舉存在舞弊行為,還指責白俄羅斯政府用武力對待抗議者,說這是在打壓反對派,嚴重違反了人權和民主原則。
歐盟可不是光嘴上說說,很快就拿出了 “殺手锏”,宣布對白俄羅斯實施制裁。
歐盟直接凍結了盧卡申科和他兒子,以及白俄羅斯政府官員,在歐盟司法管轄范圍內的財產。
不僅如此,還禁止他們進入歐盟地區,連旅游、辦事都不行。同時,歐盟成員國的公民和企業,也不能給他們提供任何資金支持。
歐盟的制裁就像一記重拳,結結實實地打在了白俄羅斯的經濟上。
以前白俄羅斯和歐盟有不少貿易合作,現在沒有了歐盟這個大市場,白俄羅斯的很多產品賣不出去,進口也變得困難,經濟發展一下子就卡住了。
到了2013年,白俄羅斯的經濟狀況變得特別糟糕,用 “一落千丈” 來形容一點都不為過。
眼看著經濟形勢越來越差,盧卡申科著急了,就想著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申請貸款,希望能借點錢緩解一下經濟壓力。
可沒想到,IMF拒絕了白俄羅斯的申請。
IMF給出的理由是,白俄羅斯的經濟管理不透明,而且還缺乏改革措施。
這可把盧卡申科愁壞了,貸款沒拿到,經濟又陷入困境,真是屋漏偏逢連夜雨。
就在白俄羅斯走投無路的時候,俄羅斯伸出了 “援手”,表示愿意提供援助。
不過,俄羅斯的援助可不是白給的,提出了一個條件,就是要求白俄羅斯進行經濟改革,重點是要私有化國有企業。
這個要求觸到了盧卡申科的 “底線”,盧卡申科從上臺開始,就一直堅持國家要牢牢掌控經濟。
在他看來,私有化國有企業就是把國家的 “寶貝” 拱手讓人,肯定會造成國有資產流失,最后損害的還是國家和老百姓的利益。
所以,盧卡申科態度非常堅決,直接拒絕了俄羅斯的要求。
而這一拒絕,卻再次讓白俄羅斯陷入了發展困境。就在盧卡申科感到毫無希望的時候,中國伸出了援助之手。
中國的援助
2013年,中國進出口銀行大手一揮,給白俄羅斯提供了10.58億美元的貸款。
和其他國家不一樣,中國這筆貸款沒有附加任何政治條件,就是單純想幫白俄羅斯渡過難關。
中國這筆援助,就像一場 “及時雨”,給白俄羅斯的基礎設施建設,帶來了新的生機。
建設纖維廠、修復公路、改造鐵路,這些大項目開工后,一下子給白俄羅斯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讓很多原本失業在家的人有了工作。
而且隨著這些項目的推進,相關的產業鏈也有了起步,上下游產業逐漸發展起來,白俄羅斯的經濟慢慢開始有了活力。
盧卡申科心里明白,中國的這份恩情得記著,也得好好想想怎么和中國繼續合作下去。
于是,他把東西方的態度,以及給出的援助條件,反復對比了好幾遍。
歐盟只會制裁打壓,俄羅斯的援助雖然誘人,但附帶 “捆綁銷售”。
再看看中國,不僅不干涉內政,提供的貸款還都用在刀刃上,實實在在幫助白俄羅斯搞建設、促發展。
最后思來想去,盧卡申科做了個大膽決定——把導彈底盤生產線全部移交中國。
值得一提的是,盧卡申科這次可不是搞小打小鬧的合作。也不是說大家一起研究技術、開發新產品,而是直接把整條生產線打包送了出來。
這就好比把一整套能做出點心的設備,連同配方、操作指南一股腦兒交給對方,從生產流程到技術細節全都敞開了給,誠意十足。
要知道,這個導彈底盤生產線可是十分重要的領域,美俄都窺視已久。
說到這里,可能會有人問了,既然白俄羅斯擁有如此強大的生產線,為何不自己生產,要轉讓給中國呢?難道只是報恩那么簡單?
其實,當時白俄羅斯被制裁折騰得經濟還沒緩過勁兒來,急需找個靠譜的合作伙伴幫襯。
而導彈底盤生產線在軍事裝備里分量可不輕,掌握了這技術,就能造出更厲害的武器裝備,把這么重要的生產線交給美俄,盧卡申科也不放心。
更重要的是,中國在白俄羅斯困難時伸出援手,這份情誼讓盧卡申科相信,和中國合作才有未來。
與其守著生產線 “過日子”,不如用它換個長遠發展,這就是盧卡申科以 “舊恩” 換未來的戰略考量。
那么,對于我國來說,這條生產線,究竟有什么價值呢?
生產線的非凡價值
白俄羅斯的導彈發射車底盤生產線,采用了先進的制造工藝和設計理念,能夠適應復雜地形和惡劣氣候條件。
這一技術的引進,填補了中國在相關領域的空白,極大地提升了中國導彈發射車的機動性、可靠性和生存能力。
中國的東風系列導彈和長風系列導彈等,都受益于白俄羅斯的底盤技術,極大地增強了中國導彈部隊的戰斗力。
而且,長期以來,美國等西方國家對中國實施軍事技術封鎖,試圖限制中國軍事技術的發展。
白俄羅斯的這一技術轉讓,打破了西方的技術壟斷,使中國在導彈發射車領域迅速崛起。
這一突破不僅提升了中國在國際軍事舞臺上的地位,也讓美國等西方國家,不得不重新審視其對中國的軍事戰略。
如今,除了軍事領域,中白兩國在經濟和科技領域的合作也不斷深化。
例如,中國企業在白俄羅斯投資建設基礎設施,推動當地經濟發展。同時,兩國在航天技術、防空系統等領域的合作也取得了顯著成果。
中國和白俄羅斯這種全方位的合作,不僅提升了兩國的綜合實力,也為兩國人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利益。
信息來源:本文信源來自權威報道【中國新聞網】【中國建設報】【觀察者網】【海外網】等(詳細信源附在文章末尾)。為提升文章可讀性,細節可能存在潤色,請理智閱讀,僅供參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