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帝王權力如日中天,生前享盡尊榮,死后也絕不肯孤單入土。
于是,活人殉葬成為了他們延續奢華生活的極致手段。
美妾、侍奴,甚至無辜百姓,都成了墓中的“陪客”。
這些人,有的被灌下毒酒,有的被五花大綁,推入深坑,被活活埋葬在黑暗之中。
但你有沒有想過,這些被活埋的殉葬者,在沒有食物、沒有水源,甚至缺乏氧氣的墓穴里,到底能活多久?是幾個小時?還是幾天?亦或更長?
早在商周時代,活人殉葬就已成習。
那時,貴族們相信死后的世界不過是人世的延續,因此生前享有的一切,也必須在死后如數隨行。
車馬、酒食、舞姬、侍仆,樣樣不能少,而其中最駭人聽聞的,便是“人”本身也被歸類為隨葬之物。
考古學家曾在安陽殷墟的帝王大墓中,發現過這樣的景象:墓道一側整齊排列著數十具骷髏,骨骸姿態各異,許多頭骨殘缺不全,有的甚至呈現明顯的砍擊痕跡。
最初被用作殉葬的,多是奴隸。
對那些沒有名字的“人財”而言,死在君主身側,反倒是一種“升遷”。
可是隨著時間推移,這項制度逐漸從奴隸階層蔓延至更高的妃嬪與文臣之間。
為了彰顯尊榮,皇帝們開始選擇身邊的心腹與妻妾陪葬。
那些曾在宮廷中笑靨如花、玉指輕撫琴弦的妃子,在一紙圣旨下,便成了陵寢中的死物,她們的生命,從未屬于自己。
據傳,成吉思汗死后,其軍隊秘密運送靈柩穿越大漠,所經之地,不問身份、不分性別,遇人便殺,只為掩藏帝王歸葬之地的秘密。
據說有兩萬人在這場送葬途中化為塵土。
而陪葬的,不僅是他的軍馬與金銀,更有四十名貴族女子。
這種從生到死的“征召”,幾乎貫穿了整個封建時代。
遼主耶律阿保機死時,數百名臣子自盡殉葬;漢武帝陵中也曾發掘出大批后宮女子的骸骨。
生者如螻蟻,死者如神祇,個體的生命猶如宮燈,在帝王的呼吸之間被吹滅,不留一絲聲響。
明太祖朱元璋雖以“反元復漢”為號召,卻也延續了元末殘酷的殉葬舊俗。
據《明史》記載,太祖駕崩后,后宮妃嬪無論寵愛高低,皆“以忠烈之名,隨葬而去”。
那些女子常被賜以“義節之名”,冠以“節婦”之號,命令她們在香爐之前自行服毒,或以綢帛自縊。
宮中太監則充當行刑者,清理尸體,將她們整齊擺放在皇帝棺槨四周,象征陰間的“后宮如畫”。
那些被選中“陪葬”的人,在宏大敘事,往往是“忠貞”、“仁義”的化身。
朝廷甚至會頒布誥命,贊揚她們“情深義重,生死與共”,授予虛名,封予虛榮,卻從未有誰問過她們是否愿意。
最常見的殉葬方式,是“賜死”。
在帝王辭世后,太監或宮中執事會以“圣命”為由,手捧一杯泛著銀光的液體走入后宮,輕聲命令某位妃嬪“歸隨皇上”。
那杯液體通常是混合了砒霜、水銀或其他劇毒物質的“毒酒”。
女子若不從,就會當場被強制灌下。
毒藥入喉,體內器官瞬間灼燒,如同火焰沿食道一路蔓延,她們的身體會劇烈抽搐,面孔扭曲,口吐白沫,死狀極其慘烈。
然后她們的尸體被迅速抬入陵寢,被整齊排列在皇帝的棺槨左右,成為墓穴中永久的裝飾。
但比起毒死,更殘忍的是活埋。
活埋,并不意味著在死者身后掩上一鍬土那么簡單。
那些被選中的妃嬪或仆役,往往在皇帝尸骨未寒之時就已被五花大綁,蒙住雙眼,裝入封閉的木棺或直接被扔入墓道。
有些人根本不明白發生了什么,只是在耳邊聽見重重一聲巨響——那是墓門關閉的聲音。
從這一刻開始,真正的噩夢才拉開序幕。
墓穴漆黑,潮濕,空氣稀薄,沒有光,沒有聲,只有心跳如鼓,敲打著每一個即將死去的人的神經。
那些被活埋的人,有的開始撕扯自己的衣服,試圖找到一絲縫隙呼吸;有的試圖用拳頭砸開墓壁,但石墻如鐵,血肉之軀根本無從動搖。
更多的人,則陷入徹底的精神崩潰,四肢抽搐,蜷縮在地,甚至哀求同伴殺死自己,結束這場地獄般的折磨。
考古學者曾在某座漢代貴族墓中發現數具婢女的骸骨,她們的頭骨開裂,手腕脫臼,指甲中殘留泥沙,顯示她們在墓中曾拼命抓撓地面,試圖爬出棺槨;
一位妃嬪的骨骼甚至被發現倒掛在墓室的石柱上,似乎在垂死掙扎中試圖攀爬逃生。
這些姿態,不再是單純的“死者”,而是活生生的抗爭者。
而如果說活埋是冷酷的“肉體折磨”,那么“箱殉”便是徹底的精神凌遲。
所謂“箱殉”,是將人四肢斬斷,放入方形木箱中,徹底剝奪其行動能力,令其只能以扭動殘肢的方式茍延殘喘。血液噴涌,傷口感染,混合著污血與泥土的氣味熏天。
這樣的殉葬方式,曾在戰亂頻發的南北朝與五代十國時期短暫流行,用以懲戒不從命的奴隸與俘虜。
還有一些陪葬者,他們甚至沒有任何形式上的“處理”——在帝王死后的安葬前夜,他們被關押于陵寢角落的石牢內,無人問津,任由其在饑餓、寒冷與恐懼中自然死亡。
若有誰還幸運地活著,那在墓門封閉那一刻起,便注定成為無處可逃的幽魂。
最令人心碎的是,在一些墓葬中,考古隊還曾發現“群體殉葬”痕跡——數十人被整齊排列地活埋于主墓四周,其中一些雙手緊扣,甚至是父母與孩子相擁而亡。
每一具骸骨,都曾是一個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的人,卻因一紙圣命、一念虛妄,化作墓穴中的冷骨。
按照現代科學的推算,一座面積約300平方米的地下墓穴,若密閉良好,可儲存約30萬升空氣。
聽起來似乎很寬裕,可若墓中封入100名活人,那么這空氣也不過能維持四到五天。
空氣含氧量逐漸降低,二氧化碳悄然上升,人群中最先感知到變化的,往往是那些體質最差的:頭暈、嘔吐、劇烈胸悶,如同溺水一般的缺氧感會悄然襲來。
一開始只是心跳加快,隨后是肢體僵硬,意識模糊,最后進入昏迷狀態,安靜得像是沉睡。但那種沉睡,是永遠醒不過來的黑暗。
這還是在“理想”情況下的預測。
事實上,古墓多為結構復雜、層層封閉的石室,氧氣無法外部流通,一旦棺槨合上、墓門封死,就相當于將人丟進一口巨大的棺材中。
在這樣逼仄的環境里,呼吸成了最奢侈的行為。而人的生理反應卻難以克制,越是驚恐,越是劇烈喘息,氧氣消耗得也越快。
墓穴越深,空氣越稀薄;墓門越重,生機越渺茫。
許多殉葬者并非立刻斃命,而是經歷了一場與自己身體博弈的煎熬過程。
尤其當人數眾多時,空氣被迅速污染,甚至不到一天便有人因窒息而死去。
氧氣的缺乏只是殺死他們的第一道刀,緊接著降臨的,是饑餓與干渴。
水源在密封的地下陵墓中幾乎是奢望。
沒有溪水流淌,沒有雨水滲入,哪怕僅存的一滴水,也可能早已混雜塵泥與尸體腐敗物。
生理學研究顯示,一個正常成年人在沒有食物卻能獲得水分的情況下,可以堅持7到10天。但若水分也斷絕,那死亡將提前降臨。
而饑餓,雖然殺傷力不及缺水那么迅速,卻更具心理摧毀力。
腹中絞痛、四肢乏力、腦神經跳動般的痛楚,會一點點瓦解人對生存的渴望。
在墓穴中,活人之間,為了多活一天,會演變成最原始的獵殺者。
更有甚者,一些帝王墓穴中設計了精巧的“機關系統”,一旦棺槨就位、墓門封閉,某些石縫或閘道將立即關閉空氣通道,活人將立刻陷入死境。
還有的墓穴采用“死門活鎖”的布局,一旦封閉后,無論如何推拉,都再無可能開啟,為的就是徹底杜絕任何逃亡的可能。
那么,究竟一個人在這種墓穴中,最多能活多久?
綜合氧氣、食物、水源與精神崩潰等因素,考古學家與生理學家保守估計,最“幸運”的殉葬者也不過能茍活10日。
而絕大多數人,在48小時內就會失去意識,進入器官衰竭階段。
他們不是立即死去,而是在漫長的死亡旅程中緩緩熄滅。他們看不到陽光,也聽不到人聲,唯一能感知的,是自己緩慢停止跳動的心臟,是身邊同伴一個接一個的倒地聲,是死亡正在悄然靠近的步伐。
這一口氣,值不了幾命,卻耗盡了一生。
康熙元年,一道詔書自紫禁城中傳出,宣告自今日起,凡皇室成員駕崩,其后宮侍妾一律不得殉葬。
這道詔令之后,帝后之墓中再無活人隨葬。
這是歷史上極少數從皇權內部終止的制度之一,沒有農民起義,也沒有外敵壓近。
當我們今天再走進那些恢弘的古墓——無論是殷墟的王陵,還是西安的地宮——面對石壁上寂靜的浮雕、殘破的骨架、塵封的陪葬器物,心中浮現的,不該只是對帝王榮光的贊嘆,而應是對那無數被掩埋的生命的緬懷。
因為他們曾是人,不是供品。
【免責聲明】:本文創作宗旨是傳播正能量,杜絕任何低俗或違規內容。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私信及時聯系我們(評論區有時看不到),我們將第一時間進行處理!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聯系后即刻刪除或作出更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