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園中,黑猩猩正在丟石塊。圖/視頻截圖
據紅星新聞報道,5月1日,南寧動物園網紅黑猩猩“丟那猩”向游客丟擲石塊,導致游客被砸傷。多段網傳視頻顯示,猩猩館圍滿游客,人聲嘈雜。黑猩猩手中拿著一塊石頭,向四周觀察了一會兒,將手中的石頭向游客投擲。一名游客坐在地上,腳部流血,有人幫助她用衣服包住受傷部位。隨后,受傷游客被抬上救護車。工作人員表示,5月2日,猩猩館正常開放。猩猩非常受歡迎,觀看的游客較多。希望大家在觀看時不要挑逗猩猩,尊重動物的行為和天性。
網紅黑猩猩投擲石塊致游客受傷,再次將動物園管理問題推上輿論風口。這一事件并非偶發(fā),早在幾年前,該動物園的黑猩猩山米就因向游客投擲草皮、雜物等行為,被游客拍下發(fā)到網上后便已走紅,網友還戲稱其“丟那猩”。只因此次“丟那猩”扔的是石塊并傷了人,才引起格外的關注。
從動物行為學角度看,動物攻擊行為往往是圈養(yǎng)環(huán)境壓力的集中爆發(fā)。黑猩猩 “丟那猩” 的投擲行為,其實質是長期受到刺激后應激產生的刻板行為。這種人為塑造的“互動性”,加劇了動物的心理失衡,而攻擊行為則是其極端表現。
其深層的矛盾在于人類認知的偏差,游客常將動物視為“萌寵”或“表演者”,卻忽視其作為野生動物的本能。這種認知偏差不僅體現在動物園中,在一些商業(yè)場所也屢見不鮮,這種人與動物“親密互動”的商業(yè)模式,本質上是將動物工具化,最終導致人獸沖突。
動物行為異常的背后,是圈養(yǎng)環(huán)境的系統性缺陷。圈養(yǎng)動物的活動空間遠小于其野外環(huán)境,狹小空間直接導致刻板行為高發(fā)。我國現行的《城市動物園管理規(guī)定》雖然要求“保證動物、游人和飼養(yǎng)人員的安全”,但對動物福利的界定含糊不清,還只停留在“吃飽不病”的基本保障層面,其“表達天性的自由”通常無法保障。
在南寧動物園黑猩猩攻擊事件中,游客長期投喂、拍打玻璃等行為,不斷刺激動物神經。野生動物的攻擊往往是“最后的溝通嘗試”,這些行為本質上是在向人類傳遞不滿與壓力。而這種“親密互動”于動物而言,是游客行為的失范,而管理方與經營者為了“流量”,往往樂見、縱容,甚至主導推動這一結果發(fā)生,從而形成了惡性循環(huán)。
動物園管理的改進需要多維度發(fā)力。環(huán)境豐容是破解動物行為困境的關鍵。通過動物訓練、豐容、科普和互動的有機結合,將圈養(yǎng)環(huán)境轉化為行為研究與公眾教育的平臺,在提升動物福利的同時,實現保護與展示的平衡。這里的豐容,不僅在于設施的改良,更是管理理念的根本轉變。
此外,游客教育與法律約束需雙管齊下。堅持“教育預防為主、介入處理為輔”,通過智能監(jiān)控系統識別不文明行為,結合“不文明游客清單”制度強化威懾。同時,有必要將干擾動物行為納入法律處罰范圍,填補現行《城市動物園管理規(guī)定》的漏洞。
現代動物園的未來,應向“生態(tài)實驗室”方向發(fā)展。例如,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通過豐容訓練,使圈養(yǎng)熊貓保持自然覓食能力;一些先進的動物園設立動物行為觀測站,讓游客通過遠程攝像頭觀察動物,減少現場干擾。這些實踐,將旨在動物園從“娛樂場所”轉型為生態(tài)教育與科研平臺。
很多動物攻擊行為的發(fā)生,本質上是圈養(yǎng)環(huán)境下動物天性與人類文明碰撞的結果。管理之道不在于強化鐵籠,而在于重構人與動物的關系。讓動物園成為理解自然的窗口,而非征服自然的標本館或娛樂大眾的消費場。這需要管理者以專業(yè)革新提升動物福利,游客以認知升級尊重動物天性。
當游客學會在靜默中觀察生命本真,或許我們才能真正理解“世界的救贖不在于我們給予動物什么,而在于我們停止對它們做什么。” 這既是動物園管理的倫理自覺,也是人類文明進階的必經之路。
撰稿 / 徐斌榮(自然保護工作者)
編輯 / 徐秋穎
校對 / 陳荻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