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致全膝關節置換術(TKA)后不滿意的因素,包括社會經濟地位、精神健康狀態、患者期望的滿足程度以及患者術后總體身體健康狀況。從手術技術角度看,關節線抬高是眾多因素之一,因為它會改變膝關節生物力學特性,認為對術后效果產生負面影響。關節線抬高會改變膝關節的旋轉中心,從而影響內側副韌帶(MCL)的等長性,可導致中段屈曲不穩。此外,由于關節線抬高,可能會減低后髁偏距(posterior condylar offset, PCO),這會對屈曲角度和伸膝力量產生負面影響,并導致中段屈曲不穩定。
有學者報道,初次TKA后,平均關節線抬高1.1毫米至5.6毫米;TKA翻修后,平均可達8毫米。有學者認為關節線抬高與患者患者報告的結果測量 (PROMs)之間存在相關性,也有學者認為兩者無相關性。因此,關于輕微的關節線抬高是否會影響TKA后的PROMs仍存在爭議;以及如果存在影響,TKA后關節線抬高的可接受范圍是多少?來自荷蘭的van Lieshout WAM等學者對這一問題展開研究,并發表在《Knee Surg Sports Traumatol Arthrosc》(2區,IF= 3.3)。匯報如下。
目的
全膝關節置換術(TKA)被廣泛用于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然而,仍有一些患者對術后療效不滿意。TKA 術后關節線抬高可能是導致膝關節運動學改變的一個因素。本研究旨在探討關節線抬高對療效的影響。
方法
我們對文獻進行了系統性回顧,篩選出報道初次或翻修 TKA 后關節線改變及結果的研究。具有可比結果參數的研究被納入相關性分析。
結果
總共分析了 396 項研究,其中 27 項符合納入標準。8項研究可納入相關性分析。初次 TKA 后的平均關節線抬高為 3.0 毫米,翻修 TKA 后的平均關節線抬高為 3.6 毫米。關節線抬高與術后膝關節社會評分(KSS)的功能評分之間存在負相關(ρ = - 0.496,p < 0.001)。在合并分析中,對于TKA翻修患者,相比關節線抬高患者,維持關節線不變的患者術后療效較優(KSS 總分較高,P < 0.001)。
結論
本研究發現,關節線抬高與結果之間存在負相關。為了在 TKA 術后獲得最佳療效,應盡量恢復關節線高度,術后關節線抬高不應超過 4 毫米。
引用
van Lieshout WAM, Valkering KP, Koenraadt KLM, van Etten-Jamaludin FS, Kerkhoffs GMMJ, van Geenen RCI. The negative effect of joint line elevation after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on outcome. Knee Surg Sports Traumatol Arthrosc. 2019;27(5):1477-1486. doi:10.1007/s00167-018-5099-8
來源:談髖論膝
作者:查國春
聲明:本文內容及圖片均為轉載內容,如涉及版權問題請相關權利人及時與我們聯系,我們會立即處理配合采取保護措施,以保障雙方利益。
為什么要投稿?是為了記錄自己的醫學之路!是為了與更多的骨科同道交流分享!是為了讓更多的人看到而受益!讓傳播知識成為一種習慣,是“玖玖骨科”讓你投稿的理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