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簡介
梁成谷,男,耒陽二中92屆高中畢業生,法學碩士,現任國家鐵路局信息中心主任、黨委書記,兼任局新聞發言人。
本文系梁成谷校友為紀念耒陽二中建校101周年而作。
在耒水的大拐彎處
我的高中母校之一是耒陽二中。之所以用“之一”,是因為我并不是初中畢業直接考入這所學校的。
我初中就學于夏塘中學。這是一所鄉鎮中學,只有初中部。在我入學的時候,似乎很不錯,但是到了我們這一屆89屆,三個班考上耒陽二中的只有兩個人。第一名周國斌同學考上了二中,第二名考上了八中,我中考成績全班第三,還夠不上八中的錄取分數線。按照往年情況,我大概就要結束學生生涯了。
到了八月中旬,其時家里準備蓋一所新房,需要燒磚。我正在烈日下揮汗如雨“辦磚”,突然接到一封信,打開一看,是衡陽市十二中的錄取通知書。后來,我才知道,當年這所學校在衡陽市區招不滿生員,負責招生的老師是耒陽籍,遂協調耒陽市教育局,招了一部分學生,我就是其中之一。一年后,我才從衡陽市十二中轉學到了耒陽二中。這其中頗費周折。
正因為此,深圳衛東師兄屢次催促我提筆寫點懷念母校的文字,我總是深感慚愧,自己曾是一個不受歡迎的學子。
當然學校也有難處,想進來的學生太多。首先是統一考試,考語文和數學,只取第一名。數十人的大考場,為了避免說情打招呼,當天公布成績,我是第一名。正式開學后,學校還在躊躇,沒有安排入學。為了深入考察我的學業水平,年級主任安排了各種科目的考試,考生只有我一個,考場在年級辦公室,今天是語文、明天是數學、后天是英語,大概考了一周。市里的一個大人物是遠房親戚,這時發了話“孩子是要讀書,不是犯法”。有司把話轉達給校方,這才正式入了學。
回憶這段經歷,沒有埋怨母校的意思,只是希望今天年輕的學子知道我們這一代人求學之不易,懂得珍惜。因為學校確實困難,每個班級都擠得滿滿的,多余的課桌都沒有。我被安排在高121班,和同學兩個人擠在一個座位上了一周課。校工臨時修復了一張舊課桌,這才正式開啟了我在二中的求學生涯。
班主任是黃小斌老師,教數學,個子不高,很敬業。但我在這個班只待了半個學期。期中考試后,根據高考專業分成四類:文史、理工、生化、地礦。
我們這一級,本來是四個班:118、119、120、121。分科后,班級重新編組。118班是文史,119班是理工,120班是生化,121班是地礦。期中考試成績,我是全班第13名,文科成績更好一些。黃老師工作認真負責,一對一幫助同學們分析優勢與短板,選擇專業。他對我說,你的語文成績不錯,如選文史班,優勢不如在理工班突出,建議讀理工班。我對自己的理科基礎沒有客觀認識,盲目自信,認為老師說得有道理。
這樣,我就到了理工班,班主任是陳群華老師。剛到理工班,我和譚成文同學同桌。成文成績一直是年級第一,妥妥的學霸。
一般說來,有這樣的同桌實在是幸運,可見班主任對我寄予厚望。但事實上,和學霸同桌時常讓人感到深深的絕望,因為你無論怎么努力,也趕不上。好在我的心態不錯,上數學課或者物理課,只要聽不太懂,我就邀請成文下五子棋,用鉛筆在數學坐標本上畫。于我,反正是不懂,聽不聽無所謂。于他,不聽也懂,聽不聽也無所謂。所以,我倆都是無所謂的態度。由此,我和成文同學開啟了幾十年的深厚友誼。
這樣過了半個學期。期末考試,成文還是全班第一,遙遙領先;我也考了全班第一,是語文,其他三門數學、物理、英語均未及格,總成績下降到第29名。這種水平,是絕對沒有希望上大學的。
寒假過后,新學期開學,這是高二的下學期。第一天報到,班主任自然是一頓狠批,指著我的成績單說“嗯夠甲擺子不要打了”。我想一想,確實如此。于是,申請調整到文史班。班主任是梁正生老師。我找到梁老師,表達意愿。梁老師未置可否,只是說必須年級同意。
但我已下定決心到文史班,在年級決定下達之前,就跑到文史班上課。課桌還在理工班,就和李翔藍同學擠在一起。有一次上政治課,我和李翔藍講小話。
任課老師正是班主任梁正生老師,大為光火,沖過來撕掉了李翔藍的課本,并把我趕了出來,因為年級還沒批準。多年后,我自己走上講臺,當了一名中學老師,才深刻理解了老師這種遏制不住的憤怒。因為決心已下,我又去找年級主任。終于轉到了文史班。很快就是期中考試,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我考了全班第二名。
此后一直到高考,我的成績始終穩定在這個水平。特別是歷史,每次都是第一。記得有一種史料分析題,從古代典籍中摘出一段話,要求分析歷史事件、時代背景、社會影響等。這類題既要求古文功底好又諳熟歷史知識,難度不小。
但我總是得滿分。有一次,教歷史的謝武能老師拿著一道這樣的題對我說“這道題,你要做對了,就可以考過長江去。”大概三十多年前,長江以南好的大學文科不多。題目,我是做出來了,但終究沒有考過長江去,倒是工作以后,大部分時間在北方。
因為家在鄉下,在二中的兩年時間都是住校,每個月回去一趟,背幾十斤米到學校換飯票,再買幾十塊錢的菜票。開始住在男生宿舍一樓靠北第二間,宿舍很大,床挨著床,差不多就是大通鋪,洗漱在宿舍旁邊的自來水龍頭處,冬天水冷刺骨。我在宿舍住的時間不長,有段時間和成文住在一位老師的宿舍里。
老師家住市區,宿舍空著,放了一具棺材。后來又在女生宿舍一樓住了一段時間,那是學校團委的一間房子。雷玉超同學是學生會主席,他住在里面,我蹭住了一段時間。雷玉超同學講話有一個特點,平時講耒陽話,聲音渾厚洪亮;學校開大會,他作為學生代表發言,講普通話,聲音尖細高亢。我想,他一定是掌握了某種特別的發聲技巧。
再后來,就固定住在教室里,和胡異奇同學搭鋪,晚自習后,把課桌拼起來,他的被子墊,我的被子蓋。冬天冷,晚上睡覺,兩個小伙子分別往自己外邊的方向扯,被子扯成了兩塊。
回想高中求學時光,真正進入緊張的學習,是從高二下學期開始的。因為教室不熄燈,每天晚上可以多出一個小時的學習時間。除了下雨天氣,每天早上出操,跑步,鍛煉身體。雖然學習緊張,同學們體魄是強健的。
周末休息,除了回家帶糧食帶咸菜,就在學校復習功課。有時,也上街溜達散步。好幾次,我是和王晗同學上街,走了半個縣城,不是買東西,一路褒貶時政,談論國際局勢。更多的時候,出了校門往右沿著一條泥土馬路,走到耒水河邊,看漁人捕魚,看河工挖沙,看船來船往,看水上的鷗鷺翻飛,看對岸的田疇山巒。或者,什么都不看,就坐在河邊,在一片空寂中感受奔騰不息。
耒水河,從羅霄山脈與南嶺撞擊處發源,經桂東、汝城、資興、郴縣、永興,一路南來,在耒陽城區形成一個大的開口朝西的“Ω”形,復向北去,經衡南,在衡陽匯入湘江。在歷史上,這條中國南方的普普通通的河流,為中華文明乃至整個人類文明作出了兩項巨大貢獻,一是物質的,一是精神的。
物質方面,神農創耒、教民耕作,解決了人的吃飯問題。精神方面,蔡倫造紙,為人類文明的傳播與傳承提供了載體。故在耒水兩岸,數千年以降,有著耕讀傳家的傳統。
這是一條文化的河流,杜甫來過,韓愈來過,張九齡來過......南來北往的文人騷客,或因貶謫,從這里走向更蠻荒的南方,或因獲赦,滿懷欣喜地北上中原,再次回到王朝權力的中心,在這里留下了許多的詩詞歌賦。這是一條歷史的河流,王朝更迭,烽煙四起,耒水兩岸的山野是很好的避難所,由此形成語言的孤島,沉淀著歷史深處的密碼。
二中就處在耒水河“Ω”的大拐彎處。一百年來,母校在這里見證了澎湃的時代洪流的大拐彎,目送了無數學子人生的大拐彎。一批又又一批的莘莘學子,帶著滿腔熱血和無盡希望,從這里帶著獨特的精神標識,奔向大江大河,或漂洋過海,或踏遍關山,在更加廣闊的世界里逐夢星辰大海。
這種標識,就是在面對惡劣環境條件的“不服、敢搞”,野蠻生長,就是永不服輸,就是永不放棄,就是永遠奮斗,就是永遠向前。
這種精神的二中,是寶貴的,值得我們懷念。
來源:耒陽二中
免責聲明:本平臺按耒陽社區及各網站網帖推送的任何圖文言論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