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錢塘縣有個孩子,十二歲時路過石灰窯,看著工匠們把青黑色山石砸成碎塊扔進火爐,突然詩興大發: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這就是后來名震天下的爆款詩——《石灰吟》。
誰能想到,這個“不同少年”日后竟成了大明的“續命神醫”?
這便是中國古代“top級硬核”的文人,“大明續命者”、“朝廷第一懟神”,“不抽煙、不喝酒、不燙頭”的于謙。
這位明朝頭號“救火隊長”,7歲被預言“未來救世宰相”,12歲寫下《石灰吟》——尤其是一句“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直接把自己的一生劇透得明明白白。
然而,這位立志要做“大明脊梁”的浙江書生,萬萬沒想到自己的職場生涯會如此跌宕起伏:前半生是鐵血兵部尚書,后半生成了皇帝復辟的“背鍋俠”。
他力挽狂瀾避免大明淪為“南宋2.0”,卻因一句“社稷為重,君為輕”被扣上謀逆大罪,最終慘遭斬首。
連行刑當日都天降異象——陰風怒號,百姓哀哭,連老天爺都替他喊冤。
“嘴強御史”:我從小就崇拜文天祥
于謙為什么這么“剛”。
因為人家從小崇拜的人就不一樣,他的偶像是誰呢?
南宋第一“暴脾氣宰相”——文天祥。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這句詩直接讓于謙隔著幾百年的時空成了他的忠實小迷弟,甚至文天祥的畫像就掛在于謙的書桌旁,他每次讀書都要先看看自己的偶像,然后默默給自己打氣:“于謙,你要加油啊,文丞相看著你呢。”
于謙家隔壁是個老學究,這位崇拜的就是朱熹那套理學,看于謙天天念叨文天祥,竟然起了笑話之心,一次給于謙出了一個有些戲弄之意的上聯:“紅孩兒,騎黑馬游街。”
于謙聞言不假思索,朗聲道:“赤帝子,斬白蛇當道。”
這句一對出,立刻就把老學究給鎮住了,自己讀了一輩子書,還沒一個小孩子有氣勢,還跟一個小孩子較真,當真是越活越回去了。
永樂十九年(1421年),于謙考中了進士,終于開始了自己“整頓職場、一路硬剛”的硬核打工生涯。
宣德元年(1426年),朱高煦起兵造反,這位“漢王殿下”竟然真的信了他老爹“世子多病、汝當勉勵之”的大餅,而結果也是非常悲劇,他的這位好大侄明宣宗朱瞻基可不是孝文帝,想重演“叔奪侄位”的劇本,那可真是有點想多了。
在朱高煦不敵投降后,他卻依舊擺著大明王爺、皇帝叔叔的譜,見到朱瞻基也是稱臣卻不拜,顯然還是滿肚子的不服氣。
這給朱瞻基氣的夠嗆,你個敗軍之將神氣什么,御史呢,來給御史給朕好好數落數落他的罪行,這是你們專業對口。
新上任的那個,于謙是吧,就你了,來吧。
于謙一聽自己剛剛升任御史,就被明宣宗點名當"朱高煦現場批判會"的主持人,那也是整了整衣冠,慢慢走到了朱高煦面前。
朱高煦看著這個精瘦的年輕小御史,不由冷哼一聲,你能奈我何。
但很快,隨著于謙鐵嘴一張,朱高煦從上到下被他罵了個遍,上到朱元璋、朱棣,下到漢王部下文武官員,無論對誰來說,你就是個禍害啊。
隨著于謙越罵越狠,朱高煦的臉越來越紅,終于是受不了破防了,跪在地上哆哆嗦嗦地連頭都抬不起來,一旁聽著的朱瞻基都看得一愣一愣的。
行啊,我就說你們御史里面都是人才,于謙這嘴功太厲害了,你是干這個的。
從此,于謙開啟了“懟天懟地懟權貴”模式——在江西平反數百冤案,在河南治理黃河水患,在山西跟王振死磕,把"兩袖清風"演繹成職場清流。
土木堡之變:大明最慘烈的“老板翻車現場”
正統十四年(1449年),大明集團CEO明英宗朱祁鎮在“職場菜鳥”宦官王振的慫恿下,帶著20萬精英員工搞了場說走就走的“北巡”,結果在土木堡被瓦剌CEO也先團滅。
二十萬大軍啊,灰飛煙滅,就這么被包了餃子,皇帝朱祁鎮被俘,五十多位大臣戰死,這場堪稱史上最貴團建的“土木堡之變”,不僅讓老板本人被俘,還讓大明市值直接腰斬。
說句毫不夸張的話,這種戰役的失敗,那妥妥的是亡國之兆啊。
消息傳回北京,朝廷瞬間炸鍋,一群高管們連夜開會,翰林院侍講徐有貞提議效仿南宋遷都南京保命,有人嚇得當場就要回家打包行李。
關鍵時刻,于謙一腳踹翻會議桌:“誰敢再提南遷,我先砍誰腦袋!宋朝南遷后連北伐的勇氣都沒了,你們想讓大明變成第二個慫包王朝嗎?”
說罷,他轉身看向了郕王朱祁鈺:“您現在不登基,瓦剌拿英宗當人質勒索,大明就完了!”
幾句話說得朱祁鈺直冒冷汗,當場宣布繼位,史稱明代宗(也就是景泰帝)。
接下來于謙的操作堪稱“神級救場”。
于謙一邊派人去南京拉救兵,一邊把北京周邊的運糧軍、備倭軍全部調來,甚至連監獄里的囚犯都放出來充軍。
他還使出了“背水一戰”戰術:把九門全部關閉,自己率軍守德勝門,下令“臨陣脫逃者斬!”
十月,瓦剌首領也先帶著五萬騎兵殺到了北京,他本以為能輕松入城,結果迎接他的是神機營的火炮齊鳴。
而面對瓦剌大軍壓境,于謙也是開啟“地獄求生模式”,同時也顯示出他“臨陣換老板”的決策是多么正確。
因為于謙火速扶持朱祁鈺上位,讓被俘的英宗瞬間“貶值”。
當也先挾持英宗到德勝門外叫陣時,于謙直接上演“君臣切割大戲”:“我們已有新老板,您這過期皇帝愛咋咋地!”
氣得也先當場破防,抬手甩了朱祁鎮幾個大嘴巴子。
本來以為你是個讓我一路通關的大寶貝,沒想到你自己的臣子都不認你了,養著你還得浪費糧食。
氣急敗壞的也先當即下令強攻,結果被明軍火銃隊轟得人仰馬翻。
首戰勝利后,于謙趕緊加急從河南、山東調備操軍,連運糧隊都抓來充數,硬湊出22萬“雜牌軍”;并且他還派人去土木堡戰場回收明軍丟掉的盔甲火器,連南京武庫都被搬空了。
進攻受挫的也先想要就地搶掠一番,進行補給,結果發現周圍百里連條狗都沒有,所有村子基本都是空無一人,原來于謙早就下令堅壁清野,燒光通州糧倉,逼得瓦剌連根草都搶不到。
無奈的也先只能再次帶兵強攻北京,結果德勝門一仗,也先的弟弟孛羅被轟成肉泥;西直門一戰,被守將石亨殺得血流成河。
五天后,也先扛不住了,灰溜溜撤軍。于謙站在城頭大笑:“想當忽必烈?先問問我手里的神機炮答不答應!”
瓦剌大軍潰逃,北京保衛戰的勝利,讓大明股價強勢反彈,于謙硬是守住了北京,兩宋的劇情被他硬生生的“殺青”了。
奪門之變:史上最離譜的“辦公室政變”
北京保衛戰勝利后,于謙成了大明的"救星",但他萬萬沒想到,自己的忠誠會成為催命符。
這邊也先也在頭疼,朱祁鎮對自己是沒有絲毫作用了,自己不能就真這么一直養著他吧,幾經思索之后,也先終于決定把朱祁鎮放回去。
這個大寶貝你們自己接著吧,我看看大明有倆皇帝是個什么樣子的。
朱祁鈺面對這個被放回來的哥哥,心里也不是個滋味,反正現在把皇位還給他是不可能的,但直接殺了他自己也背不了這個道德大鍋。
最終朱祁鈺把朱祁鎮軟禁在了南宮之中,尊為太上皇,但平時吃喝用度都按最低待遇來安排,逼得朱祁鎮的老婆錢皇后也學會了坐女紅來賺錢貼補生活。
平時朱祁鈺更是防賊一般防著朱祁鎮,不僅不許他和外界有任何聯系,就連宮門大鎖都用鐵水灌死了鎖眼,就是讓他這輩子死在南宮算求。
而朱祁鈺坐穩皇位后,開始琢磨"權力世襲",他廢了英宗的兒子朱見深,立自己兒子朱見濟為太子。
于謙當場反對:"陛下,廢立太子乃國之大事,您三思啊!"
這話徹底得罪了代宗,也為后來的悲劇埋下伏筆。
景泰八年,代宗病重,石亨、徐有貞、曹吉祥等人趁機發動"奪門之變"。
被囚南宮七年的英宗朱祁鎮,這天深夜突然被“創業團隊”破門而入——石亨、徐有貞等人扛著巨木撞開宮門,高呼:“老板,我們帶您殺回董事會!”
其實這場堪比黑幫片的“奪門之變”堪稱漏洞百出。
首先策劃就非常草率,到了南宮門口才發現鎖眼被堵死了,石亨手里的鑰匙根本沒用。
就是這群大佬來救人,連鎖頭能不能打開都沒問清楚。
然后就是開鎖不行就去找大木頭撞門,還真讓他們找來了。
然而最魔幻的是,手握兵權的于謙全程看戲,他本可輕松鎮壓這場鬧劇,卻選擇袖手旁觀:“讓老朱家自己折騰吧,總比內戰強。”
千古奇冤:不殺忠臣,朕的復辟不合法?
英宗復辟后,徐有貞獻上致命PUA話術:“不殺于謙,咱們奪門就是非法操作啊!”
英宗猶豫:“可他確實有大功……”
徐有貞補刀:“老板,您想被罵篡位嗎?”
這里是什么邏輯呢。
朱祁鎮這個皇帝是被于謙廢除的,朱祁鈺這個皇帝是被于謙立的,所以朱祁鎮現在一定要證明于謙是錯的、是個罪人,他奪位的行為才有了法理依據,他這個皇帝才做的安穩。
沒辦法啊,這就是人治的封建社會,大明律的解釋權永遠在皇帝那里,至于皇帝應不應該遵守。
呵呵,朱祁鎮表示你說法律我都有點想笑。
于是,拯救大明的頭號功臣被扣上“謀立外藩、意欲謀反”的罪名(和岳飛“莫須有”堪稱臥龍鳳雛)。
審訊時,主審官問:"你勾結藩王謀反,證據確鑿!"
于謙冷笑:"我若謀反,土木堡之變時就該投降瓦剌。現在說這話,不過是為了給奪門之變洗白罷了!"
他轉身對王文說:"別辯了,他們要的是我們的命,不是真相。"
天順元年正月二十三,于謙被押往崇文門外。京城百姓自發為他送行,哭聲震天。
刑場上,百姓含淚傳唱童謠:“鷺鷥水上走,何處覓魚嗛(于謙)?”
劊子手手都在發抖,砍了三刀才砍下頭顱。連史書都吐槽:
“死之日,陰霾四合,天下冤之。”
抄家時,錦衣衛只找到皇帝御賜的蟒袍和寶劍,其余家當不過幾卷舊書、幾件布衣。
于謙死后,英宗突然"良心發現":"于謙是有功之人啊!"
但這話不過是鱷魚的眼淚,他心里清楚,殺于謙是為了給"奪門之變"合法性背書。
正如徐有貞所說:"不殺于謙,陛下怎么解釋復辟的正當性?"
更諷刺的是,陷害于謙的石亨、徐有貞、曹吉祥,最終都沒好下場。
石亨因謀反被抄家,曹吉祥被凌遲處死,徐有貞被貶邊疆,而于謙的《石灰吟》卻傳遍大江南北,成了中華民族氣節的象征。
再往后來看,于謙之死徹底寒了天下忠臣的心,此后明朝官員集體開啟“躺平模式”——張居正被抄家、袁崇煥遭凌遲……士大夫們終于悟了。
諷刺的是,崇禎上吊前還在甩鍋:“諸臣誤我!”
殊不知,正是他老祖宗殺于謙時埋下的雷,讓大明最終無人可用。
西湖邊的兩座墳,藏著中國文人的脊梁
如果沒有于謙,明朝可能在土木堡之變后就南遷,重演南宋的悲劇,他以一己之力,為大明續命兩百年。
但他的結局,卻比岳飛更冤——岳飛至少有宋孝宗平反,而于謙直到明憲宗時才恢復名譽。
于謙的一生,是"粉骨碎身渾不怕"的真實寫照,他用生命證明:真正的忠臣,不是皇帝的奴才,而是社稷的脊梁。
正如他在《詠煤炭》中所寫:
"但愿蒼生俱飽暖,不辭辛苦出山林。"
這種精神,穿越六百年時空,依然震撼人心。
如今杭州西湖畔,于謙與岳飛墓遙遙相對。
二人用生命詮釋了何為“文死諫,武死戰”——他們忠于的不是某位皇帝,而是山河社稷與天下蒼生。
正如網友神評:
“大明的續費窗口期,全靠于謙充值成功;而他的悲慘結局,卻是王朝的終極付費內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