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沒想到,我爺爺還能重新吃飯,皮膚也不那么黃了!”近日,六安市人民醫院消化內科二病區成功為一位患有胰頭癌伴梗阻性黃疸的百歲老人實施高難度內鏡手術(ERCP,內鏡逆行胰膽管造影術),用精湛技術為高齡重癥患者點亮生命希望,刷新醫院同類手術的年齡紀錄。
家住孫崗鎮的李爺爺(化名)今年已100歲高齡,半個月前突然出現全身皮膚鞏膜黃染、無法進食、精神萎靡等癥狀。家人緊急送醫后檢查發現,其膽紅素指標高達401.3μmol/L(正常參考值1.7-17.1μmol/L),遠超生命危險線,被確診為胰頭癌合并梗阻性黃疸。更棘手的是,老人還患有肺大泡、心肺功能差等基礎疾病,手術風險極高。
“當時老人皮膚黃得像橘子,眼白都是黃的,完全吃不下東西,整個人瘦得脫形。”消化內科二病區主任魏文俊介紹說,“胰頭癌壓迫膽管導致膽汁無法排出,若不及時疏通,肝功能會迅速衰竭,生存期可能不足1個月。”
面對這一罕見的高齡復雜病例,醫院迅速啟動多學科會診(MDT),腫瘤內科、腫瘤外科、肝膽外科、麻醉科等專家聯合評估后認為,唯一的生機是通過ERCP手術植入膽管支架,疏通梗阻。ERCP手術屬于四級高難度操作,而且患者還存在解剖結構異常:內鏡進鏡順利通過食管、胃腔至十二指腸降部時,可見巨大憩室,十二指腸主乳頭位于憩室內側邊緣,開口縮窄,屬于困難插管,位置刁鉆,進一步增加手術難度。
“就像在迷宮里找鑰匙孔,內鏡是軟的,操作空間小,全靠手感和經驗精細微調方向。”魏文俊比喻道,“加上老人年齡大、心肺功能差,麻醉風險也極高,稍有不慎就可能下不了手術臺。”
在與家屬充分溝通后,團隊決定迎難而上。手術當天,在麻醉科、內鏡中心等配合下,魏文俊團隊憑借豐富經驗,經過40分鐘緊張操作,順利完成ERCP+膽管支架植入術,老人淤積的膽汁引流通暢。
術后第二天,李爺爺的精神狀態明顯改善,不僅能少量進食,皮膚黃染也開始消退;術后三天,膽紅素指標降至317μmol/L,皮膚瘙癢等不適癥狀顯著減輕。如今老人思維清晰、聽力正常,見到查房的醫生還笑著說,“現在能吃飯了,真是太感謝了!”
“這類手術對高齡患者來說,術后恢復快是最大的優勢。”魏文俊介紹,ERCP屬于超級微創手術,通過人體自然腔道操作,創傷小、恢復周期短,特別適合無法耐受外科手術的老年患者。
膽道子鏡直視系統突破ERCP與傳統膽道鏡的局限性,為腫瘤性膽胰疾病和膽胰結石疾病的靶向治療提供可視導向療法,實現膽胰管的可視化,掀開膽胰管疾病直視化、精準化診療的新篇章,對膽胰疾病的診斷及治療具有重要意義。
六安市人民醫院消化內科開展ERCP技術已有十余年,此次手術刷新該科既往最高齡紀錄。如今,隨著內鏡設備升級和團隊經驗積累,高齡、復雜病例的手術成功率顯著提升。“過去遇到八九十歲的患者,我們都要反復評估風險,現在百歲老人成功手術也有了經驗。”魏文俊表示,“這例手術的成功,得益于多學科協作支持。只要有一線希望,就要盡百分之百的努力。”
梗阻性黃疸常見于膽管結石、胰腺癌、膽管癌等疾病,若身體出現皮膚鞏膜黃染、尿液呈濃茶色、大便呈陶土色等癥狀,需及時就醫排查病因。特別是中老年人群,定期體檢(如腹部超聲、CT、肝功能檢查等)有助于早期發現膽道及胰腺病變,避免延誤治療。
來源:六安市新聞傳媒中心記者 皮正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