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風本田加速電動轉身,2030年前推10款純電新車,純電平臺+雙品牌戰略能否破局?
文 / 張恒
2025上海車展,東風本田沒有再試圖用燃油車撐起門面。全新發布的e:NS GT與此前已亮相的S7,一如既往地強調“操控”與“安全”,但更重要的,是它們身上的一個關鍵詞:純電平臺。
這家曾以“技術本田”聞名的合資企業,正以自身優勢為籌碼重返賽場,準備打出獨具特色的新戰略。
彎路、反思與平臺級重構
合資新能源的困境不再是行業秘密。曾經的技術優勢,在智能電動時代迅速被削平,尤其是東風本田——最早探索純電的合資公司之一,走得早,也確實走了一些彎路。
東風本田執行副總經理 潘建新
“我們從最早的油改電,到今天的純電平臺,東風本田在電動化和智能化的探索,一直沒有停下過。”東風本田執行副總經理潘建新這樣說。他強調,接下來的車型,會基于純電平臺開發,強化智能駕駛、智能座艙這些本地用戶真正關心的功能。
某種程度上,這種堅持的價值,正在重新被理解。e:NS S7的市場反饋不錯,緊接著推出的GT車型也更接近運動化定位。這似乎意味著,本田終于想清楚了“電動也可以很本田”的打法。
東風本田總經理 渡邊丈洋
事實上,東風本田轉型節奏正在明顯加快。今年上海車展上,東風本田總經理渡邊丈洋再次重申:“到2030年前,東風本田將推出10款以上新能源車型。”這雖然不是第一次提出,但如今顯然有了更緊迫的背景。
為什么是“10款”?一方面,是對自主品牌推陳出新速度的應對;另一方面,也是為東風本田在后合資時代爭取更多主動。
但比起數字,更具象的是背后的產業基礎。2023年10月,東風本田正式投產本田全球首座新能源工廠,進一步強化了數字化和智能化制造能力。這不僅是關乎生產效率的問題,更關鍵的是,它為后續電動車型的落地提供了平臺級的支撐。
這也是為什么,渡邊丈洋在群訪中頻頻提到“深化與本土企業合作”。Momenta、DeepSeek,這些中國智能駕駛和AI領域的前沿玩家,正被納入東風本田的戰略朋友圈。換句話說,“電動化”不再只是推出幾款車,而是整條價值鏈的重構。
靈悉與雙線并進的品牌打法
如果說Honda是“技術本田”的延續,那么“靈悉”就是東風本田對未來的試水。它既是品牌,也是一種差異化戰略的表達。
“靈悉更貼近年輕一代。”潘建新坦言,這是為了更精準地服務目標客群。他強調,靈悉并非獨立存在,而是與Honda形成雙品牌矩陣,各自發揮作用。
不同于本田主品牌自帶的“技術范”和“中年氣質”,靈悉更像是一次營銷風格的再造:用戶共創、年輕化設計、性價比強調……這些元素,正在讓靈悉逐漸跳脫出“合資”這一標簽的限制。
可以預見,在接下來幾年里,東風本田的電動戰略將圍繞“兩個前線”推進:一邊是全球同步、本田主導的平臺車型,另一邊則是本土定制、靈悉主打的個性化產品。
當然,轉型并不意味著全面舍棄傳統資源。“油車仍是銷售結構的主力。”潘建新毫不諱言。
一方面,850萬存量客戶是東風本田寶貴的資源,不能輕易放棄;另一方面,燃油車的營收穩定性,仍是支撐電動化轉型所需的“現金奶牛”。
因此,我們看到了一種“雙線作戰”的策略:一邊對現有燃油車進行中期改款、持續優化配置;另一邊則將部分資源傾斜給電動車營銷,以支撐新能源的增長。
不僅如此,東風本田也在調整終端組織方式來適應這種轉變。在面對經銷商網絡的穩定性問題時,東風本田采取的不是拆舊建新,而是“資源整合”,比如用一體化銷售網絡共建燃油與電車的營銷能力,并探索更貼近客戶的數字化營銷方式。
東風本田銷售部副部長李十全就提到:“改變傳統展廳接待方式,以精準觸達客戶畫像來提升效率。”可以說,這家老牌合資車企正在主動適應新消費場景的變化。
利潤、用戶與本土化決斷
價格戰之火,早已燒遍中國車市。面對“降價求量”的壓力,渡邊丈洋的回應顯得務實:“犧牲利潤換短期份額,不可持續。”
但東風本田并非完全拒絕價格調整。以S7為例,在市場反饋不佳后,東風本田迅速做出“有誠意”的調價,并為已購車主同步推出“保價保權益”政策,全額補差價。
在一口價、全鏈路用戶保障、聽取消費者聲音等策略的加持下,東風本田試圖在維穩中完成對用戶關系的重塑。“以用戶為中心”在這里并不是一句口號,而是電動化轉型中東風本田能夠保住基本盤、拉近用戶距離的關鍵動作。
但如果說“用戶關系”是面子問題,那么“誰來定義產品”就是合資企業最核心的里子問題。
當被問到“是否像豐田那樣,讓中國團隊主導產品定義、定價、開發”,渡邊丈洋沒有明確回應。他說:“我們正在持續關注,進行探討。”
這不算一個激進的回答,但某種程度上,它透露出一個合資企業的矛盾與謹慎——本土化,是東風本田不能逃避的命題,但何時放權、放多少權,還需要時間。
不過,和本土企業更深入的合作、在智能化供應鏈上的本地化,顯然已經在悄悄推進。未來的東風本田,很可能會越來越像“中國車企”。
必須承認,在智能電動的時代浪潮下,合資企業的“緩慢”不再被市場寬容。但東風本田顯然沒有躺平,它試圖用更貼地的產品、更務實的價格、更主動的技術合作,在這場轉型中重新證明自己。
對一家成立20余年的合資公司來說,轉型從不是輕松的決定。但在采訪室的一個小時里,從“長期主義”到“保價保用戶”,我們看到了東風本田不再回避變化,也不再等待奇跡。這個轉身,或許來得不快,但來得認真。【版權聲明】本文系汽車人傳媒原創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